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注意到这无言的蔑视,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梅特涅无动于衷。拿破仑威吓不成,就改用甜言蜜语,哄骗笼络。他在把梅特涅打发走的时候,拍一拍这位奥地利大臣的肩膀,语言平和地说:“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来时我已有此预感,去时就肯定无疑了。”后来他又对人说:“他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这个人一切都完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很显然,在这次较量中,胜利者是海特涅。一贯以权谋多变著称的统帅拿破仑不能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连连失态,说些大话、气话,想借此胁迫梅特提。相反,梅特涅却能冷静处事,不辱使命,不失时机地以言辞激怒拿破仑,使其暴露内心世界。梅特涅的话语不多,但他一则表达了对欧洲和平的看法,即取决于拿破仑;二则也得出结论,拿破仑固执己见,不思变通,在欧洲联合进攻下,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后来的结果真的被梅特涅言中了。拿破仑可能也有用激将法的策划,结果自己却热了起来,中了梅特涅的套。
这种方法常被用于探测别人的意图与态度。关键之处在于:对于别人高深莫测的只言片语,你要佯装不屑一顾,暗中揣度对方的心底,并点点滴滴将秘密引到他们的舌端,对方一旦发烧,便会不顾一切地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
1921年的一天,爱因斯坦与妻子一同到美国组织募捐活动,为犹太族青年创办一所大学筹集资金。
当时,有许多美国人慕名前来拜访他,并向他提出一些问题: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你怎么记下许多东西?
爱因斯坦知道这些美国人是在考他,于是便轻松地回答道:“至于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给你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必须查一查辞典。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只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令在场的人都非常惊异,但又如此令人信服。他进一步解释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对于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就非常不满,比如要学生死记那些时间、人名、公式等等。其实要想知道那些东西,从书本上就完全可以找到,根本就不必上什么大学。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靠照搬书本上的东西。”
面对挑衅,消极对待是纵容
和人打交道,善听弦外之音,又会传达言外之意,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操纵术。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须多言直语,即让你心里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惯会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用话中之刺让你身败名裂。不管说话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机,听话者必须弄明白他的真实意图,方能应对恰当。脑子不清,耳朵不灵,一定会遇到很多难堪。话里藏话、旁敲侧击是聪明人的“游戏”,笨人玩不了。脑子不灵光,煞风景自不必说,落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话里藏话、旁敲侧击其实是一种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隐含之术,较之迂回更主动,更微妙。“妙接飞镖又暗中回掷”的高超人际交手术,是机智聪明者才能驾驭的玄妙功夫,总之,我们要做到对于别人无端的挑衅行为,要予以适当的回击。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达我们的不满;对自己亲近的人,有时候也需要巧加指责,让对方明白。但如何表达这种不满却有一定的学问,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做到既能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又不至于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确实是不太容易。话里藏话、旁敲侧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武器。
侧面点拨。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满,打消失当的念头。这一技巧通常借助于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如:A与B是一对好朋友,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本单位的青年C对A说:“A。我总觉得B这小子为人有点太认真了,简直到了顽固的地步,你说是不是?”A一听C的话顿生反感,心想:你这小子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发作,于是假装一本正经地说:“C,我先问你,我在背后和你议论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会不会和我反目为仇?”C一听这话,脸“刷”地一红,不吭声了。这里A就使用了委婉点拨的技巧。面对C的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话题一转,给对方出了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正好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会和你合伙议论他的”,又隐含了对C背后议论、贬损B的不满。同时,由于这种点拨比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让对方太难堪。
类比警告。即以两种事物具有的某一相似点作比,暗示敬告对方言行的失当,使之明白自己的不满。例如:A公司的经理在一次业务谈判中,受到了B公司工作人员的顶撞。他气冲冲地给B公司的经理打电话说:“如果你们不向我保证,撤销上次那个蛮横无礼的工作人员的职务,那么,显然是没有和我公司达成协议的诚意。”B公司的经理听了微微一笑说:“经理先生,对于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是批评教育还是撤职处理,完全是我们公司的内部事务,无需向贵公司作什么保证。这就同我们并不要求你们的董事会一定要撤换与我公司工作人员有过冲突的经理的职务,才算是你们具有与我们达成协议的诚意一样。”A公司的经理顿时哑口无言。在这里,B公司的经理就很好地使用了类比敬告的技巧。虽然说A、B两公司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即A、B两公司对工作人员或经理的处分完全是各公司内部的事务,与对方有没有诚意无关。B公司的经理就是抓住了这一相似点作比,从而敬告对方所提要求的过分和无理,表达了对态度蛮横的A公司经理的不满。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种技巧表达不满的语气也较明显,但它毕竟不像“直言相告”技巧方式那样带有警告的成分,所以称之为“类比敬告”,而不是“类比警告”。
柔性敲打。有些女孩子喜欢动不动就生男友的气,以显示自己有个性。如果这个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是兄长的娇妹妹,就更是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不满。有些痴情的男孩子因为自己的某句话引起女友的不快,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会忙不迭地赔礼道歉,更有甚者会贬低自己请求原谅,以示对恋人的忠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要知道,很多时候宽容就是纵容。
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没有什么靠山。
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把小姑子叫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擦脚布什么的。小李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学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
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似乎听出了什么,过后不得不在小李面前表示自己有些过分。小李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冲突。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
别人一时有难,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拉他一把,确实是应该的。但要把这样做的后果想清楚,不能什么时都无条件地承担,不管他是什么人。
一家公司出了一桩严重的缘故,上级部门要来追查责任。负责人对下边的人恳求道:“你们就说哪天我有事正好不在,是你们自作主张,只要我免于处分,我自有办法保护你们。”
有几个下属竟然同意了。他们中间,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认为,领导对我不错,关键时刻不能出卖他。有的则想,这是大伙的事,也不能叫领导一个人承担,他倒了,我们也没好日子过,不如先保住他再说。还有的人认为,领导要我们保他,不保也得保,那就保吧。
一般而言,有关工作的指示和命令是由上级发出的,下属只是执行而已。照理说,责任是在上级。希望通过帮助上级逃避责任来解救自己,这样的做法是十分幼稚的想法。责任是大家共同承担的,好比很多人抬一块大石头,一个人跑掉了,其他人肩膀上只会重而不可能轻。只有大家共同来承担责任,每个人所得到的才是最应该属于自己承担的那一份。事情有大小,责任有轻重。为了防患未然,作为下属,平时就该对工作的责任界限分辨清楚,各办其事,各行其责。
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喜欢吹牛。某次出访英国时,他公然宣称自己是惟一对英国友善的人,因为有了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威廉二世口出狂言的行为引起了英国人民的愤怒,他们严正要求这位皇帝澄清事实。威廉不想认错,想让大臣布罗当替罪羔羊,承认是他建议皇帝说那些话的。
布罗反对说:“但是,尊敬的皇帝陛下,没有人相信我会建议您说那些话的。”
威廉听后十分生气:“你的意思是说我蠢得会犯你都不会犯的错误?”
“不是这样的,尊敬的陛下,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那些话呀,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是不敢望其项背的。譬如军事才能、自然科学等等很多方面,臣亲耳听过陛下议论过晴雨表、无线电等,而我在这些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但是,陛下,臣正好有些历史知识,这也许对政治有些用处,尤其是外交政策。”
“老天啊,我不是常常对你说,咱俩是德国政治的最佳搭档吗,能互补有无,我们永远会在一起的。”威廉忘乎所以地说。
布罗的申辩语不多,却颇具匠心。他委婉地指出,在历史、政治尤其是外交政策方面,皇帝更有可能去说那些无聊的话,同时又使自己在傲慢的皇帝面前从替罪羔羊的角色变成最佳搭档。这段申辩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巧妙而又得体地满足了威廉二世皇帝的自尊心。所以也有人说,在批评、忠告的时候,对对方全部的否定比部分的否定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与各种人相处。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要善于从自己身边人的言行举动中,辨识出模样来。否则,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良莠不识,就会无意中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事后才会悔之晚也。
制造特效诱饵,不怕鱼儿不上钩
从17、18世纪以来,德意志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大大小小的邦国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前半期,普鲁士已发展成为各邦中力量最强的一个王国,俾斯麦上台后,决心担当起统一德意志的任务。
俾斯麦看到,当时,国际形势对普鲁士十分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力量遭到削弱尚未恢复元气,而普鲁士的对头奥地利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相反和英法缔结同盟,致使战后奥、俄两国关系不和,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这时不可能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法国当时较为强大,而英国深怕拿破仑独霸欧洲,于是便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法国拿破仑则希望普奥之间互相交战,准备在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俾斯麦认清了这种形势,决定利用欧洲强国之间矛盾的加剧,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敌人,逐步各个击破。
奥地利也是德意志各邦中力量很强的一个,明里暗里和普鲁士争夺统一的领导权,要实现统一,第一步就是要清除奥地利这个障碍。俾斯麦为孤立奥地利,使出一个高超的外交手腕,就是首先联合奥地利。1863年末,丹麦部队开进了德意志邦联成员国荷尔斯泰因公国和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公国。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一方面利用其力量对丹麦作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普鲁士的后顾之忧。奥地利则想利用这个机会共同宰割荷尔斯泰因公国,防止普鲁士独吞,因而欣然同意出兵。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占领了石勒苏益格,把荷尔斯泰因大方地送给奥地利,奥地利人欣然受之,却没有想到这正是俾斯麦抛出的钓饵。
俾斯麦在这一个“免费馅饼”的钓饵下,竞巧妙地布下了三只鱼钩,奥地利却未发觉:
首先,联合奥地利是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一旦普鲁士转而对奥地利作战,丹麦就不会出兵援助奥地利,普鲁士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次,在丹麦战场下,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从而为对奥作战时战胜对方打下基础。第三,把荷尔斯泰因分给奥地利,是为了制造对奥战争的借口,因为荷尔斯泰因从来就不属于奥地利,也不和奥地利接界,名义上划给奥地利,其实奥地利很难有效地对该地加以统治。
俾斯麦特别善于借别国的领土做鱼饵,吊起他国的胃口,许诺甜头给对他有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