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14497900000007

第7章 刚柔并济——汇率制度和理论的历史变迁(4)

一、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

1980年,在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经济的长期滞涨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由于越战造成的大量财政赤字的不良影响仍在继续,而战后的科技革命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也开始进入了一个低潮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实体经济也缺乏新的增长点。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昔日需要援助的盟友,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新的强大竞争对手,贸易顺差转变为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出口锐减,进口剧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增加。同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不断贬值的美元更是使得国内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面临这样严峻的局面,个性强硬的里根总统当然要有一番作为,在其一系列振兴美国的新经济政策之外,恐怕最令世人侧目的就是高举汇率大棒横扫竞争对手的行径了。由于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况且,斗转星移,昔日的战败国,惟命是从的小兄弟日本,到了1985年,已经成长为经济巨人,此时的日本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畅销。同时,日本人在美国大量置地置产,疯狂收购,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终于,美国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一次次游说美国政府,提交议案,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出面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同时,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纷纷著书立说,支持弱势美元政策的推行。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美联储出面操持,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协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促使美元对日元汇率由当时1美元兑换237日元升至1美元兑换120日元。“广场协议”签订后,以美国为首,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从决策生效到一年半后的“卢浮宫协议”达成之时,美元的币值大幅度下跌了40%。

二、“卢浮宫协议”收拾残局

“广场协议”之后,尽管美元对日元等非美元货币大幅度贬值,但由于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自身财政状况,同时由于货币贬值存在“J曲线效应”,即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其原因在于最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从而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是顺差减少。

在广场协议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少,反而继续恶化。1987年,美国贸易赤字达1680亿美元,占GDP的3.6%,其中,3/4的赤字来自日本和西德的经常项目盈余。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和外债的急剧增加,影响了外资向美国的流入,市场对美元信心下降。于是,美国对日本和西德的贸易摩擦又重新加剧,继续让美元贬值明显弊大于利。同时,受日元和马克升值的影响,日本和西德外贸出口下滑,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日本经济增长率从1985年4.2%下降到1986年的3.1%,西德经济增长率1985~1987年在2%左右徘徊。此外,日本和西德对美国未能按广场协议有效削减财政赤字表示不满。而且,美元大幅度过快贬值也引起了国际外汇市场和世界经济的较大震荡,这引起了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忧虑,他们希望保持美元汇率基本稳定,这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当时,美国可以选择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减缓美元过速贬值。然而,美国担心提高利率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萧条,所以否定了这个解决方案,反倒更希望日本和西德压低利率。至此,损人不利己的“广场协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抵制,美国也必须做出进一步的表态了。

为了稳定国际外汇市场,阻止美元汇率过多过快下滑,通过国际协调解决发达国家面临的政策难题,1987年2月,在美国主导下,G7国家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

“卢浮宫协议”强调G7国家加强“紧密合作”对维护美元汇率稳定和世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全球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在促进国际间外汇收支平衡中具有中心作用,实际是指美国贸易伙伴加快经济增长有助于解决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协议主要约定包括: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等等。“卢浮宫协议”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动荡。

6.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而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逐步放开的市场经济,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伴随着每个时期的特殊情况,经过了大概以下几个阶段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8~1952年)

从1949年到1952年,属于人民币汇率起伏不定的阶段,经常大起大落,这和国民党留下的货币政策烂摊子是分不开的。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不过,建国之初,各地汇率并不统一。这是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造成了全国各地区物价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各解放区的人民币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外汇牌价。一直到1950年7月8日,随着国内战争的逐渐结束,大陆实现了统一,经济秩序也逐步恢复,此时人民币才开始由国家统一确定汇率,由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在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频繁变化且整体处于大幅度贬值阶段。在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以美元为基础,共调整过52次,由1949年的1美元折合80元旧人民币,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折合42000元旧人民币,相差525倍。这主要是由于该阶段新中国急需各种重要物资,需要积累外汇用于购买,所以鼓励出口,同时国内物价不断上升,而国外物价相对稳定,所以,以人民币表示的外币价格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