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14396700000040

第40章 惧怕鲜花的孩子

人们都喜爱百花争妍的春天,可是这对琼斯来说却是件可怕的事,在她上学的路上,为了躲开那些“可怕”的鲜花,竟不得不绕道走未种花的那些偏僻小路。因为琼斯对花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琼斯是一个15岁的女孩,她从小就得了一种怕花的怪病。琼斯7个月时,她母亲抱着她去亲戚家参加婚礼,刚进新房,院里响起了鞭炮声,一只小花猫蹿上桌子,把插着花的花瓶碰倒并摔到地上。琼斯见此情景非常害怕,大哭起来。10个月时,她奶奶抱她在院子里玩,一走近院里种的牡丹花她就大哭起来,怎么哄也不行,抱她离开花,就不哭了。1岁时,又带她去串门,发现她一看见别人家床单上的花卉图案和花瓶里插的花就放声大哭。家里人这才意识到琼斯怕花,但并未引起重视,认为长大会好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花的惧怕程度不但没减轻反而更加重了。

4岁时,琼斯和村里的一群孩子跟在出殡的队伍后面看热闹,当她发现棺材上的大白花和人们佩戴的小白花时,立刻转身没命地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已经面无血色了。她奶奶焦急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惊恐异常地答道:“花追我来了!花张着嘴追我来了!”逗得全家人哄然大笑。

6岁时,她上了学前预备班,刚一去就赶上欢度国庆节,排演文艺节目。她们班女同学的节目是手持纸花跳舞,这下可触犯了她的大忌,说什么也不肯参加排演。以后渐渐发展到只要是花她就害怕,无论是布上、纸上的花卉图案,还是纸花、塑料花、鲜花,她都怕得不得了。

同学们都知道她怕花,常跟她开玩笑,故意往她身上扔花,吓得她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上课时她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总要东张西望,惟恐窗外有人把花扔进来掉在她身上。在她的心理,花是那么可怕,使得她生活不宁,成绩下降。

琼斯的父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带着琼斯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分析,琼斯怕花是因为患上了恐惧症而产生的胆怯心理。胆怯是一种比较顽固的心理障碍。有这种心理的人, 做事谨小慎微, 凡事总要三思而后行, 满足于得过且过, 不敢去创新, 甚至于不敢去想。人生下来是不知道什么是胆怯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痛苦的经历,如考试的失败,工作的挫折等,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保护心理,用一种无形的退避的心态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便在自己的心上积累起一层厚厚的沉淀物,这就是胆怯。琼斯因为小时候受到过惊吓,实际上是由鞭炮——花猫——花瓶——花所产生的连锁效应,于是在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以至于长大后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这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胆怯其实无处不在,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

针对琼斯病情,心理医生采取可脱敏疗法对琼斯进行了心理治疗。

首先,医生让琼斯进行深部肌肉放松的练习。经过两周的努力勤练,她终于学会了深部肌肉放松。

然后开始正式治疗,在医生的引导下琼斯躺在躺椅上进行肌肉放松,15-30秒后专心想象她所害怕而程度最轻的情境(例如用手摸纸上或布上的花卉图案)。由于这种想象而出现害怕情绪时,马上叫她停止想象。再放松15-30秒钟,然后仍想象上述情境。这样重复两次后,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稍重的情境(例如手持纸花或塑料花)。放松、想象重复两次。再回到想象第一种情境。这样交替进行,直到连续两次想象第一种情境不再引起害怕情绪时,放弃第一种情境的想象。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最重的情境(例如站在鲜花面前)。重复想象两次,再与第二种情境交替想象,直到这些想象都不再引起害怕情绪为止。

最后进行接近实物的练习。医生先让琼斯坐在离纸或布上的花卉图案五米远的地方,用眼睛看着图案,同时全身肌肉放松,这样多次练习后,待无恐惧体验出现以后,就将距离逐渐缩短,直到用手去触摸也不恐惧为止。再进行面对纸花和塑料的练习,重复以上步骤。最后进行接近鲜花的脱敏训练,重复上述由远至近的过程,终于她可以手持鲜花而不感惧怕了。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系统脱敏,琼斯的恐惧症治愈了。她高兴地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花是美丽的、可爱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70—80年代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其中约有15%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感到怵场。研究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的敏感度是相同的。胆怯一旦给你带来麻烦,就得设法克服它,专家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战胜胆怯。

1.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

(1)分析胆怯类型。

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并且回想是什么让你感到胆怯:怕生人、怕考试、怕黑暗、还是怕孤单?然后把这些感到胆怯的东西记录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哪些是非情景性胆怯?

(2)分析胆怯的来源。

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你来说,你的未知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

2.想象自己很勇敢。

很多人胆怯是担忧自己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

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大胆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当这样假设时,窘迫感就会减少,并逐渐消失。自演“剧本”的好处是,不管是参加校园演讲比赛、上课发言等,当他(她)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她)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充满信心。这种角色预演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线,因为你的行为已表达出明确意义,因此就能反映出真实自我。而胆怯者往往太顾及自己的言行,留给别人的印象因而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3.调整你的身体语言。

胆怯给人的印象是冷淡、闪烁其词等,但往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你的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而与你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淡、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美国心理学家默斯认为,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如你可以面带微笑、以坦率开通的姿势(手臂不要交叉)、眼睛注视对方来表达你的友好和善意。

4.交谈多用些主动性的语言。

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在于交谈中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等敷衍性的语言。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这类问题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5.作最坏的打算。

备受胆怯之苦的人可以与他人探讨一下最深的恐惧是什么。譬如有人害怕演讲,大家便向他提问:“你的恐惧来自何处?”“我还是小孩子时,人们就嘲笑我。”“现在又怎么样?”“怕人家嘲笑。”“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他们都嘲笑我 !”“那又怎么样?”“我不去理会他们,再也不同他们讲话了。”“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还担忧什么呢?”

知识窗:

怯懦者表现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一个人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