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4261700000030

第30章 党报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4)

(二)精心策划深度拓展

就事论事是一些都市类报纸热线新闻的处理技法,符合都市报短、平、快的新闻追求。但是党报在信息量、时效性等方面不及都市报,如果一味追求短、平、快,党报群众工作新闻就没有优势可言。因此,党报群工新闻应该在新闻的深度和新闻的普遍价值上下工夫,而精心组织新闻策划,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金华日报》社会新闻专版《新闻三秒区》就很注重策划,该版报道以事件新闻为主,所以策划更多地通过事件本身而引发出来。市区横街口开通地下通道,这是金华市区发展立体式交通的新鲜事件。但有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地下通道无人光顾,路面交通险象环生。受此启发,报社开展了一次题为“为了你的安全,请走地下通道”的倡议活动:志愿者守候在通道内,向自觉走入通道的市民发放纪念品;纪念品发放完毕后,志愿者走上街头,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市民反响非常热烈。高考前夕,《金华日报》开展了“高考爱心车”活动,由于工作到位、影响力大,爱心送考活动真正起到了帮助考生的作用,送了几十名考生,避免了爱心送考活动流于形式的尴尬。

《温州日报》“党报热线”版更是从策划的角度体现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当得知“桑美”台风即将正面袭击温州时,“党报热线”立即推出《防灾应急百姓预案》、灾后自救等多个主题的服务性系列报道;在“桑美”尚未登陆前,又推出服务专版《“桑美”要来,你准备好了吗》,从生活工作居家等各个方面提醒群众;“桑美”登陆后,继续推出《台风过后方方面面要警惕》专版,提醒灾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后又连推灾后服务系列报道,涉及理赔、防疫等诸多内容;台风过后,热线又组织了募捐扶贫等各类救助活动。2006年该报记者六上杨家山,把挽救600余只幼小夜鹭的环保行动,演变成了一场救治小鸟的爱心接力赛,社会为此捐款5万多元;2007年6月,围绕高空抛物所做的系列报道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也引来相关部门的关注;9月,两个小男孩在斑马线上的特殊举动引起了“党报热线”的关注,紧接着是做《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系列跟踪报道,征集与敲定行人版和司机版的礼让手势,在省内首创斑马线礼让手势,而提醒牌挂上街头,在全国则属首创。数据显示,温州市第三季度人行横道发生交通事故14起、死亡2人,分别比上年同期的交通事故下降了60.61%、60%。像这样一些主动出击的新闻策划,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扩大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

在党报和都市报的比较中,党报的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固然是其优势,但是贴近性不及都市类报纸,又使得党报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党报只要善于主动出击,在“三贴近”方面拿出真东西来,一定会在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党报群众工作主动出击的启示

从《解放日报》、《陕西日报》、《温州日报》等党报主动出击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群众工作从等客上门到主动出击转变的几点启示。

一是靠等客上门来搞党报群众工作已经行不通了。如果一味等待读者来信来电来访,只会束缚记者编辑手脚,使党报群众工作陷于被动。党报群众工作编辑记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群众身边去,切实为群众服务。

二是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不是一句空话,也不能浅尝辄止,必须落到实处。主动出击必须首先抓紧群众这一头,去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党报群众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除主动深入群众外,党报群众工作还应主动联系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因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最终解决,得依靠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党报群众工作要做的,既要让这些职能部门及时知晓习惯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要催促它们尽快解决问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四是新闻策划是党报群工新闻主动出击的一种好形式。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组织新闻策划,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提炼新闻的普遍价值,不仅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且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考;通过新闻策划扩大党报群众工作的影响,增强党报的竞争力。

六、品牌栏目出长期效应

有的党报群众工作起伏不定,原因在于这些报社领导缺乏品牌意识,往往因人而异,领导一变,之前好的坏的都统统丢了。笔者了解,一家西部地区的省级党报,曾经有段时间群众工作搞得不错,监督性的版面“服务热线”在半年之内受到省领导批示10多次之多,这是报社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而且刊发稿件多次获得报社总编奖和集团新闻奖。可是,好景不长,随着部门调整及总编易人,不但这个版面取消了,相关栏目没有了,就是之前的热线电话也拆了,群众工作自然就消解了。可以说,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党报的群众工作已经在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而且品牌栏目的长期效应正在形成。

(一)品牌栏目深入人心

品牌既需要响亮的名字,更要有持续的、广泛的影响。《大连日报》社会生活部的舆论监督报道有几个品牌栏目,一个就是“包记者直击”。“包记者”并无其人,他是这个部门所有记者的统称,部门记者写出的重头稿件都发到这个栏目,不署记者的个人名称。栏目长期做下来,老百姓都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包记者”,有什么事都爱找“包记者”。这个栏目已经深入民心,是比较成功的。

后来,他们在“包记者直击”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一个“包记者出击”。“包记者直击”主要侧重于调查类及重要的消息,而“包记者出击”则侧重于深度报道,且不惜版面,进行整版报道。他们曾经派出记者打入传销组织内部,并将记者的亲身经历在“包记者出击”专栏里予以披露,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工商部门调查后将该传销组织一举取缔。

他们还有一个品牌栏目叫做“这事该谁管”,同样内容的栏目,各家报纸都有,他们给它换了个名字,重新“包装”。在该栏目里,他们会刊登读者的来电来信,并直接点出答复者的单位、姓名,有时还配以图片,形式比较灵活。

(二)革新机制打造品牌

品牌栏目要产生长期效应,还必须有保障机制才行,而且要不断更行机制,适应品牌培育的需求。《解放日报》更是把革新采编机制,推进“解放系列”品牌,作为报纸发展的重要战略。2006年底至2007年初,《解放日报》分批召开了15个部门160多位编辑记者参加的座谈会,制定了《解放日报2007年工作计划》,全面推出了由《解放调查》、《解放分析》、《解放监督》、《解放论坛》组成的“解放系列”新闻品牌线建设。

为了保证“解放系列”深度报道品牌的顺利推进,他们打破条块分割,建立跨部门柔性组合的项目工作小组,每组7至8位记者编辑,由总编辑负总责,每位副总编辑牵头一个工作小组;明确了每个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目标诉求、程序流程、活动频率,实施采编管理的“矩阵制”,保证了品牌建设制度化推进、日常化活动,使之持之以恒、取得实效。

此外,还建立了“办公到基层”蹲点调研制度、重大报道招投标制度、重大课题申报制度等六项新制度,进一步调动了记者编辑的积极性,激发了全报社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作为党报群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舆论监督品牌栏目“解放监督”,报社的要求是,关键要对选题进行甄别研判,选出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连续报道,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形成积极效应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