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关注孩子从心理开始
14396700000004

第4章 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

美国加州夏季的一个周日,一阵警笛声打破了大学生汤米·怀特洛平静的早晨。一辆警车在他家门口急促地戛然而止。几分钟内,汤米因为一种严重的罪名被捕,有人宣读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利,经过搜身,并带上了手铐。经过登记和留下指纹,汤米被蒙上眼睛,押送斯坦福监狱。在监狱里,他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工作服一样的制服,制服前后都有一个表示身份的数字。汤米变成了647号囚犯。另外8名大学生也这样被捕并被指定了不同的号码。

汤米和他同牢房的室友都是志愿者,他们看到报纸广告后应征而来,同意参加研究,体验一段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通过随机掷硬币的方式,有些志愿者被分配担当囚犯的角色,其它人则成为看守。所有人选都经过了很多心理测验、面试,是从大量的学生志愿者当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被确认为遵纪守法、情绪稳定、身体健康的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囚犯整天呆在监狱里,看守则8 小时轮值上班。

这些学生一旦接受了随机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处于看守角色时,原本温文尔雅的大学生变得盛气凌人--有时残酷成性。看守们强调囚犯必须无条件遵守所有规则。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失去某种基本权利。

开始的时候,基本权利包括读书、写作或与其它牢友交谈的机会。后来。最轻微的抵抗也会导致失去诸如吃饭、睡觉或洗漱这样的“基本权利”。违背规则还会受罚做一些卑鄙、机械的工作,如直接用手清洗厕所,做俯卧撑时看守踩着囚犯的后背,关几个小时的禁闭。看守们总是构思一些新的花招让囚犯们感到自己卑微无力。

作为囚犯,原本心理稳定的大学生很快就行为怪异,意外的命运让他们无奈地要求退出。这帮人被捕不到36小时,囚犯的一次反抗活动流产,作为其中的一个小头目,8412号囚犯早晨醒来开始失声痛哭。他变得有些情绪激动、思维混乱,而且严重抑郁。第二天,又有3名囚犯出现类似的应激症状。还有一名囚犯,当假释委员会拒绝他的假释请求之后,他全身都起了同心身因素有关的皮疹。

其中5名有过激反应的囚犯被提前释放,心理学家在第六天就被迫结束了计划两周的实验。参与该实验的志愿者事后都表示这段经历很有价值,使他们对自己、对人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从这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逐步恢复过来后,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并没有什么副作用。正因为有这些志愿者的贡献。心理学家才发现模拟情境可以创造社会现实。角色创造了在监狱情境中行之有效的地位和权利的差别。

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扮演角色,也没有参观过真实监狱,但他们学会了某些东西。知道有权有势和无权无势者之间应该如何互动。角色和规则会带来令人吃惊的力量。

杀人、抢劫、虐待。这些充斥于报纸、电视的类似新闻总是不免引人深思,到底是人性固有的残暴还是后天的环境造就了这些悲剧?心理学家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以上故事,就是津巴多教授的一个尝试。津巴多的研究发现,实验的结果可以用"角色效应"和"环境压力"两个因素进行解释。

首先,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探寻和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角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们的社会中,保安、城管工商、贵妇就是一些已经有明确定义的角色,无论是谁,处在角色的位置上,要么完全融入这个角色,要么就会被人指责不像是这个角色。臭名昭著的美国军人虐俘事件中,那些循规蹈矩的美国人穿上军装,跨越半个地球抵达伊拉克,就退化成"穷凶极恶的虐待狂",这和他们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有关系。

其次,社会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天性善良的人们在承担具有暴力性的工作,且处于混乱的、高压力的环境中一样,人格都会发生扭曲。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角色效应的产生要经历三个过程:

1.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

就目前教育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对孩子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在不少家长教师心目中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分数高。由此引发出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造成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和劳动教育的倾向,降低了教育质量。

2.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孩子角色概念的认识的偏差,一些孩子常以“我爸是经理”、“我爷爷是书记”而自负,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孩子养成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尤其是现在孩子在家庭里娇生惯养,是百分之百的受到宠爱,而到了一个班级后,往往无法享受到那种至尊的荣耀,于是心理上发生偏差,认为老师部重视。

3.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角色规范,实现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

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过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着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独、孤僻儿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那么,怎样来发挥角色的良好效应呢?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伙伴选择法(即社会测量法),描成人际关系图和人际矩形图,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缘儿”,哪些是“嫌弃儿”,哪些是中间型的。然后采取措施,用充当角色的方式促使“嫌弃儿”发生变化,如让“嫌弃儿”充当图书管理员或其它一些必定要与同学们发生交往的角色。

第二,班干部、团干部等角色最好也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当。

心理学家罗杰说过:“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时,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一类事情方面,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品质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的喜爱。”这位心理学家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心理位置互换这种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整体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心理位置互换,教学效果将会适得其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而且注意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感召力、推动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充满着爱,教师用心灵了解学生,对学生施以诚挚的爱。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期望自己有怎样的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全面发展。

最后,还要真诚劝告一下所有的家长和教师,使用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都只会潜移默化地强化你的孩子对攻击和暴力是最好的处事之道的认识,而这点将使孩子内心烙下深深的痛苦。

知识窗:

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发挥角色的良好效应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能经常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有的班主任尝试将班干部、团干部等角色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当,让学生当小班主任,在实践中体验管理班级事务,学习管理班级的方法,学会与同学友善相处,学会帮助同学等,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负责任,学习为他人服务,在这样的道德实践中,体悟、理解别人,要比许多空洞的说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