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14261300000061

第61章 取经的意义——细读《西游记》之一(2)

传经—取经的动因,并不在唐太宗魂游地府,而在如来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在人间是追荐先人、超度亡灵的法会,会有很多以各种盆盛的奇珍异果供奉。在佛国来说,自然就可以享受这些供奉。于是如来说“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同享此‘盂兰盆会’。”(《西游记》第8回)大概弟子们享受得很美,献诗申谢,却是“福”“禄”“寿”诗。于是如来借此敷演大法,宣扬正果,讲的是三乘妙典,五蕴楞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佛国传法起因的盂兰盆会与作为人间求法起因的水陆法会在功能上有着奇妙的对应。水陆法会和盂兰盆会都是超度亡灵的,只不过对于西天与人间来说,一者享受,一者奉献而已。好像在《西游记》的作者看来,超度亡灵乃是佛教的头等大事和本事,这或许是佛教世俗民间功能的一种反映。 书中下面一段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十分重要,这段文字是:

如来讲罢,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西游记》第8回)

如来这段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由东土着人取经而不是直接传经;二是所传的究竟是什么经,解决什么问题?

读者读《西游记》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三个徒弟加上白龙马,都有本事背起唐僧直接飞到西天,何必非要那么辛苦地一步步地走呢?如果想得更彻底一点,我们还会有一个疑问:如来或菩萨何不直接把佛经送到东土,佛法无边,做这样的事应该是小菜一碟,何必那么麻烦再安排人来取经呢?如来在此回答了这个问题:由东土取经而不是西方送经,根由在于如来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如来的佛眼中,最需要三藏真经的就是大唐所在的南赡部洲,因为其他洲的众生天性为善,至少不为恶,只有南赡部洲众生“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按照如来的说法,他也想把经直接送到东土,但是从众生根性上说,对于送上门的东西,往往不加宝贵珍惜,甚至加以贬低毁谤。因此,非得要东土众生自己,苦历千山,远经万水,九九八十一难求到的经,他们才会真心信奉受持。在这一点上如来法眼无讹,众生心性果然如此,轻易得到辄加疑谤,辛苦求来乃至于辛苦都求不来才会珍重爱惜。

第二个问题就是传经传的是什么经?佛教经典号称“三藏”,小说作者在此却对佛教三藏进行了误读。在佛教中,三藏本指是“经”、“律”、“论”,“经”是佛所说之法;“律”是佛为僧众制定仪轨戒律;“论”是后来对于佛教教义的解说论证。小说在此一段中却把三藏说成了法、论、经,其内容与佛教关系不大,变成了“谈天”、“说地”、“度鬼”,其中比较实在的也就是度鬼。综合看大唐求经的起因,观音关于大乘经的说辞,如来传经的起因,以及如来对于所传之经内容的说明,似乎重点都在于度鬼。既不是普度众生,也不是明心见性。正是这一点把传经与取经贯穿起来。这说明《西游记》虽然是一个佛教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对于佛教自身的精神不甚了了,或者说不甚关心。

正是有了这个考虑,才引得观音菩萨挺身而出,把传经事业做了一系列的安排,这是取经事业的真正的动因。

取经的人员,是由西天一方事先安排好的。观音寻找东土取经人的路上,一边勘察取经路线,一面安排未来取经人的保护者:沙和尚、猪八戒、小白龙和孙悟空。然后亲自来到长安,察看取经人,把取经的信物——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交付于他。就是这看似由东土自己选好的取经人,实际上也是西天事先安排好的。我们后来知道,取经人三藏法师实际上是佛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只是因为他在听佛说法时走了神打了个瞌睡,就被贬到凡间经历劫难。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听课打个瞌睡就要被打下凡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个处罚实在太重,因为佛对于弟子的其他更大的错误如贪污勒索之类,似乎宽容得很。从我们分析的角度可以很容易解释这个处罚:这是佛与弟子演了一个双簧,为金蝉子承担取经事业找的一个契机和借口,说不定打这个瞌睡也是事先安排好的。

就是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千难万险,也是如来和观音事先安排好的。于是观音家的金鱼、她座下的犼,文殊、普贤的青狮、白象,弥勒佛的赤眉童儿,寿星的白鹿,太上老君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都被借来下凡成妖,而他们被打败以后无一例外都被主人收回。这其中有说实话的,也有不说的。太上老君或许因为不属佛国,说得就比较实在,他在收了两个童儿后对悟空说:“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惹得孙悟空心里抱怨:“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西游记》第35回)至于“四圣试禅心”一回,观音菩萨请了黎山老母、文殊、普贤一起幻化成女相,让猪八戒受了一番罪,更是不在话下。

其他如取经的路线,乃至取经中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事先定好,以至于灾难不够时,还要赶上去使他们再历一劫补足八十一难。

所以传经—取经事业的主导方完全在传经一面,是西天世界整个决定、推动、设计了这个事业。

三、取经事业的意义

《西游记》中的取经事业,与历史上所发生的玄奘法师求法取经事件大不相同,它是被动的、被安排的。不管对于大唐、对于唐太宗,还是对于取经的众人来说,其意义都是偶然、有限和模糊的。直至取到真经,回到大唐,其结果也不过是“即选高僧,就于雁塔寺内,修建水陆道场,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西游记》第100回)

取经是由西天一手主导安排的,在意义结构中,它对于西天的意义当然也就最大。细读《西游记》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取经事业的开始、进行和完成,以如来和观音为代表的西天佛教集团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第一个意义当然是佛法的传播,取经成功后,佛教经文在东土传布天下。

第二是历练弟子。如来的大弟子金蝉子,如不是下凡做取经人,历经劫难,哪能积累如此大的功德,不到五十年就成就正果,成为旃檀功德佛。

第三是网罗人才,培养团队。通过取经这一事业,除了历练了自己的弟子以外,还把原本属于天庭世界的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小白龙收入自己的麾下,培养成为佛教世界的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

第四是剪除对手。在宗教传播的背景上,佛、道之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一斗争反映在《西游记》中,是取经途中所遇到几个国家里的崇道灭佛事件。比如乌鸡国中的全真怪,明明是指全真教。车迟国中的虎、鹿、羊三大王,所拜的是三清,所修的是道,所压制的是和尚。黄花观中的蜈蚣精,也是个道人。比丘国中的国丈,与三藏且有一番面对面的佛道之争。通过或文或武的斗争,这个取经团队一一消灭了来自道教的敌手,无一例外地把道教之国变为崇奉佛法的国度。

另外,在取经人收服的妖魔中,经常有来自道教体系中下凡者,虽然总是能够将他们收回,却是欠了一个大大的人情。还有在五庄观悟空推倒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冲突起来,最后由观音将树救活。本来是展示仙家宝贝的一个机会,变成了展示佛家法力,欠了观音一个人情,还要不住感谢,把人参果拿出来与众人分享,并与悟空结了兄弟。在这个事件中,镇元所失甚多,而佛教这边则收获不菲。

第五是沿途传播信仰。通过取经队伍降妖除魔或显示手段,将一些原本对于佛法不敬甚至灭佛的国度变成信佛的国度。比如第62回、第63回,因为金光寺众僧失了舍利宝,僧人在此国的境况已经十分凄惨。待悟空等杀了九头虫、老龙、龙子龙孙且把龙婆押去给国人看的时候,一国无不宗信佛教。第83回、第84回中,灭法国国王本来发愿要杀万僧,被悟空弄手段剃光了满朝君臣和后宫嫔妃宫女的头发后,就请求皈依,“灭法国”改成了“钦法国”。可以说,西天取经之路对于佛教信仰的传播,其功能不亚于十字军东征。取经为什么不能腾云驾雾飞去而只能一步步走去,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这样一步步行来,遇妖降妖,遇魔降魔,展示力量和手段,才能够实实在在地传播信仰。

总结看来,在《西游记》中,围绕取经这一事业,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意义结构,关联了天庭、世间、西天几大集团之间的纠葛与交流。取经对天庭最大的意义是收纳了它的体系之内的几个叛逆和罪臣,让它从此清静。但这点意义实在十分微弱,也十分消极。天庭体系内的叛逆和罪臣,转投到佛教的门庭,却成了得力的干将,能够降伏妖魔,普度众生,却又中规中矩,功德圆满,这件事对于天庭的威望和声誉,当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东土来说,取回了真经当然有重大的意义。但在《西游记》中,东土对佛法需求,或者说作者对于佛教精神的理解,主要在于“超脱幽冥孽鬼”(第100回),只是完成唐太宗梦游地府中许下的一个愿而已,因此求得真经的意义十分有限。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的意义一在于脱罪消苦,二在于求得正果,而且重点还在第一点上。只有在西天一端,取经的意义才充分显示出来。安排取经对于西天世界而言确是一招难得的妙棋,只不过处罚了一个犯错的弟子,收编了几个为天庭所不容的罪臣叛逆,就搅动了天庭、地府、四海神众来为佛教的传播服务,并彻底改变了自东土到西天这十万八千里路上人间的信仰版图,使佛教信仰流布天下。所以,在这个复杂的围绕取经事业的意义结构中,西天佛国无疑是取经的最大受益者。

看清楚这点,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西游记》的主题和它的观念世界。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