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课了,上课前,刘雨生的心就开始惴惴不安,他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着:“千万不要让我站起来发言,千万不要让我站起来发言……”老师开始讲课了,老师讲的是生字和词组以及对课文的分析和阐述,但刘雨生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他低着头,眼睛虽然盯着课本,可一个字都看不下去,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点下课,千万不要让我起来发言。快点下课,千万不要让我站起来发言……”不巧的是,老师的声音偏偏在这时响起:“刘雨生,你来复述一下刚才我讲课的内容。”刘雨生一下子愣住了,慢慢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头垂得更低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有些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当别人踊跃回答问题时,他即便知道怎么回答也不说;而且他下课不敢主动参与同学的游戏,表现得非常胆怯。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害羞、退缩,在家中很顺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胆怯、不自信,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阻,以后则慢慢形成了畏缩、胆怯的交际心理。
害羞,是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害羞有两种:内向型害羞和外向型害羞。后者在公共场合表现活跃但内心是害羞的,他们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也有社会技巧来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他们仍然担心别人是否会真正地喜欢和尊重他们。
父母该怎么办?
家长应该怎么做?
不要批评、吓唬孩子,不要硬要孩子叫人,硬要孩子去和同学一块玩,放松一些,要接受孩子这种性格或宽容孩子这一个阶段的这种表现。
不要把害羞当做错误行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暗示孩子因为有这种行为,所以不喜欢孩子了;相反要以平常心对待,要孩子知道暂时不和老师打招呼、不和同学一块儿玩,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不要当孩子的面给他贴标识,说孩子是个害羞的孩子。需知,标识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心,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可能以后孩子还会利用这个标识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是有意识的了)。
对于自我评价低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朋友,并且在活动中学到一些小才艺。这样做,可以使他们跟上别的同学,才可能愿意和同学一块儿玩。
要对朋友、同事做工作,不要过分要求这种孩子要和别人打招呼。最好先远离孩子,逐渐接近,孩子就能适应了,这时,孩子也会主动打招呼了。打招呼是一种礼貌,但如果孩子对人态度好,愿意接受人,人家和孩子讲话、玩,他都能友好相待,那么孩子不叫人也没有太大关系。
孩子应该怎么做?
要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明确自己的优势,始终对自己说:“我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我有充分的理由能说服对方,只要认真了、尽力了,事情就可以办好。”
要克服过分的自我心理,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对而被耻笑。要善于取长补短,即使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在与他人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自己要充分地学习和接受对方正确的意见或更合理的做法,经过多次的锻炼,自然就逐渐适应了、成熟了,说话办事就有力度了。
养成昂首大步的习惯。径直迎着对方走过去,讲话时盯着对方,让他感到你的目光;开口时声音宏亮,结束时也会铿锵有力。
在与人交谈时,学会适时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对方谈话,从而也让自己有一个酝酿谈话的过程。讲话时,尽量用一种从容不迫的语调表达自己的观点。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没有谁注意你的表情,你就可以尽量地大声说话;上台唱歌表演时,你就挑选最熟悉的歌;在中间时间上场,就不会因最先或最后上场造成紧张的心理。
训练自己会用幽默来处理反对你的观点和意见,若出现尴尬的场面,不妨自嘲,表现豁然的一面。
接触的人可先从亲朋好友开始,后老师、同学,再是陌生人。这也叫脱敏疗法,在此期间一定能得到鼓励和支持。
孩子害羞的一些原因:
孩子个性不同造成性格差异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都不相同,有的内向,有的则活泼开朗。生性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胆小和害羞。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造成缺乏与人交流
现代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居住方式以独门独户为主,无形之中减少了孩子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幼儿时期父母忽略了对其性格的培养
孩子在幼儿时期行为发展的第一年,会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此时不注意影响他,容易造成孩子对人产生畏惧、不信任感,从而间接影响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关系。
因忙于工作,父母平时较少关心孩子
当孩子吵闹时,就训斥孩子。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遭到的是奚落和不耐烦的拒绝。孩子日后的害羞情结大多与此密切相关。可惜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不擅长与人交流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太善于与人交流,长期交流失败会导致孩子缺乏表现自我的信心,而只能选择退缩或者逃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