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14503800000049

第49章 你已经落伍啦——难以逾越的代沟

“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不关心我的想法。”一位上高一的女生如是说。她是一个品学兼优、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家境也十分不错,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就是这样,她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充满了怨气。据她说,现在家里的气氛已经到达“冰点”。“别看我表面上什么也不缺,但我真正想要的父母却不给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他们不屑于了解我。”

“整天都是什么‘粉丝’、‘玉米’的,光听着就犯晕,哪知道这些娃都在干啥啊!”这个高一女生的妈妈这样看待孩子喜欢超女。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一边是家长们长嘘:“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短叹:“父母怎么不理解我们,他们不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长大的吗?”

代沟的产生源于不了解,源于缺乏交流

大多数家长也承认自己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曾经有人把家长和孩子因缺乏交流而产生愈来愈多的不理解称为“代沟”。这种深深的沟壑虽是由两代人共同造成的,但其最初的成因却来自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做的一切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各方面的经验也比孩子多,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既然家长是家里的权威,那么“交流”一词对一些家长来说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代沟的产生源于不平等,导致了交流难

家长们喜欢“专权专政”。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做不了主,必须听家长的。在家长眼中,孩子永远是那个长不大、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事事都要自己操心。孩子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的心态却始终没有改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让逐渐有了主见却不能发表的孩子很是郁闷。有些家长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重,对待孩子的事情时却认为是“玩”,并不在意,这使孩子们非常气愤。

父母该怎么办?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不想父爱母慈,儿女听话,有出息。要想一家和乐,消除代沟,需要家长做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精神准备。

承认代沟。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难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造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加大。

宽松要求。即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家长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相互尊重。不要给孩子过分的爱,而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学会接纳。对待子女时,家长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对方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孩子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求同存异。如果两代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极难协调,那么父母就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青少年由于不受旧观念、旧模式的影响,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父母的前面。父母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力求与子女建立共同语言。有一位父亲为找到孩子痴迷网络的缘由,于是和儿子一起上网,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贪玩的父亲”获得儿子认同后,对儿子“寓教于玩”,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与孩子生长在不同的时代,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爱好、习惯、思维,这本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可在部分家长看来却不可理解。比起家长,孩子们更喜欢诸如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动漫之类的新事物。而家长们守着自己的圈子,对孩子喜欢的东西除了表现出不理解之外更多的则是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小孩子的玩意,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孩子和家长之间之所以出现“代沟”,相互不交流、不理解,其根源在于不正确的“爱”。实际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变形的,是有代价的。他们用爱的旗号、爱的面孔、爱的语言,把孩子推向反面,破坏了孩子的兴趣,破坏了孩子的梦想,破坏了孩子向上的热情和动力。

家长既然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有深入了解,真正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从小就和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沟通渠道。家长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帮助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追求上进。此外,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真爱”。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真爱”,才能消除误解、填平“代沟”,重建和谐的两代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