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败一张嘴
14497300000022

第22章 出奇制胜VS不着边际(4)

“大叔,”他说,“你可知道,在我们和叛军之间的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你们而进行的。”

“是的,长官,我听他们这么说的。”

“那么,你想获得自由,是吧?”

“我认为是这样。”

“那么你为什么不加入我们的军队呢?”

这位黑人搔搔头,沉思片刻,终于说道:

“长官,你见过两条狗为了争一块骨头而咬架的吗?”

“是的,经常见到。”

“那么,骨头参战了吗?”

幽默一直被人们称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必须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

人际交往中,身在高位者或明星大腕们,与人打交道容易让人感到有架子。可能是因为他人过于紧张、有压力,也可能是这些人还没有摸着与普通人相处的窍门。通常而言,开开自己的玩笑,可以缓解他人压力,还能让一般人觉得有人情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从而让人心里舒坦。

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也不是出自己的丑,关键是要把握分寸。力求个性化、形象性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凡事乐观,即使身陷囹圄也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戚,愁眉不展,其宝贵的思维模式是“大不了就……”,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认真;多想自己的缺点和无能,经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胜——这就是豁达。

豁达往往意味着超脱,但又没发展到虚无,所以它仍是一种积极因素,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的表现。凡是能操纵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幽默的人已经是“智力过剩者”,那么能用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为武器者,便堪称人情操纵场上的“无冕之王”,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相信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到:“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众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这种巧设情景的圆场之所以很奏效,是因为能让人真正地体验,从而快速醒悟他的质问所存在的强人所难的苛刻之处。

幽默大多不曾失效,可万一失效又当怎样圆场才好呢?

在这尴尬的时刻,要能自我解嘲,可以这样说:“这个笑话的奥妙之处,得要出动国家安全局来发现。”你以这句话笑自己并和听众一起笑。或者:“我们来谈个条件,如果你们听了这故事就笑,我便答应从此不再讲它。”或者:“在我没讲更多的笑话之前,我有个主意,如果你听了这个笑话就笑,我便免费奉送五个笑话。”

这类妙语不仅能帮助你我应付讲台上的情况,而且对生活中任何尴尬或困窘的场面均有解围的效果。当你在演讲中需要什么帮助,不妨试试下面这些:

“我知道你就在那里,因为我听得到你的呼吸声。”

“你觉得我讲得太快了吗?”

或者当你看见听众之中某人正对邻座耳语时,你说:“为什么你不回家后再解释给他听?”或者这样的一句:“近来你们有时有幸请到一个好的演讲人,有时不幸请到糟的演讲人。今天你们享有双重的待遇,因为我太太说我这个人既好又糟。”尽管你的幽默有时会失灵,可它仍是自找台阶巧妙圆标的一剂良药,所以当多练习自己开玩笑的功夫。

拙劣应对,难堪只能是自己

重信守诺是为人永久称颂的处世信条,反悔行为素为君子不齿。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我们的文化长久以来将我们教育成一个绝对与人为善的好人,使得在许多应该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都不去据理力争。因此,懂得反悔之道,是一个人通权达变,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开端。如果反悔对人对己都没什么坏处,而对于成功合作,办成好事有促进之益,为何要执迷于愚忠之谬呢?

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反悔术讲求“毁诺”要有礼有节。“我保证”是语言中最危险的句子之一,所以在许诺时就应该八成把握只说五成,而不应把话说绝说满,免得忽生变故时没有回旋余地。至于不能兑现的请求有时也可答应下来,但也应许诺巧妙,缓兵有术,更不应经常以拖延去反悔。

在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有一棵树,一位圣人在树下苦思冥想,他的思绪被一位朝他飞奔而来的小伙子打断。

“救救我,”那位小伙子哀求道,“有个人误称我行窃,他正带领一大帮人追捕我。他们要是抓住我,就会剁掉我的双手。”他爬上那棵树,藏在枝叶中。“请你别告诉他们我躲藏在哪里,”他乞求道。

圣人犀利的目光洞悉那位年轻人对他讲的是实话。稍过片刻,那群村民赶到了,为首者问:“你看没看见有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

许多年以前,这位圣人曾发誓永远讲真话。所以,他说他看见过。

“他往哪儿跑啦?”为首者问道。

圣人并不想背叛那位清白无辜的年轻人,可是,他的誓言对他是神圣不可违犯的。他朝树上指了指。村民们把小伙子从树上拖下来,剁掉了他的双手。

圣人临死的时候面对老天的最后审判,他由于对那位不幸的年轻人的行为而遭到了谴责。“可是,”他抗议道,“我已经发过神圣的誓言,只讲真话,我有义务恪守誓言。”

“就在那一天,”老天回答道,“你热爱虚荣胜过热爱美德。”

重信守诺是一个人起码的立足品质,然而不懂变通,把它抬高到一个绝对不可越过半步的“雷池”,则是僵死呆板的表现。许多人执迷不悟,不懂反悔之道,因一时的轻率许诺和错误决定而处处受限制,这是一种愚忠,一种短见,一种只有傻瓜才会做的事情。

对中国人来讲,限制我们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不利承诺便是与人为善,做个好人。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世界上最高的奖赏莫过于得到他人的赞同。兴许这么多话语表达不出其中的真谛,可是我们接受的一切正确的美好的教育中皆含有这种意思。为了讨得父母亲的欢心,我们俯首贴耳,言听计从;为了赢得老师的欢心,我们勤奋好学,规规矩矩;我们跟小伙伴一块儿玩自己的玩具,这样他们就喜欢我们。当我们试图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我们就会被指责为自私。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什么是好的思想、什么是坏的思想。其实,那些教导我们辨别好坏的人们自己正是这种是非观念模糊的受害者。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情况变得很明了,老是听从别人,寻求他人的赞同,并不是能够出人头地的最有效的途径。尽管如此,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依然继续这种无效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尝试著作一些自私的举动,可是由于受到早期环境的熏陶,我们往往发现它给我们带来苦恼。好人不应该常常表现得自私自利。尽管我们知道自己努力争取获得成功,需要采取某种以我为中心的措施,但是我们仍然继续要做好人。这样做的惟一报偿就是我们自认为自己高尚的美德是对的。

假如你不理直气壮地坚持要求得到直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不会帮助你。即使你果真维持自己的权利,很多人也会企图恫吓你。他们希望压得你低人一等,使你灰心丧气,这样你就不会阻碍他们前进的路途。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他的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枪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飞步跑开,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在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颖考叔丢掉性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处理矛盾时的拙劣手法。“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造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仅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其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说的就是这个道路。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还是应该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

佐证名言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卡耐基

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