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养成教育,树立全面发展观
加强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因此,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全方位的,既要有言教,更要有身教。
(2)教育孩子“先做人”
在一次采访高考状元的过程中,一名教授曾问孩子们:“父母最关心你们什么?”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要求我们做正直的人。”一名文科状元说:“我在学习上失误父母从不责备,但在做人上出现错误,父母却决不含糊,管教极严。”这些状元的家长认为:“人做好,其他就好办。”“学习好只是一时的,而人做好却是终生的。”他们不但对子女做人教育严格要求,而且大都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另一名文科状元说:“父母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我的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母亲没念过书,父母全都是农民,他们的勤劳善良教育了我。我想,我不能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我能用我的知识改变父母的将来。所以,我就憋着一股劲发奋学习。”其中一名文科状元一直佩服她的父亲,她父亲是一个大厂的人事干部,从不收受别人的馈赠,他还教育女儿也要做正直无私的人,他总是对女儿说:“做人要有志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直的家长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学习动力比较明确,学习后劲很足。所以家长应先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道德健全的人。
(3)与孩子交朋友
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并不说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贴心、最密切的人。父母要想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就要与孩子交朋友,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他的意愿、他的选择甚至他的隐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你、信任你,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你交流思想。而你的话也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并与你产生共鸣,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
(4)家庭教育内部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二人对孩子的教育若有分歧,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商量好统一的原则,然后共同面对孩子。否则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不知道听谁的好。有的孩子可能还钻空子,谁的意见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父母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长期下去,孩子肯定发展的不够好。
(5)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就是父母或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孩子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因此赏识可以让孩子树立自信,形成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6)坚信孩子是优秀的
要仔细观察孩子闪光的一面,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领路人的父母采取错误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只要引导得当,孩子的缺点可以改变,甚至可以改造成优点。找到孩子的缺点后要制定改掉缺点的行动计划,通过对孩子微小进步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克服不足,培养优良习惯。
(7)对孩子要宽容
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不可能尽如人意,要对孩子宽容,不要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孩子,孩子在恒心、耐心和毅力等方面仍然有欠缺,学习能力和习惯尚处在定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的忽视和放松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学习能力和习惯问题。因此,宽容并不等于坐视不管。
(8)建立父母的权威
通过长期的控制和威慑建立的权威是被动的,会招致孩子逆反和抵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通过长期的平等交流,基于信任、理解和尊重建立起来的权威,没有强制的成分,是真正有效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极其重要的。
(9)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管理
孩子需要管理,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管理。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惯的观点是不对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会学习的孩子是家长培养的结果,决不是孩子自然长成的结果。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时刻刻留心,将教育寓于生活之中。
学习管理不是处处事事都对孩子进行管束。管理孩子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孩子不断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缺点和不足。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思想观念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如果父母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
3.学校素质教育中的误区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展开,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着误区。
(1)素质教育是偏重艺术和娱乐的教育
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体音美教育,只要加强了体育、音乐、美术课等就是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让孩子轻松引着孩子玩就是了,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艺术教育也就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艺术审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不能说唯艺术人才才是高素质人才,有的人对艺术一窍不通,但并不能否定他们仍可能是高素质人才。有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蹦蹦跳跳、拉拉唱唱、写写画画。有的家长也认为一首歌曲响遍全世界,一夜成为暴发户;一张画流芳千古,一纸千金;吹吹打打好轻松,一门手艺闯世界就是素质教育。有的干脆说就是放手让学生玩。愉快学习不是只玩不学习。单纯的玩的观点起码是片面的。
(2)素质教育是不需要教师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一旦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3)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包括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教学计划以外的加班加码的内容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儿负担。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
(4)素质教育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一说起素质教育,有人认为就是强调德育,学会做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胚子坏了什么都坏了,思想不端正,“知识越多越反动”。德育工作的确要加强,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切切不可忽视。但是,不能成天只搞德育。其实,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体,人的思想品质好,但身体素质不佳,成天卧病在床,也不会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也白搭。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无高低之分,要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人说得好,品德坏了是坏蛋,智力发展不好是笨蛋,身体垮了全完蛋。所以,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素质教育,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切实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计划来安排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5)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即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有的人认为,只有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改革的确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而已,这种考试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
(6)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
有人说取消中考高考应试教育就没有了,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现在学校一味地搞素质教育就是升学率在作怪,没有升学率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估中取消,也许问题就解决了。升学率是教育教学考核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升学率也是要的,问题在于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一切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部。错误不在升学率,而在片面地甚至是错误地追求升学率,而不是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升学率。这个问题很复杂,牵连到社会和家长的共识。
要走出误区,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谋划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