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孩子沟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每家难念的“经”几乎都和孩子有关联,而且这本“经”越来越难念——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育了。这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家长因期望值过高而给予孩子的爱过多、物质的东西过多,但与孩子沟通的愿望又太少,能深入孩子思想道德层面的就更少。家长常常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一位父亲说:“我女儿已经3岁了,但说话都不好好说,很固执,怎么教都不听,怎么也无法沟通,最近还很爱动手打人,怎么办?”另一位母亲说:“我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最近和我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有一天她放学回家,我问她:‘你到哪去?怎么晚了1个多钟头?’她说:‘我和同学一起到张小梅家玩。’我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不要到处去野!’她听了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我就回房间去了,也许我说的话和语气不好,但是我发现她愈大愈不听话,我担心她现在有许多话不跟我说,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唉!我真不知道如何与她沟通。”
②一位10岁男孩的父亲读了许多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担忧地说:“有理论提出男孩的逆反期一般在11岁左右出现。现在我的孩子还能有事情就跟我说,但是我特别怕孩子那个年龄到来后出现什么局面,所以我现在非常需要学习和准备有关的知识。”这位父亲未雨绸缪,渴求家庭教育指导的心情极为迫切。
③在前不久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研讨会上,北京的一位母亲刚开口便泪流不止,十分痛苦地讲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误:她的孩子今年16岁,从小爱好体育,学习成绩一般。但这位“望子成龙”的妈妈却非要让孩子在学业上不能落后,“将来上个好大学”。于是就不管孩子的能力和感受,每天看着、陪着,甚至逼着孩子读书。哪想到这番苦心却把孩子逼向了相反的道路。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最终发展到干脆什么也不学了,后来因为打架受到学校处分。这个孩子如今退学已经一年多了,终日在家玩游戏,“能一个星期不出屋,不睡觉,不洗脸,不刷牙,不理发,甚至想不起吃喝地呆在电脑前。谁也不能管,一说他就暴躁地砸东西。”孩子对妈妈只剩了仇恨。“现在我们这个家已经不成家的样子了……”无奈之下,这位妈妈搬出了这个家。但是,这位妈妈又说:“谁都能放弃孩子,但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就不能放弃他!”于是她花了很多钱买书、咨询,用了很多心思学习,可是她还是觉得渠道太少,而且有的咨询收费很高。她说:“如果早点接受些家庭教育的指导,懂得及时跟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许这种悲剧就可以避免。我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只是希望别的家长们吸取我的教训,更希望社会各界多开辟一些渠道,给家长们提供科学的家教指导!”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如今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家庭都不可忽视的问题了。
2.沟通中的主要障碍
父母难为,现代的父母更是难为。如果你对孩子稍微凶一点,别人会说:“爱的教育不是这样子的呀!”如果你对孩子过于疼爱纵容,别人也会对你说:“爱的教育是要有方法的。”
然而,尽管我们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也常把沟通二字挂在嘴边;但当我们真正要进行沟通时,常会出现一些无形的障碍阻挠着我们,造成彼此间更多的隔阂与不快,也使得沟通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如下四个方面:
(1)沟通的目的不同
当一对父子要进行沟通时,常常是做父亲的有他内心的想法要告诉孩子,而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话要说,换句话说,虽然双方同样是要沟通,但彼此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却不相同。这情形就好比双方分别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上,即使沟通了半天,终究无法得到双方都同意的结论。所以,进行沟通时必须先弄清楚彼此的目的是什么。
(2)误解对方的意思
同样的一个行为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原因,而相同的原因也会以不一样的行为方式表现。例如,甲努力工作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获得别人的称赞;乙则可能是因为对工作乐在其中;而丙或许是因为想赚更多的钱……也正因为这许多不同的原因或不同的行为表现方式,使得彼此间的误会更容易产生。
(3)情绪的干扰
情绪常常是沟通时的一大障碍。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说:“恨不得把那个不听话的小孩好好地打一顿。”做父母的有时情绪来了,总是采取“先打几下再说”的方式,而当情绪过了,又会对孩子感到亏欠,觉得自己的反应过于激烈。因此请记住:当一个人情绪化时,也就是沟通最差的时候。
(4)父母过高的期望
过高的期望也是影响沟通的因素之一。父母对子女有所期望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这些期望常使父母亲不知不觉地将整个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以致造成孩子相当大的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亲子间的沟通自然无法顺利进行。
3.与孩子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
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这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①坦然面对沟通过程中的困境。现在的孩子是伴着现代科技诞生并成长的,与家长年幼时候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甚至一边写作业,因为他自小就在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电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因而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这样的系统刺激远比单纯的语言符号刺激要强烈得多、有效得多。所以家长如果故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往往都成了厌烦的符号。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今天的孩子还有了接受国际超前意识的能力,比如说对于性知识的认识,家长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以启齿,而孩子却实际已经懂了很多。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②善于设计启发式问题。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自身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很贫乏。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六句话:早晨说“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你千万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学校的饭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点”;第六句是“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③沟通的话题要细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要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④努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值得家长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这样只会缩小孩子的生活半径。这样的孩子心理素质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无法承受更多的压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单一的环境缺少很多的体验,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学上提倡“共情”,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只讲道理孩子很难听进去。
⑤充分认识孩子的人格类型。作为家长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类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更改,因为他就是这样一种类型。人格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驱动型人格,这样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较适合做领导;分析型人格,像陈景润一样的,比较扎实,能够坐下来认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现型人格,自身有一些优势,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展示自己;亲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质取胜,但不懂得要求别人,培养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不会要求孩子,所以有这样人格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但是所有的这些同样离不开人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从中获得熏陶。
⑥创造多种沟通渠道。家长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就采取音乐的方式,要循循善诱。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⑦给孩子做出生活情趣化的示范。家长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较有模范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长生活得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们对外来的物质、精神的影响特别敏感。家长自己表现出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设计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听音乐会,告诉孩子只有到自己这样年龄的生活条件才能接触到高雅的东西,给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的触动。
(2)父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有四个方式
①权威式的教育,会导致孩子畏首畏尾。
②保护过度,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③期望过高,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④完全否定,会让孩子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3)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
①不要保护过度,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②维系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站。
③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④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⑤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⑥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⑦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喜怒无常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总之,与孩子沟通时,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对他的爱和希望,让孩子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有被尊重的感觉,使孩子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最终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了解孩子,对症下药
许多做父母的能如数家珍似地说出孩子以下情况:孩子的身高体重;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孩子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位置;孩子当不当小干部;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孩子最要好的小朋友是谁……这些都只是孩子经常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情况。如果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恐怕相当多的家长会感到茫然。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不仅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自己的孩子既有反映共同性的一面,又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教育行为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1)对待不自信的孩子
这类孩子表现为几种情况: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交流;过分依赖父母;经常羡慕其他小朋友;过于听话;比较内向。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珍惜孩子对家长说的话。这类孩子一般不愿意把有关自己的事告诉家长,因此,家长应把孩子告诉的事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就像个雄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