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14261700000014

第14章 中共重要党报群众工作的实践经验(2)

(三)切实反映群众呼声

《新华日报》一直坚持“人民的报纸”的办报方针,还发过一篇《人民的报纸》的社论,说“一定要继续不断的进步,真正成为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报纸。”《新华日报》切实反映群众的呼声,国统区的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新华日报》为“我们的报纸”。一位苦力曾这样自豪地说:“《新华日报》替工人说话,谁要欺侮工人,咯老子就在《新华日报》登他一报,评价道理。”

(四)坦诚自身不足勇于改进工作

在创刊三周年社论中,《新华日报》同人“深深惭愧”,“我们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们未能‘果敢地尽其报急的警钟的功用(《本报发刊词》)。我们未能满足读者对本报的希望和要求。”在1943年《记者节谈记者作风》的社论中,《新华日报》也承认“讲到直笔,讲到忠于真理,忠于人民,就未免有些汗颜。”在1947年的《读者意见总结》中,“前言”之后紧接着的内容就是“自我检讨”,承认“《新华日报》的缺点,就在于它还和实际与群众联系不足,还没建立充分的群众观点”;“《新华日报》的缺点,不在它歌颂光明太过分而在它歌颂不足,不在它暴露黑暗太过分而在它暴露不足,还没有做到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来和法西斯反动集团斗争。”可以说,重庆《新华日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值得今天的广大媒体组织特别是党报学习的。

四、《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经验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创刊于河北省平山县,初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在北平改组成中共中央机关报。在6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人民日报》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其他党报的群众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具体而言,《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党报群众工作普遍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人民日报》群众工作职能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加强。

第一,日常工作井井有条。与一些党报群众工作部门设置经常变化,相关职能经常调整不同的是,《人民日报》群众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群众工作部是《人民日报》联系广大读者、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窗口,该部门自1950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编部门。

群众工作部的主要职能有这样几项:一是接待群众来访。就是每天有一些读者和人民群众来《人民日报》上访,群工部要接待、处理。来人、来访、来电,群工部都有专人负责接待。群工部目前在《人民日报》南门设有读者接待室,每天有两个同志在上午接待。同时群工部还开通了热线传真:010-65368744,增设了电子邮箱:dzlx@peopledai-ly.com.cn,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联系。二是处理读者和群众给《人民日报》写的一些信件或者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求,同时还有一些给《人民日报》的投稿。三是承担《人民日报》的版面编辑工作。群工部现在有读者来信版、观察版,还有一个《读者来信内参》,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内参的形式报到中央或者有关部门,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舆论监督工作。除了在部门负责的《读者来信》版上刊登以外,群工部还要给《人民日报》五版视点新闻的监督栏目提供稿件。第二,发稿版面保证,发稿渠道多样。与一些党报群工新闻发稿版面不固定,经常因广告、重要策划等原因冲抵、占用群工新闻发稿版面不同的是,《人民日报》不仅充分保证了群工新闻的发稿版面,而且发稿渠道多样。《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最初为一个专栏,从1952年起,就把专栏扩大成专版,一直保持至今。目前的“读者来信”专版为每周四第11版,是群工部的主要发稿版面。此外,群工部还可以向其他版面的一些栏目发稿。1998年10月,《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社会观察”专栏,该栏目见报版面为每周四第4版,以刊登批评性稿件为主。2003年,在新推出的视点新闻版辟出“热点解读”栏目,以很大比重进行舆论监督,抢占舆论制高点。“社会观察”和“热点解读”也是群工部重要的发稿渠道。除公开见报稿件外,《读者来信内参》也是群工部的重要发稿渠道。以2003年为例,当年就发了《内参》329期,据不完全统计,中央领导批示的就有73期。

第三,注重读者来信价值的多重发掘,读者来信稿件公开见报比例高。与不少党报群众来信数量少,处理不及时,通讯员稿件见报难不同的是,《人民日报》则非常重视对读者来信的采用。《人民日报》每天处理读者来信200件左右,这些信件有反映问题的,包括自己的一些亲身遭遇,还有一些建议、要求,还有一些是稿件。稿件就直接给编辑部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说自己遇到什么困难、现在有什么要求,群工部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处理:第一,把信转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的主管部门。第二,从中选一些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向上级领导报告的信件,编成《读者来信内参》,报到中央。第三,从来信来稿中选择一部分稿件和信件,刊登到“读者来信版”和“社会观察版”。第四,从来信中选一些有新闻价值和典型性的,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而又能够做调查的信件作为线索,派记者下去调查,然后把调查形成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成为《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版的主要稿源。以2003年为例,当年读者来信版共出版48块,刊登稿件453篇,其中读者来稿360多篇,占稿件总数的80%以上。其中揭露性栏目:“监督哨”栏目刊登读者来信47篇,“观察台”栏目刊登14篇;言论类栏目:“读者论坛”共刊登读者撰写的言论稿件39篇,“街谈巷议”刊登11篇;呼吁建议类栏目:“建议与要求”共刊登读者来稿25篇,“呼吁”刊登读者来稿19篇;图片栏目:“耳闻目睹”共刊读者来稿45张(组)。2005年,读者来信版共编发41期,刊登来信650篇,平均每期超过15篇。贴近读者,已成为《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突出特点。

第四,报网互动的尝试。当互联网渐次覆盖我们的生活之时,《人民日报》极为敏锐地抢抓先机,于1995年9月在全国报纸家族中率先将《人民日报》搬上互联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诞生(2000年更名为人民网),很快就体现出令人惊异的优势———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快。在这种背景下,《人民日报》也就率先在全国党报中通过网络来传播群众工作。目前,人民网主页上有《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版的超文本链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79855/index.html),里面有读者来信版的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联系方式,也有“读者来信”图形版的链接及查询。应该说,《人民日报》群众工作的报网互动还不充分,还停留在通过网络展示群众工作版面的阶段。相比之下,人民网的群众工作栏目“人民热线”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如果两者能够更好地互动和融合,对搞好党报群众工作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