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彼得·林奇学投资
14504100000008

第8章 林奇这样买入股票(1)

☆买入股票时机

林奇不在乎股票是上涨还是下降,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转折点。不能仅仅因为某种股票下降就购买(即所谓的最低点购买),也许某种股票3个月前是60美元,而现在只值20美元,甚至10美元。投资的唯一依据是根据公司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做出判断。在林奇看来,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林奇通常选择下列四种类型的股票进行投资:

(l)成长股,林奇谋求能够获得200%~300%的收益。

(2)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实际价值的价值股,他希望从中迅速赚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立即转移资金。

(3)绩优股,带有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4)特殊情况及萧条的周期性股票。

在某种程度上林奇也认为,某种股票价格便宜要比关于市场明年如何运作的流行看法真实可靠得多。尤其当许多股票价格便宜,或者大多数股票便宜时,在一位没有经验的评估人看来,整个市场都将价格下跌,而不是相反。

在任何一张既有股票价格走势线又有收益线这样的股票走势图上,投资者都会看到这种股票价格走势与收益走势基本相符的情形。林奇这样总结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

“股票的价格线与收益线的变动趋势是相关的,如果股票价格线的波动偏离了收益线,它迟早还会恢复到与收益线的变动相关的趋势上。人们可能会关心日本人在做什么、韩国人在做什么,但是最终决定股票涨跌情况的还是收益。人们可能会判断出市场上股票短时间的波动情况,但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波动情况还是取决于公司的收益。”

例如,道氏化学公司1971~1975年和1985~1988年间收益增加时股票价格随之上涨。在这两个时期之间,也就是从1975~1985年,道氏化学公司的收益波动很大,同时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很大。

1958~1972年间,雅芳公司收益持续上涨,股价也相应从3美元上涨到惊人的140美元。尽管大家对这只股票普遍看好,但相对于收益来说股价明显太高了。1973年公司收益大跌,让投资者幻想破灭,股价也随之大跌。

林奇认为,选择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的前提是发现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事实上,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在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正如在商场中发现了一件价位适宜的商品一样。”

林奇从多年投资经验中发现最佳交易时机可能出现在以下两种特定时期:

第一种时机是出现在年底。股价下跌最严重的时期总是出现在一年中的10~12月之间,这并非偶然,因为经纪人和投资者往往为了年底消费,愿意低价卖出股票。机构投资者同样喜欢在年底清除一些亏损的股票以便调整未来的证券组合。所有这些抛售行为将导致股价下跌,对于价位较低的股票影响更加严重。

第二种时机出现在每隔几年市场便会出现的崩盘、回落、狂跌时期。在这些令人惊慌的时期,如果投资者有足够的勇气在内心喊着“卖出”时仍镇静地买入,就会抓住那些曾认为不会再出现的良机。对于那些经营良好而且盈利可观的公司股票,在市场崩溃时期反而是良好的投资时机。

☆当这只股票确实值得买入时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我们的投资战略还只成功了一半,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林奇在评定股票价值时,对公司盈利水平和资产评估两方面都很关注。盈利评估集中于考察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越高,公司价值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扬。资产评估在决定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非常有指导意义。

与以巴菲特为代表的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不同,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买。

林奇做股票生意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不迷信技术分析,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不做空头买卖。他总说:“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林奇的调查研究不仅仅限于枯燥的报表数字,对于他来讲,在逛街购物时也要随处留心新事物,以期发现新的投资对象。

某次,他从朋友那里听到关于某玩具公司的讨论,便决定到销售这个玩具的商店看看。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这个玩具商店,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亲身经历而不是道听途说最终使林奇相信了这家公司,果敢地买进该公司股票。而另外一次,在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足足住了三夜。

林奇看报纸时不但注意好消息,而且还特别关注坏消息。林奇说他选购的许多股票常常是先从12美元一股下跌到每股6元,然后再上升到30美元,而对此投资者应该有思想准备。投资者如果对于某个企业特别了解,特别喜欢,那么在市场下跌时反而应该多投一些。在没有发现能吸引你的公司之前,干脆把钱存入银行,或者买一些国债。

林奇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思想开阔,不怀偏见,尽可能多研究些企业。他认为多数投资者的头脑都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通,偏见太多,偏重某些行业,而忽视另一些行业。殊不知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杰出的公司。

1.冲在最前面

林奇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实践家,而不是一个理论家,因此,他不太在意对宏观因素的分析,也不关注所谓的技术分析,而是强调基础分析,强调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分析,从中寻找能涨10倍的聚财机会。这才是他成功的经验。

他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投资的机会。当一家面临破产的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上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企业有利,他也会去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如果总的趋势对这一行业有利,他不会像巴菲特那样只买好的,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也许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他并不一定要对一个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后才会买它的股票,他关键是先要看好这一行业。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实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好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为,他认为如果投资集中于某种单一类型的股票,当这类股票价格大涨以后,投资者如果不卖掉,就会失去赚钱的机会。但如果去投资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往往又容易出问题。因此,林奇十分注意他的资产灵活性和多元化,主张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2.见风使舵

林奇经常改变他投资的方向,就像赛艇比赛一样见风使舵。他自称,如果购买的股票在3个月以后仍有四分之一值得保留的话,那就很满意了。

林奇所投资的1 400多家公司中,全美最大的100家企业占其投入资金的一半,其次的100家企业占17%。他每天要卖掉5 000万美元的股票,又买进也许大赔钱也许大赚钱的5 000万美元股票。

当他发现手中持有的某些公司股票稍稍超过其应有的价值时,他就会立刻卖掉。而市场上的某些股票稍稍低于其应有的价值时,他就会马上购进。他总是在毫不犹豫地追求哪怕是很小的差价。

企业会发生变化,竞争局面会发生变化,工厂也可能出现问题,企业环境会变,国家政策也会改变。一旦情况改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股价变了也会促使林奇采取行动。如果林奇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希望升值却没有升,他会立即将它卖掉。

林奇注重的是企业的根本业务,而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利率的变动等并不关心。他宁可投资一家不受人欢迎的业内经营有方的企业,也不投资一家热门企业。他认为:越是热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结果人人都赚不到钱。

正是林奇大胆而稳健的操作,使麦哲伦基金保持了极高的收益率。1990年,功成名就的林奇退休了。在他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里,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投资收益率高达29倍。

☆等待最佳时机,而不是错过时机

价值投资者指望着市场的估值能力出现偏差,在市场出错的时候买入,然后等着市场自己来承认错误。这就是所谓价值投资的定义,不精确但是很实用。这里面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只有市场神经错乱的时候,他们才有买入机会;可是他们却在盼着市场纠正自己的错误,以便卖出。从全局来看,如果市场一直都错误下去,或者是从来不出错,该怎么办呢?

能否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大家能够准确的指出,市场在什么时候是错误的?在股价暴跌、年末等几种时期,股价出错的可能性是不是最高?市盈率低的股票是否就是好的投资对象?如果30~50倍的PE(私募股权投资)属于泡沫,那么类似于中国股市这种常年运行在此水平上的市场,是不是压根就没有价值投资的容身之所呢?

林奇认为现代投资理论的那一套关于市场有效率、股价反映一切信息的观点是荒唐的。林奇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格兰姆投资方法的运用。

林奇注重对公司隐蔽性资产的挖掘。他认为在金属和石油业、报业、电视台、药业等行业,甚至有时在亏损的公司中,都有隐蔽的资产。这些隐蔽性资产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笔现金,也可能是房地产或者是税收优惠等等。1976年年末,沙石滩公司股本规模为170万股,每股为 14.5美元,整个公司的价值仅为2500万美元。过了不到3年的时间(1979年5月),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以7 200万美元买下了沙石滩公司,沙石滩公司的股价随之涨到了每股425美元。而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在买下沙石滩公司后的第二天,就把该公司的砾石场以3 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砾石场只是沙石滩公司诸项资产中的一项,换句话说,仅砾石场这一项资产的价格就超出了1976年投资者买下整个公司所需的资金。所以,砾石场周围的地产、德尔蒙特森林和蒙特雷半岛的2 700公顷的土地上1 300年的树木、一家旅馆、两个高尔夫球场等就成了白送上门的财富。

资产与机会处处皆是,投资者尽可以从买卖拥有隐蔽性资产的公司股票上获得巨大收益。可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未能将资金投资于这类股票呢?林奇解释说,这些投资者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他们与这些能涨10倍的股票之间存在着极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