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败一张嘴
14497300000021

第21章 出奇制胜VS不着边际(3)

他总是那么认真,正正经经地唱着这首一成不变的歌,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这首,而且总是固定地慢半拍。当他开始唱“五月的……”时,速度还算正常,等唱到“天空……”就很奇妙地慢了下来。阿滨既不害羞,也不恐惧,仍然以他那认真的表情,继续唱下去。

听他唱歌的人,几乎都笑弯了腰,而我的眼中却忽然流出感动的眼泪,无法停止。

在大家笑得快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阿滨仍然继续唱着:

“太阳……又上升……”

大家听到这里,更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

不过,大家的笑声中,绝没有一丝轻蔑,因为个性温和的阿滨,缓和了会场中稍嫌僵硬的气氛。他不像一些自以为很会唱歌的人那样,在台上炫耀自己的优点,相反,他是以另一种风格来为大家制造欢乐。听了他的歌以后,让人觉得血液畅通,神清气爽,这“五音不全”的魅力还真大呢!

和唱歌一样,人们做事或本身的条件,一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要我们善于发挥自己的缺点,它便会成了我们的特点,而不会被人瞧不起。所谓的“五星”也就是因为自成一派的“丑”而被人记住、喜爱。总之,有点小缺陷,不必要有自卑感,拿出勇气自然处之,便会变弱为强,甚至受到大家的喜欢。

比如,有的人因说话不够标准而有些自卑。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多加发挥的短处之一。如果能够在言谈中,保留家乡话的人情味,而同时又能用理性的共通语来和人交谈,撷取两种语言的优点,是最理想的方法。

生于不同地方的人,需要共通语来沟通;而如果在来自同一地方的人之集会中,或本地的公司、机关、柜台等,大家明知道是同乡,却还要用不成熟的共通语,那就很让人扫兴了。因为人们制造共通语时,原本就不考虑到亲切的特性,所以,它并不会给人什么温暖的感觉。对于这种反效果,我们应格外注意。

另外,在生意上的往来、各地区的说明会、招待外来宾客等情形时,和能巧妙地活用故乡语言,也会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

所以,只要排除原有的自卑感,光明正大而朗声地说话,再渐渐让自己所说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方式更活泼,那么,不管在什么场合或什么状况下,都不会感到害怕了。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演讲。他的演讲尖锐,幽默,锋芒毕露,妙趣横生。女速记员时而在速记簿上写着:“笑声”、“掌声”、“暴风雨般的掌声”。

忽然有人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诗人接着回答条子上的问题。

“马雅可夫斯基,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经常劝我说:‘你只要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留给你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池座上站起来喊道。

“看来”,诗人平静地说,“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一张条子上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回答。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种类型:

警策型。这类语言的特点是话一出口使人一惊,但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例如,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可能一百岁时才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这句话中的“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哲理。

若愚型。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也曾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忠告型。这类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总结型。这类语言的特征是归纳经验。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讲演和谈活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并用排比的形式加以列出,效果会更好。

“以怨抱怨”,让人猝不及防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时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楞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他们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这位机灵的牧师只用了后者,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人。这就使他的讲话先有了戏剧性的效果。在这里,这位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我们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都要注意会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对那些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虽然都是普通的东西,但对于工农起义的战士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做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战士们所接受了。

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比如说他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时就说要推翻“三座大山”;谴责蒋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时,就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却要摘桃子”等等。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较快。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在谈判桌上和演讲当中,也有很大的效用。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婉言批评。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赔礼道歉。

谐音讽刺。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国民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人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其讽刺的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税”,天下不大“太平”,只有“太贫”。

谐音表态。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

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谐音还击。运用谐音法,可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谐音转换。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个闹到县衙,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一看只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巧表态度。运用谐音法,可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有人曾经在鸡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的。鸡场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却借参观、检查之名,来大吃大喝还不算,走时还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谈话时巧用谐音法的妙处真可谓是功力无穷,而颠倒词序法则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从而取得戏剧性的说话效果。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书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些格言,就是变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内容。但如果是在谈话时,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会使听众生烦。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譬如一些朋友相聚,当没有新的情况可说,还要重提旧事时,可以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一对恋人相会,只要有一方善于老话新说,他们之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多次重复而显得单调,呆板。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不好听”,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因为新的扮演者的表演,而一直受人喜爱。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也往往由于不同的表达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人的话题是否有哲理,是否能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与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巧用比喻,让答案在风中飘

据说,在美国内战期间,一位北方军的青年军官在弗吉尼亚州的路上散步,和一位老年黑人不期而遇,就交谈起来。老黑人对这位北方人的问题回答得非常古怪,所以后者就以不同的方式转而考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