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们关心的都是“我”,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要使自己的人生光辉些,直接或间接地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然常常是“我”、“我”、“我”。他的下属关心的也当然是“我”。他们对领导者的“我”、“我”、“我”必定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这该怎么办呢?
正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词:“我们”。“我们”和“我”的区别,就是范围扩大了。又正好,领导者和他的下属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把范围扩大以后,领导者及其下属都包括在内。
其实,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位厂长说的“我”、“我”、“我”,如果都改说为“我们”,同本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把下属的“我”都说进去了,代表了下属的意志,能使下属高兴,能赢得下属的理解与支持。
领导者凡遇到“整体”、“大伙”这些意思的时候,都应该说“我们”,而不应该说“我”。所以,领导者凡遇到“整体”、“大伙”这些意思的时候,都应该说“我们”,而不应该说“我”。
22.3 对有的下属只可“求”,不能“帮”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本领胜过他人,性格很傲慢,包括对自己的领导者。领导者究竟应如何同这样的下属相处,使之成为知己,乐意为自己所负责的事业奋斗呢?
有人使用过很多办法,都没有达到目的。用批评的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正面教育的办法也收效甚微,因为道理改从他们的口里说出来,也许还要更漂亮些、充分些。用“帮”的办法也不能使之受到感动,有时甚至很反感。那么,用什么办法好呢?
办法总还是有的:这样的人只能“求”,不能“帮”。办法总还是有的:这样的人只能“求”,不能“帮”。
有个工厂仅有两个工程师,其中一个自恃有一技之长,很高傲,很少与工厂的其他人往来,对厂领导也是冷冷的。前几任厂长觉得不屑和这样的人深交,反正他又不敢不完成工作任务。大概这位工程师也有这样的想法:工作上你没法挑剔我,奈何?后来,另一位工程师当了厂长。新厂长觉得那位工程师虽然完成了任务,但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他们两个合作得好,像一个人一样,一定可以把工厂治理得更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和了解他。
一个星期天,工程师家里做了很多煤球,本来骄阳似火,再过几个小时就干了,就可以收了。不料一下子风云突变,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厂长见状,赶忙带着自己的小孩去帮助收煤球。厂长用手在脸上不断地抹汗,因为煤球未干透,抹得满脸墨黑,活像个黑人。工程师家里的人都很感动,很感激。开始工程师没有在家,等他回来,煤球已收了一大半。他回来后,不但自己不参与一起收,还硬要大家不收了,理由是煤球还没完全干好。拦不住,他就用锄头把没收的扒到一块,大部分给他弄坏了。接着,他叫儿子买了冰淇淋送到厂长家里,像是感谢,又像“偿还”。以后,态度仍然是冷冷的。
过年的时候,过年的物资什么都有,就是鲜鱼缺货。工厂原与一个渔场挂了钩,但是落空了,到了“小年”还有很多人家里没有鱼。厂长有很多亲戚在附近的农村,给他送了不少鲜鱼。工程师是外地人,本地没有亲戚。厂长于是就选了两条又大又肥的活草鱼给他家送去。开始他硬是不收,因拗不过厂长,只好收了。过后不到两个小时,厂长家里就收到他家答谢的一块好瘦肉。厂长有意过了一下秤,用市场上的价格一算,价钱与鱼肉刚好相当。“回礼”稍稍重一点点。大年初一工程师“例行公事”般地到厂长家里拱拱手,祝贺春节,态度依然是冷冷的。
春节期间,一位从外地一个大工厂回老家过春节的高级工程师来到厂长家里,拜年之后,提出两厂合作生产两种新产品。初步分析,上这两个项目都是可行的,有利可图。厂长准备春节假过后一上班就请厂领导班子讨论这两个项目。可是,对这项目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他一时还想不明白。他觉得,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厂长不能这样马马虎虎。于是晚饭以后他就翻书,一直搞到深夜4点多钟,仍未找到答案。第二天一清早,他只好去请教那位工程师,并说明他已找遍了书本。这本来是工程师所学过的专业,但因为问题比较复杂,工程师一时也答不上来。但是,这次他态度很温和,满口答应一定把问题搞清楚。当天晚上厂长送走最后一批“拜年”的客人之后,已经是深夜12点了。他和妻子稍稍打扫一下室内的果皮、纸屑之后,就准备睡觉了。“笃笃!笃笃!”又有人敲门,厂长诧异,以为这时还有人来“拜年”,把门一打开,原来是那位工程师。厂长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在自己面前这样高兴过。他告诉厂长:他整整查了一天资料,大量的资料证明,这是两个好项目,应该抓住不放。这时,厂长又“求”他:请他做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做另一个项目的技术顾问。他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天刚放亮,厂长家里又有人敲门,一开门,又是工程师。原来他回家以后又继续查阅资料,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他把这两个项目研究得更透了,希望厂长能下决心把这两个项目搞上去。他滔滔不绝地向厂长解释,给厂长鼓劲,直到厂长家把早点摆上桌。他也没客气,就在厂长家里用了早餐后才走。
得出一个结论:求人就是尊重人。厂长为有两个好项目能够上马而高兴,更为有一个不能轻易成为别人朋友的朋友而高兴。他回顾与工程师相处的过程,得出一个结论:求人就是尊重人。
22.4 “求”下属“帮忙”要真心
如果求下属帮忙的正好是他办不到的事,会使下属感到难堪。因为有些事情,不解释又不好,解释又解释不清楚,这种时候很难堪。所以,在求下属帮忙时,事先要做点调查研究,不要造成尴尬的局面。
如果求下属帮忙的事情不是他的所长而是他的所短,则更使下属难堪,还有可能会引起误会——他会以为你在变法子揭他的短。如果求下属帮忙的事情不是他的所长而是他的所短,则更使下属难堪,还有可能会引起误会——他会以为你在变法子揭他的短:你如确实需要人帮忙的话,为何偏偏找上我呢?一个人的“短”是不轻易袒露的,“护短”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偏要揭“短”,不管你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都只能使问题更糟。相反,一个人的“长”一般都是想显露的,用人所长,这是最使人自豪、惬意的事情,何况是求人所长呢?
求下属帮忙的事,一定要是他所爱好的。我们常说,不能“强人所难”。一个人不高兴做的事情,是很难做好的。如果求下属做的事是他不喜欢做的,你又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实际是“求”人所难。“求”人所难的事情,要么是做不出来,要么就是做出来了,也会很不高兴,甚至是在痛苦的心境下做出来的;这怎么能增进感情,怎么能激励下属的精神和意志呢?
求下属帮忙,一定要是真实需要,不能实际不需要却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考验”你的下属。求下属帮忙,一定要是真实需要,不能实际不需要却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考验”你的下属。否则,就只能使你的下属觉得你的虚伪,觉得你的狡诈,甚至觉得你很卑鄙。
求下属帮忙,只要不是出于卑劣的目的,就应该不以为耻,要坦诚相求。越是这样,下属就越觉得彼此的心贴得很近,也就越乐意帮助你。否则,躲躲闪闪,下属就会觉得你缺乏诚意,他也就不诚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