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4260700000008

第8章 世界经济与全球化(4)

(二)世界经济主角多元化的表现

1.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局面的出现

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初期经济极度困难,但经过大力调整和重建,并在美国扶植下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从1951年建立煤钢共同体起步,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沿着深化和扩大两个方向不断推进欧洲一体化。1967年欧洲共同体(EC)正式成立,西欧实力进一步增强,很快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与西欧联合发展的同时,亚洲的日本也悄然崛起,从1955年到1974年,日本的经济出现了持续20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内,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比联邦德国和法国快一倍,比美国快两倍。到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法,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美国的经济实力依然第一,但失去了二战后初期的压倒性优势。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出现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已经具备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海外投资、科学技术及黄金外汇储备等方面都迅速赶上或超过美国。

2.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自成体系

二战后,美国建立经济霸权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在其体系之外,社会主义国家在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中,建立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并在苏联的整合下,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力量。1949年4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古巴和越南也于20世纪70年代加入该组织,使经互会最终成为一个拥有10个成员国、跨越三大洲的国际性组织。到70年代初,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尤其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相对封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到8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停滞、衰退的境地,1987年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方面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其发展程度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水平过渡的阶段。国际上衡量新兴工业国的通常尺度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制造业吸收总就业劳动力的25%以上。

二战后,赢得了政治独立并努力发展经济的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1950~1980年,发展中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5.2%,既高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也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4.7%)。这期间,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使世界经济舞台上增添了新角色,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家,曾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了高速增长。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新生力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包括中国、东盟、印度在内的国家和地区,成就斐然。上世纪末以来,虽然一些国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加之发展战略失误等原因,陷入严重经济困境,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呈三大区域集团

鼎立之势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参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固然有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力量,但主要力量是国家尤其是大国力量。80年代末以来,虽然国家力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作用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区域集团力量的增长使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新角色和新因素,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新格局。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呈现出欧洲、美洲和东亚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欧洲的区域集团一体化

为了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1986年,欧共体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在卢森堡签署了旨在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欧洲单一文件》。1991年12月,欧共体国家签订旨在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1993年1月西欧建立统一大市场。1994年1月1日,欧洲联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组成拥有18个成员国、人口3.8亿、国民生产总值达7万亿美元的欧洲经济区。1995年1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欧盟。1999年1月,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正式启动。瑞典、英国、丹麦、希腊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为经货联盟的首批成员国。2002年1月1日,欧元货币正式在日常经济和生活活动中流通,4月1日后,各成员国货币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欧元正式流通不仅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2004年5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大,增至25个成员国,并且准备制定欧洲宪章,使欧洲一体化在体制上、法律上进一步完备起来。现在欧盟共有27个国家,面积达到5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亿,经济总量为10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11万亿欧元)。欧洲愈来愈以一个整体的集团力量而不是以单独一个个国家的力量参与到世界经济竞争行列中来。

(二)美洲的自由贸易区

为应对《欧洲单一文件》的签署带来的挑战,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草签《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1月,美加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2年10月美、加和墨西哥草签《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1994年1月,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经济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终目标是扩展到整个南北美洲。199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随后美国于1994年9月正式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同年12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所有国家(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会议提出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构想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火地岛,拥有9亿人口、购买力达17万亿美元,囊括三分之一以上的世界经济总产值和五分之一以上的全球贸易总额。如果能够建成的话,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1998年在智利举行的第二届首脑会议上宣布正式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1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三届首脑会议又将2005年确定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期限。然而,美国同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在农产品补贴、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缓慢,2005年第四届美洲首脑会议没有就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达成一致。2006年拉美向左转后,美洲自由贸易区构想面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政府的反对,这些国家已经另行拟定“替代计划”。

(三)亚太和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

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落后于前两个地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民族宗教传统不同等原因,一时难以建成一体化集团。但是亚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欧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其合作程度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989年11月由澳大利亚倡议,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开始了亚太地区政府间的多边经济合作。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确定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目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召开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议,确定发达成员国在2010年以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以前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5年11月大阪非正式首脑会议明确宣布经济技术合作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目标。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以来,已为国际经济合作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这种方式承认多样化,允许灵活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以磋商代替谈判,以承诺代替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以利不同发展水平的各成员的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以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从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即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1997年底又举行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建立“10+3”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东亚合作进程。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0+1”模式业已形成。

当前,世界经济集团化正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贸易区三大板块为核心聚集和发展。除了这三大区域化集团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洲际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四届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说明,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不仅正加速发展,而且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金砖四国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金砖四国”(BRIC Countries),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个国家。由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个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将这四个国家合称为“金砖四国”。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金砖四国”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的文章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BRICs将于2050年位列世界最强经济体: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

中、俄、印、巴四国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金砖四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关切,已经逐步开始开展政治与经济合作,加强国际影响。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首次峰会。

第三节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市场统一、国际形势缓和、科技革命深入展开的背景下,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地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经济竞争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前后相继的必然联系,又有后来者超越前者的必然飞跃。

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全球化则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基础基本是垂直型的分工,全球化的基础则主要是水平分工。经济国际化主要是商品交换和借贷资本输出,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流通领域的国际贸易空前扩大、借贷资本百倍增长,更主要的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直接投资成为资本输出的主流。经济国际化的国际经济交往方式是线型的,全球化则是全方位的,各国都囊括在经济关系网络之中。经济国际化的世界市场的主体是国家,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经济国际化的国家之间互相依赖关系还不十分紧密,全球化的各国经济之间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