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彼得·林奇学投资
14504100000009

第9章 林奇这样买入股票(2)

按现行的体制,只有当某种股票在股市上为多数大金融公司所认可,并且已被华尔街知名的分析家(即对各行各业、各公司进行追踪研究的人员)列入到购买推荐单里以后,这种股票才对买卖股票的大多数人具有吸引力。众人都等待着别人先迈第一步,这常常会耽误投资良机。当这些投资者都准备购买时,该股票已涨了很多,5 倍或者10倍。

林奇把上述这种状况称为“华尔街滞后现象”。林奇最得意的投资:国际服务公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国际服务公司是1969年上市的。在其后10年间,虽然该公司曾尽力想引起华尔街的注意,但是却没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员对这家公司给予稍微的注意。直到1980年,史密斯—巴奈投资公司才发现了它,并对它进行了研究预测。

在史密斯—巴奈股票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丧葬服务业的服务需求决定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人人会死。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丧葬业很明显属于增长型行业。作为该行业最大的公司——国际服务公司,当时经营着189家殡仪馆,每家殡仪馆的年均收入达55万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该公司还首创了预约丧葬服务,顾客可在丧葬服务提供之前预先付款,这些“超前需要”销售有两大好处:

(1)他们能保证业务量的持续稳定以及未来收益的增长。

(2)预付款会有利息,成为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

在前10年中,国际服务公司的营业额及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均按15%以上的比率增长。史密斯—巴奈公司的报告还预测国际服务公司未来增长至少保持同等水平,特别是由于国际服务公司的管理层已决定增加市场的占有额。

的确,如果投资者在1983年以每股12美元买进国际服务公司的股票,而在1987年以每股30美元卖出,投资者可以使自己的钱翻一倍多,但假如投资者早在1978年就买进该公司的股票,那么他的钱会涨40倍。但是华尔街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忽视了国际服务公司。这主要是因为,按照华尔街的标准,殡仪服务业既不是耐用消费,也不是一般服务业,所以无法归类到任何一个部门。完全依赖于华尔街知名分析家推荐股票,坐等现成的投资者毫无疑问失去了赚大钱的好机会。

☆买股时股价

人们买迪斯尼、锐步,或任何其他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和投资摇滚乐团的目的相同,都是期望这些公司的盈余能增长,而且这个盈余能反映在股价上,可以赚取股价上扬的资本利得。

股价与企业的盈余能力息息相关,这个简单的问题常被忽视,甚至连老练的投资者也无法幸免。由于股价本身有涨跌的循环,专看股价报价系统的投资者,他们看股价的涨跌,就像赏鸟的人观看同类鸟聚集的习性一样,他们研究交易模式,画出股价上下曲线走势图,试着去洞悉什么时候应该买卖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实上,投资者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最重要的应该是放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及获利展望上。如果盈余持续增长,则股价注定将继续上扬;它可能不会立刻上扬,但终究是上涨的趋势;而假如盈余下降,则股价下跌将是必然,盈余衰退使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下降,就像摇滚乐团失去其群众魅力、唱片滞销,其投资价值将下降一样。

在未来几年内盈余是否继续增长,是选股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在过去,股票的长期投资年平均获利率是8%。这是因为,公司平均每年增加8%的盈余,但在一般状况下,会再加上3%的股利配发。根据这个假设前提,当投资绩效好的公司时,投资胜算将很高,当然,这些公司有些会让投资者获利,有些却不尽然,但平均来说,它们的盈余每年将成长8%,加上发放3%的股利,所以,你将得到年报酬11%的获利。

股价本身并不能明白地指出你的投资是否正确。你可能听某些人说:“我不投资IBM股票,因为100美元一股股价太贵了。”其实他们可能付不起100美元去投资一股IBM股票,但事实上,一股100美元的成本,跟IBM股价是否太贵根本无关,就像一辆15万美元的蓝博基尼(Lamborghini)跑车,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太贵,但是对这辆名车本身来说并不贵。相同的,100美元一股IBM股票可能太贵,也可能不贵,这完全取决于IBM公司的盈余。

如果IBM今年每股盈余是10美元,也就是你用十倍的盈余——每股100美元去购买IBM股票,其市盈率即是十倍,这样的市盈率在今天的市场上是相对便宜的。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每股盈余只有1美元,则你就付出比盈余高出一百倍的价格去买IBM股票,此时,其市盈率是一百倍,100美元一股的股价就太贵了。

如果你将一大堆公司的股价加总,再除他们的盈余,你会得到一个平均的市盈率。在华尔街,道-琼斯工业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s)、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及其他类似指数,都有其平均市盈率,而这就是市盈率或者是现在市场的价值。

市盈率是一个值得了解的有用的选股工具,因为这个数据显示出,在一段时间内,投资者所认为值得投资的企业盈余。当市场上下震荡起伏,其震荡幅度应该在10~20倍之间,而美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在1995年是16倍,这表示一般的股票并不算便宜,但也没有贵得离谱。

任何公司,不论是私人企业或公营事业,是属于一个股东或者是上百万股东共同拥有,其经营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单纯的原因——赚取利润。

利润也就是减掉开销后所剩余的盈利金额,是属于全体股东所有,不论是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百事可乐(Pepsi)、玛维尔喜剧(Marvel Comics),或只是你利用周末在路边帮人洗车,你并不会不求报酬地拎着水桶、捏着满是肥皂泡沫的海绵站在路边,只是为了喜欢洗车,或在盛夏用水管冲车子图个清凉,就算如此,也不代表你不希望有报酬。

同样,投资者也不会只是希望参加股东会,或收到公司所寄的年报而拥有股票,他们去买股票,都是希望所投资的公司能赚钱,并能因此分配到公司的盈利。

林奇有些直觉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为Tandon的热门软件公司去,见到一位投资者关系办公室的人员,他来公司的时间不长,却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权的市值达2 000万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因公司变得如此富有,让林奇顿生警觉。Tandon股价已上涨了8倍,市盈率极高,若再涨一倍,他的资产不是变成了4 000万美元?林奇果断地拒绝了购买Tandon的建议,后来,Tandon公司股价从35美元跌到1美元多。

所以说,要认清公司的盈利不一定能让股东受惠。一般来说,一个公司的盈余增长越快,就有越多的投资者愿意付出比较高的成本去投资它。那就是为什么冲劲不足的新公司,市盈率常常高达20倍甚至更高的原因,投资者对这类公司常常抱着高获利的预期,因此愿意付较高的成本持有该公司股票;相反的,成熟公司一般市盈率在10~15倍左右,因为这些公司的盈余成长较缓慢,且他们也不会做任何风险高、获利高的投资。

有些公司的盈余增长稳定,属于增长型公司;有些公司的盈余随着景气好坏而起伏,这类公司属景气循环类,如汽车、钢铁、重工业。景气循环类型公司的市盈率倍数比增长型公司要低,因为其营业状况并不稳定,第二年可以赚多少完全视景气而定,但这却是很难估计的。

不过,公司如果赚钱,并不代表股东一定能得实惠,公司通常会采用下列3种方式来处置这些钱:

(1)将这些钱转入再投资,比如开更多的店、兴建新的工厂,使盈余成长比以前更快。长期而言,这对所有的股东绝对有利。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可让股东的每一块钱投资有20%的获利,这个投资将比把钱存在银行里的利润要高出很多。

(2)公司也可把钱浪费在购买公司用私家飞机、高级主管办公室内浴室铺设大理石装潢、增加高级主管的薪水或以高价购并另一家公司等足以使公司经营费用增加一倍的若干事情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都会对原来正确的投资造成伤害。

(3)公司也可用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回自己的股票。为什么要买自己的股票呢?因为公司从市场买回股票后,市场上流动的筹码将减少,股价遂借此推升上扬,尤其是,如果该公司是在股价较低时买进自家股票,对投资者来说更是好事。

☆鸡尾酒会理论

作为一代投资大师,林奇经常应邀去发表演讲,每次都是听者如潮。每次演讲完毕,在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总有人问林奇股票的行情,或者目前的股票旺市能否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林奇所总结出来的关于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可谓深得人情事理之精妙。

“鸡尾酒会”理论是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天长日久,通过与来宾的交往闲谈而悟出来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更应该称做经验,源自生活、通俗浅显,却很有效用。林奇这样形容他的“鸡尾酒会”理论:

当某一股票市场一度看跌,而同时又无预期其会看涨时,纵使股市略有上升,人们也不愿谈论股票问题,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过来,问我从事何种职业,而我回答说‘我从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来人会客气地点一下头,然后扭头离去。假如他没有走,他会迅速地转移话题,讲凯尔特人玩的游戏,即将到来的大选,或者干脆说天气。过一会儿,他会转到牙科医生那儿,说说牙床充血什么的。当有10个人都情愿与牙医聊聊牙齿保健,而不愿与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谈股票时,股市就可能涨。

在第二阶段,在我向搭讪者说明我的职业后,他可能会和我交谈长一点,聊一点股票风险等话题。人们仍不大愿谈股票,此间股市已从第一阶段上涨了15%,但无人给予重视。

到了第三阶段,股市已上涨了30%,这时多数的鸡尾酒会参加者都会不理睬牙医,整个晚会都围着我转。不断有喜形于色的人拉我到一边,向我询问该买什么股票,就连那位牙医也向我提出了同类问题,参加酒会的人都在某种股票上投入了钱,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议论股市上已经出现的情况。

“在第四阶段,人们又围在我身边,这次是他们建议我应当买什么股票,向我推荐三四种股票。随后几天,我在报纸上按图搜索,发现他们推荐的股票都已经涨过了。当邻居也建议我买什么股票,而我也有意听从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顶、下跌就要来临的准确信号。”

“鸡尾酒会”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林奇也提醒人们对这种理论的态度应当是各取所需,切忌盲目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