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每天都嚷着要看周杰伦的演唱会,真搞不懂他怎么想的。”唐娜的母亲向朋友诉说着女儿追星的疯狂,“每天哼哼唱唱的都是那些听也听不懂的歌,买的辅导书都不怎么看。”
“我爱周杰伦!”这是唐娜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见到这个活泼的15岁女孩后,唐娜妈妈的朋友问她为什么喜欢周杰伦。她立马反问道:“你没有听他自弹自唱《菊花台》吗?”
一旁的母亲见状,连忙阻止:“你看这孩子,追星追到礼貌都没了。”
“我就是喜欢听他唱歌,特别酷,而且他还特别有绅士风度,勇敢,淡定,沉稳……”
这个15岁的女孩,快乐地用一连串美好的词形容着她的偶像周杰伦,这个她母亲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在人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孩子崇拜某某明星、崇拜某种时尚,或是“哈韩”、“哈日”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崇拜明星,是孩子的个人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孩提时代,孩子心中的偶像就是身边能够直接影响自己的人,如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等。不过,孩子的崇拜对象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比如给孩子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讲得多了,孩子就可能会对这种英雄人物产生敬仰崇拜心理。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逐渐让孩子开始意识到父母的平凡和英雄传奇人物的遥远,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经过精心包装而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的明星的完美形象,这些人既是活生生的现代人,又可以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其情况,真实而贴近。因此,他们很容易着迷于此,处处模仿,时时关注,把明星或某种潮流当做自己追随和崇拜的目标,成为追“星”一族、哈××一族……
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受同学、朋友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追星的行列。
也有的孩子只为追求时尚。因为“追星”在很多孩子看来,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这样的孩子,偶像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是最小的。
青春期的孩子对追星乐此不疲,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其实父母也没必要过多干涉,想想我们从前一定也有大家都崇拜的对象,只不过现在的孩子表达得更为开放、热烈一些而已。所以,孩子的追星只要不出格,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就没必要过多干涉,可以给孩子适度的引导。
追星是十几岁青少年的普遍心理,狂热地追星,其实就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的表现。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类似的报道:某些中学生把自己心中偶像的生日、血型记得一清二楚,而对父母的生日却一无所知。迷恋明星到这程度,的确有些过分,这一方面是青少年的狂热心理在作怪,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缺乏正确引导。
那么,做为孩子的家长,该怎样对待孩子追星这一现象呢?是听之任之、一味纵容,还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禁止?
父母该怎么办?
追星这一现象,只要能正确引导,不仅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坏的影响,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六十年代的人多崇拜英雄,英雄人物身上那勇敢、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对那一代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们成人之后的品格塑造也起了很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多崇拜影视、歌坛明星,可他们多数只看到明星那显而易见的光环,而看不到明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做家长的,在这个时候就要加以引导,让孩子多吸收明星身上的优点。
做家长的应该告诉孩子,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一方面是因为机遇,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前者并非人人都能遇到,而后者却是经过拼搏有可能达到的。例如成龙,他年轻时本是一个演配角的小人物,可他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好莱坞多年摸爬滚打的生涯,才造就了今天的一代巨星。不仅仅是成龙,好多明星都不是一夜成名,而是这样一步步磨练出来的。孩子追星,做家长的就应该从这方面加以引导,让孩子多学习一下明星勇于拼搏、不甘服输的精神,而不是只看到明星现在风光一时的场面。
做家长的还应告诉孩子,明星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爱恨情仇。在生活中,他们同普通人一样,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同时,他们同普通人一样,也有令人称道的优点。比如,刘德华就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艺人,梁家辉因为忠心于他的结发妻子而令人赞赏。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孩子多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点,而不是去模仿明星身上的恶习。
做家长的还应告诉孩子,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还需要上天赐给他们的天赋和机遇。做为普通人,是难得有这份天赋和机遇的,与其苦苦地追逐一明星,不如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业,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有个立足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父母如果想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追星”,首先就是要了解一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体现出的一些特征。
理想化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把他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
浪漫化少年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之中,甚至以此梦幻自己的爱情生活。
绝对化少年对其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对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容不得他人有不同的见解。
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发展了属于这个群体的诸如疯狂、投入等特质。与此同时,偶像崇拜常常削弱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机制,产生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诸如冲动、破坏、超脱等行为表现。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还表现出三个行为特点: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在偶像崇拜过程中,往往情感成分胜于理智成分,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不足为怪,超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反应也时常可见。
应该注意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而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也就是说,在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崇拜的具体对象相当宽泛。
从性别特点来看,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她们对崇拜的偶像也更为痴迷。这或许与女性较强的依赖心理、更敏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相对较早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