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14261800000003

第3章 国际视域(1)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震碎了几千年来天朝大国的迷梦,久久沉睡的中国自此真正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征程,一百多年来步履沉重却又坚毅地前行,这种探索至今仍在继续。

当今国力的竞争不仅是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其文化辐射力、提升国际形象和地位的利器。西方稍有头脑的国家无不挥舞着这一利剑,披荆斩棘,步步紧逼。这种疆域的拓展已经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原料都可以在其精心烹制下成为一道盛宴。几年前中国的“花木兰”被贴上迪斯尼的标签向全世界兜售(《墙里开“花”墙外香———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就是很好的例证。对此,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一听到别人谈论自己头上的疮疤就暴跳如雷,反思的应该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坐拥连城的文化资源,却始终不能烹制成为一道盛宴?我们要寻找的恰恰是西方烹饪这道大餐的妙方,学到手来为我所用。

既然世界各国都在驾着文化产业的战车飞驰,开放中的中国岂能落后?眼望绝尘而去的西方国家,中国的文化产业业已扬鞭立马,迎头追赶。将近百岁的《读者文摘》沉稳老道,年轻的《读者》风华正茂(《师徒争锋———全球视野中的〈读者〉与〈读者文摘〉》)。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异军突起,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奋直追(《交锋———香港、新加坡创意产业比较》)。

由于运作经验、能力等的差异,更多的时候,在同样的原料中西方却烹制出了不同的味道,有的甜蜜,有的苦涩。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风靡世界,引来“哈迷”无数,而同样是童话大王的郑渊洁却远未达到此种程度(《哈利·波特vs?———从罗琳与郑渊洁看中西儿童文化产业》)。追根溯源,不仅仅是因为与西方比较起来中国相关理念和产业运作的落后,更有深层的文化传统、规制等方面差异的原因。除了上面的例子,比如典型的还有中日两国在性文化产业方面虽有局部的相似之处,但又大相径庭(《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日性文化产业比较》)。

总之,对于西方文化产业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经验,而应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和文化在批判中借鉴。

交锋———香港、新加坡创意产业比较

王命洪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已经由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由物质消费时代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正逐渐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政府均已把“下一个繁荣”寄托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争做亚洲和华语世界的“创意之都”。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相对比较发达的实体,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比如,都属于国际化大都市,都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带,都是亚洲的经济中心,都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信息和对外沟通方面都处在亚洲前列,信息和科技产业都比较发达等等。基于此,香港和新加坡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地位独特,特别是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有西方现代文明的丰富内容,属于很好地融会了中西方文化的中心城市。因此,比较二者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便更具现实意义。从整体上来看,香港创意产业的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创意产业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基础则相对比较薄弱。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措施得力,新加坡创意产业迅速崛起,香港的亚洲创意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而香港业已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消失,正积极地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补救,开始新一轮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香港和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当“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并在各个国家积极推进的时候,香港和新加坡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跟进,开拓自己的创意产业。特别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和新加坡都认识到要想在新的世纪获得新的经济发展原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竞争力,必须加大对创意产业的重视,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投入,加大其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和作用。

1.香港创意产业基本状况

香港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面向世界舞台,背靠中国内地庞大的市场及制造基地。香港总面积达1103平方公里,人口690多万,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和第十二大银行中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很早就认识到发展创意产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大力发展本地创意产业,成为继纽约、伦敦、东京之后全球又一瞩目的创意产业之都。香港的品牌管理和设计服务在亚洲享有盛誉,香港的时装、首饰、玩具、数码出版与印刷等创意设计,在全球闻名遐迩,香港的电影及其相关产业在亚洲和整个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由于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的原因,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一度出现了萎缩。

2003年9月公布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报告指出,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3.8%,为461.01亿港元,相比1996年的476.65亿港元已有所下降,占GDP的比例也由原来的4.1%下降到3.8%。1996年至2001年间,创意产业出现了0.7%的负增长,同期本地生产总值平均年度增长率则维持在1%左右。从行业来看,1996至2001年期间,香港创意产业中只有少数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有所上升,而建筑设计平均年增长率为-1.3%、广告为-5.6%、电影为-5.3%、设计为-1.8%。

另外从就业人数来看,香港创意产业1995年雇用了约15.6万人,到2004年也只是轻微增至16.3万,在此期间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0.5%。若考虑到统计标准的更改,把互联网、其他网络服务业以及游戏机中心等产业的就业人数剔除,香港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其实是减少了,1995年至2004年间就业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实际上为1.9%的负增长。这种缓慢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2009年2月公布的数据,香港与创意产业有关的从业人员也只有17万,创意产业生产总值530亿港元,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

2.新加坡创意产业基本状况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其面积697平方公里,人口420多万,其中77%是华人。和香港一样,新加坡受中西文化影响和浸润也很深。新加坡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制造业(电子、石油、印刷和出版、化工、食品等)、金融和商业、贸易、运输和通讯、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长久以来,新加坡一直给人“文化沙漠”的印象,然而20世纪末,新加坡逐渐发现文化与艺术在经济发展上的潜力,社会上对于发展文化艺术的声音也从微弱转为洪亮。

20世纪90年代末,在区域和世界经济整体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同样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缓慢的阶段。为了给新加坡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向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新加坡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经济检讨委员会,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检讨委员会将创意产业确定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2002年9月,新加坡创意产业工作小组提出第一份针对新加坡拟定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推动新加坡的创意经济》,从宏观角度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和部署。

据2003年公布的一份由新加坡信息通讯艺术部创意产业战略启动、由有关经济学家和咨询人员完成的研究报告《新加坡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显示,1986年至2000年间,新加坡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7.2%,高于同期GDP10.5%的增长率,就业人数年复合增长率为6.3%,而同期全国就业人数增长率仅为3.8%。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29.8亿新币,占GDP的1.9%。新加坡创意产业从业人数约为4.7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2%,另外分销方面有3.2万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创意产业总从业人数达到7.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8%。2002年,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48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从事创意产业的公司有8000多家,从业人员7.2万人。2006年,新加坡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9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4.4%。到2007年,新加坡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到93亿新元。

总之,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迅速追赶的态势,其“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香港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和威胁。

二、香港、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由于处在中西方交界的中间位置,香港较早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意产业,成为新兴的创意产业之都,还一度成为新加坡在发展创意产业过程中追赶的目标。但是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目标、路线,缺乏政府政策的指导、扶持,缺乏资金的投入等一系列原因,导致香港的创意产业之都的地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反观新加坡,通过政府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配套相应的产业政策、积极扩大海外宣传、努力培养和引进创意产业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其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朝着其“新亚洲创意中心”的目标不断前进。下面就香港和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产业发展目标与整体规划

政府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有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和详细的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产业发展是汇聚集体智慧与能力,拧成一股绳前进,还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为发展自己的创意产业,新加坡在1998年就将其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并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对新加坡的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进行规划。2000年3月,新加坡信息与艺术部便提出一份文艺复兴城市的报告———《文艺复兴新加坡的文化与艺术》,以发展为如墨尔本、香港等地区性的文化中心为短期目标,以发展为如伦敦、纽约等文化资本城市为远景,提出由建设文化硬件基础的阶段步入开发软件建设阶段的建议。2002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创意工作小组”,专门分析创意产业的现状,确定发展战略和政府的对策。2002年9月25日,工作小组公布了第一份工作报告———《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推动新加坡的创意经济》,确立了要将新加坡建成一个全球文化和设计业中心的目标。

新加坡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翻一番,GDP的占有率提高到6%,并且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NewAsia Creative Hub)的声誉。为达到这一目标,新加坡制定了详细的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和步骤,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新加坡打造成拥有众多高级创新人才和文化艺术精英的“文艺复兴城市”(Renaissance Cit-y),在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各方面都渗透着设计意识与创造力的“世界文化商业设计中心”(Global Cultural&Business Hub for the Design),立足于新加坡蓬勃的媒体发展环境,同时又面向世界、具有很强辐射能力的“环球媒体城”(Global Media City)。

(1)文艺复兴城市2.0规划(Renaissance City2.0)

此规划是延伸2000年文艺复兴城市的规划而来,规划建议公共部门集中资源以发展文化艺术基础建设,借此培养创意人才与观众;由几个相关部门如新闻与艺术部及新加坡旅游局等共同合作开发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潜力;发展创意市镇(Creative Towns)以整合艺术、商业及科技的概念来规划地方发展,并建立当代博物馆以展示各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同时推广艺术与文化创业理念。

(2)新加坡设计规划(Design Singapore Initiative)

“设计新加坡”的概念是以设计能力来增强新加坡企业与国家竞争力。这个规划包括协助企业将设计视为一种工具来制定商业策略,以刺激创新与经济增长。就国家的层面来说,则建立国家设计局以鼓励设计专才、商业界积极发展使用设计,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提升设计能力与品质,形成有力的设计网络。该计划目标有五个:第一,将新加坡建设成国际设计产业创意中心,举办具有国际号召力和声誉的活动项目,并吸引国际企业和组织将总部设在新加坡。

第二,扩大私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于设计的需求,提高他们对设计的重视度,增加投资。例如,设计理事会推出了“设计先锋计划”,协助本地中小型企业发挥设计的作用,创造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

第三,创造一种设计文化,培养公众设计鉴赏能力。新加坡推出了一个称为“多角度看事物”的实验项目,把设计列入教学课程,成为学校的创意学习工具,使设计文化走近公众。

第四,致力于发展一个富有生机的设计业群体。设计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加坡政府提倡跨领域创新,并积极推动海外著名设计师与本地设计师的交流合作,以提高新加坡设计行业的水准,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设计行业中来。

第五,通过创新发展工业能力。新加坡设计工作室为本地和国际设计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创意交流、合作和建立联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