书城励志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14509400000029

第29章 环境暴露个性——环境识人术(3)

ENTJ:坦白的,决断的,能够稳固地担任领导一职。能够迅速发现不合逻辑和无效的程序和政策,并开发和完善一个合理的系统来解决组织的问题。喜欢长期规划和设定目标。通常知识渊博、阅读广泛,喜欢拓展他们的知识和传递给别人。在阐释他们的想法时极为有效和强有力。

群体中的他

有一位教授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要求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很多。

无独有偶。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她父亲说:“即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永远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她就是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

的确,人在人群中的习惯性位置,其实是折射了他们的内心的。尤其是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和匿名场合的表现最反映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社会学的“去个性化”就是专门研究这一点的。

“去个性化”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融入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博恩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人类原本是从根深蒂固的亲属关系、纽带关系和部族关系中挣脱出来的,随着这种挣脱,原选取表现在这些群体关系中的去个性化也由之获得解放,个体重又获得了个性。但是,个性的解放也潜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离开群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就越感到孤独。个体的孤独又激发着个体重新加入各种群体活动,于是个性又融入群体之中,去个性化复又出现。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对去个性化的最佳理论阐释。

费斯廷格和纽科姆认为,当具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他对自己的注意力便减弱了。对群体的注意使个体失却了个性环境,把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从心理学上来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生活告诉群体成员,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分散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任何一个具体成员都不必承担该群体所招致的谴责。因此,按照这一公式,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齐勒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会了奖励和惩罚的效应,于是把个性与奖励情境匹配起来,把去个性化与惩罚情境匹配起来。当个体用其独特性出色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他会期望奖励随之出现;但是,当个体觉得无论如何要避免惩罚时,或者预测惩罚要到来时,他便会将自身沉浸于群体之中,用分散责任的策略来避免惩罚。所以,齐勒认为去个性化问题应当同个体“驱奖避罚”的心理联系起来。

津巴多提出了另一种关于去个性化的理论。该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去个性化既可能导致反常的或消极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建设性或创造性行为,不能把个体加入群体后的行为作单极的分析;二是去个性化的原因除了把注意力投向群体或回避对道德责任的否定评价外,还有大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去个性化,如匿名性、群体规模、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群体中独特刺激(如毒品或酒精等)、参与群体活动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去个性化,反过来又使个体对外部刺激反应麻木,对情绪和动机失去认知性控制。其结果是,个体只在群体内的约束下活动,从事那些不论是消极的(如攻击)还是积极的(如创造性)事,而对外部刺激,特别是社会规范和准则,则较少顺从。这样,便带来了去个性化后的不利的社会结果。

迪埃纳认为,去个性化这一术语原本是思维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用来描述情境之间、认知结构之间、情绪之间、行为反应之间的一组关系,因此他把去个性化与自我意识相联系,并进一步作了理论修改。他认为,去个性化的个体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因此便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监视和反馈,不能从长时记忆中恢复适当的行为标准。结果,去个性化的个体缺乏远见,缺乏预先考虑和计划。特别是当几乎没有什么自我调节时,个体更易倾向于对即时刺激作出情绪和动机反应。

通过永远坐前排和匿名在人群中这两种极端的行为,你也许可以更深地看见一个人的内心渴望。

【本节小测试】他习惯坐在哪儿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乘坐公共汽车时的习惯,能反映出他的个性。请注意观察他是怎样坐车的?

A.坐在司机后面

B.坐在前车厢中间的窗户旁

C.坐在车尾部

D.坐在通道旁

E.站着

F.坐在车门旁

答案:

A.这样的人在发表自己意见时,总是滔滔不尽引用上司的话;他们缺乏主见,需要经常得到旁人的指点。

B.这样的人通常都比较喜欢思考,生活中,他们不看重名誉地位,更不愿意自己卷进是非纠纷中。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一般都比较冷静,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和人生,且十分注重自身的安全。

D.这些人通常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学习和工作。他们一般都比较自信,很少听得进不同意见。

E.他们通常都喜欢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们注重的中心,而且为了表现自己,他们能够忍受痛苦。

F.这些人往往不能投入地参与某件事情,尽管经常会心血来潮干些大事,但总是为自己留着一条堂而皇之的退路。

他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有些人甚至有好几个名字。有人喜欢自己的名字,有人总想着改名字。记得有一次看电视综艺节目,就看到有一个人改了上百次名字。他的朋友经常收到他通知换名字的短信或是电话,但即使是这样,他的朋友还是常常不知道他现在叫什么名字。原因是大家还没来得及记清楚这个名字,又被告知这个名字他已经不用了。很多时候他连姓也改了。大家都很无所适从,以至于大家选择不记他的名字。见面的时候就问上一句:你现在叫什么名字啊?

名字的学问很大,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对于名字都是十分重视的。但说到成为一门学问甚至还与市场相结合的话,那恐怕就是华语文化所独有的一道风景了。姓名学因为其传统渊源、民族文化心理、现代市场需要而在人们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姓名学的研究认为一个人的姓名与他的人共同形成一个关于个人的“气场”,这个气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个人的名字被多次呼唤可形成一种独特的念力,这种念力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运程和他的自我认知。

1.名字的传统渊源

姓名能影响命运是根据“数”与“音”之威力。数的顺序,起自一终为十,这是全世界不约而同的共通之自然定理。构成人名字之文字,因点与线而组合,而为数之根本,可谓文字即数,数即文字。同时文字以音为表达,从而音之根本也为数。中国汉字起源于远古时代,多为象形文字,如山、水、日、月等皆来源于大自然的万物之形。而科学已证明,世界万物及人体都存在有气场,现代科学仪器均能测量出来。我国传统文化又将世界万物划分为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状态所组成,而由世界万物演变而来的中国文字之笔画数理,故也为此五行所构成,其1~2为木,3~4为火,5~6为土,7~8为金,9~10为水。由此可知,表现于文字即有其五行之灵力及其暗示力,而再构成人的名字则为具有影响人的命运之威力。

自古相传有关于数方面的名词有“天数”、“大数”、“劫数”、“数之所定”、“劫数难逃”等,也充分证明数即命运,命运即数,此乃数理之暗示与诱导力的神秘发现。

姓名作为代表某人之符号,因其符号而能影响某人之命运,表面看来似乎近于迷信,而不信者必有之,但经大量的姓名实例分析统计,人因姓名数理之吉凶而影响命运者,比比皆是。

先天八字与人的姓名好比人之身体与精神,八字是人之身体,姓名是人之精神,精神旺则身厚,精神弱则身弱,精神长存则身生,精神枯竭则身死,此亦可证明人命运之荣枯顺逆得失吉凶祸福,姓名的暗示诱导力能影响人的命运乃是题中之意。

取名反映一个民族及个人的文化心理。

一个人的名字有时可以体现取名者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高的人起的名字往往生动、含蓄、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因为他们在取名时往往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引用(用典)等,使名字读上去好听、有意思。

另外,取名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到取名。如从众心理重的人取名,常常赶时尚,取名随大流,其名字易与人相同,这种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为明显;名字反映取名者的个人心理,这种心理有时是意识到的,有时则是不能意识到的。如谦虚谨慎的人起的名字,读起来往往含蓄、婉转,骄傲性格的人起出来的名字,则往往使人感到太狂妄,如“超群”、“惊天”、“若仙”等名。心理愉快和兴奋的人取名,其名字常常叫起来响亮,心里苦闷、抑郁的人取名,其名字听起来常常感觉声音低沉。

中华五千年的汉字文化造就了诗、词、曲、对联等独特的汉文学形式。这些文学形式都是用来言志的。取名也许受这些文学形式的影响,使得名字中有着浓厚的言志与抒情倾向。

“志”指理想和愿望;“情”指感情和爱好,还可以指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在我们周围,这类名字处处可见。比如人们希望富贵,就用富、贵、福、禄来取名;希望步步高升就用升、擢、举、登来取名;希望长寿,就用寿、延年、千秋来取名;希望诸事顺利,平安健康,就用吉、安、亨、利、通、康、健、弃疾、去病来取名;希望女孩子美貌,就用美、艳、娇、嫣,或者用花名,如兰、梅、菊、莲、荷、薇等取名。又如德、中、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表达了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兴宗、耀先、继祖等名字表达了延续宗族的期望。

看来,一个名字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父母对对子女的期望。也有的是自己有了一个大的期望而改名。在我国,这些期望表现有望子成龙、济世安民、智力超群、学识渊博、幸福富足、健康长寿、一帆风顺、优良性格、贤良品质、坚强意志、激励上进等。从优势动机理论上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如果反映到了名字上,一般是比较强烈的期望或者是比较重要的期望。那么,子女出生后,他们的父母就会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自己的子女,而子女们绝大多数会按照他们的父母的愿望行事,这样子女成年后,往往就形成了与名字反映出的期望相一致的个性特征。

名字的期望反映在名字的寓意和寄托中。不管这种寓意和寄托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对于名字的主人日后的成长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取名者借助取名寄托心理从而影响名字的主人;另一方面是借助名字的主人对自己名字的理解以及周围人群对名字意义的理解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如果名字的寓意是积极的,则给人带来愉快的联想,甚至成为激励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名字的寓意是消极的,则给人带来不愉快的联想,有时还成为别人嘲弄的笑柄。由于名字具有这种双向的联想效果,并通过别人(或)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得到强化,最终使得名字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如自我意识、自信心、自卑感。

名字反映期望最典型的莫过于造成男名女名的区别了。因孩子出生后一般由他(她)的父母或长辈取名,所以多数名字寄托的是父母或长辈对后代的期望。也有些是本人长大成人后,对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不够满意,或者遇到一些特殊事件,往往改名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另外有时是他人。例如封建社会皇帝给臣下改名或赐名,或人们自愿给朋友取名。这三种人取名的期望实现程度按其合理性的大小排列应为:本人取名、父母或长辈取名、他人取名。

自古我们就讲究名字的起法,大家都知道的当然就是生辰八字、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等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起名的时候要做到更多的要求:比如每一字理要大吉,要通而不俗、新而不奇、雅而不艳,尽可能不重名、不使用生僻字和笔画太多的难字,名发音和谐上口,姓名字形搭配美观,利于签名设计,要有一定寓意,等等。随之孕育而生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起名公司,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现今社会的人们对于名字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