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14257800000051

第51章 日本媒体与地震灾害报道(2)

但是有时由于地震媒体本身也成为受灾对象,电视台的精密仪器在地震中被损坏,拍摄、采访、制作、播放等都存在困难。而由于受灾家庭停电等原因电视报道也很难看到。此种情况下,报纸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编辑与受灾群众的需要相应的生活情报,好评如潮,例如当时出版的《新泻日报》以及《朝日新闻》。《新泻日报》在地震的第二天早报就打破平时的编辑常规开设了地震版面,集中报道与生活相关的情报(例如专门的“support情报”专栏),帮助灾民生活恢复正常。在灾后一星期,《新泻日报》又对还在“避难所”生活的受灾者1000人实施了问卷调查,报道了“避难所生活的问题”。

而《朝日新闻》则印刷发行了彩色号外,专门配备了运送车辆分发PDF号外。《朝日新闻》发放号外主要在50个避难所发放,该号外整整发放了17天,合计发行106000份。这是朝日新闻在“县版”之外第一次使用号外形式加强灾情报道。灾情中生活情报分别有交通情况、通信情况、煤气供应、水供应、余震情报、天气预报甚至包括学校情况特集。具体来说比如交通禁行以及管制区域情况、具体街道的水电煤气的情况、也包括受伤者接受治疗的情况特集。另外,为方便四面八方而来的民众对受灾亲人、朋友的咨询,报纸详细登载了市内街道村委会等相关行政部门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二、防灾报道的“紧急地震速报”

日本地震“防灾日”的9月1日是“关东大地震的纪念日”(1923年7.9级地震,死亡14.3万人),每年这一日各地都举行“地震防灾训练”,媒体也都以此为契机展开防灾宣传活动。

科技发展到21世纪,日本已经能够做到在某些地震发生前通知民众。这就是“紧急地震速报”系统的产生。

“紧急地震速报”推行之前,日本的地震报道速度也很快。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日本NHK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三分钟就开始报道。当时NHK电视台使用的地震速报系统是adess,adess的全称是“气象数据自动编辑直播系统”,是电视台设立的一台与日本气象厅联网的末端机,气象厅的仪器一旦测试到地震信息,电视台可以同时获得。

“紧急地震速报”是日本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套在地震发生前能预测到地震的大小,并尽快通知民众“气象厅通知”的情报体系。它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通过电视等媒体对观众紧急播报。2006年8月该速报首先运用在医院、铁路系统、工厂等地方,本来2006年年底就预备向日本国民提供,但是教育国民如何正确地理解获取的情报,教育国民如何恰当地采取防灾行动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宣传,所以该速报面向国民播报时间被推迟了,日本电视台就此展开了更多更详细的宣传。

根据“紧急地震速报”,在震前通知地震即将来临,可减少地震的破坏程度。

2007年7月的新县中越冲地震中,东京都内的学校和铁道公司,在地震前30-40秒前收到速报,高速行驶的列车紧急刹车,学生们立刻蹲下或者躲在足够坚实的地方,如果能够好好利用接到紧急地震速报后的数十秒到十几秒时间,可以避免火车、电梯、工厂的生产线发生的危险,也可以确保家庭、公众场合等地的人身安全,从而减少损害。

在家里、在单位、在休闲场所电视播报的紧急地震速报具有巨大的传播效果。总之,从接到速报到地面摇动,长的话最多也就数十秒。假设中的日本东海大地震,东京能在震前40秒获取情报,而静冈市只能提前十秒。获得速报的人在短时间内采取对应的行动十分重要。

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宫城发生7.2级的内陆地震,日本NHK电视台在上午8点43分54秒临时插播“紧急地震速报”专用画面,预报四秒钟后将发生地震。此时,震中已有震感,但距离震中30公里外的地方在当地地震前已经得到预报。

日本的广播电台由于担心国民收到“紧急地震速报”可能产生的混乱局面,在东京的六家电台,一直延迟到2008年4月才导入“紧急地震速报”。电台因为担心在高速公路行驶的人听到广播会紧急刹车,恐怕会造成一系列的事故。因此在广播电台运行该速报之前,就通过广播节目和网页,不停地告诉大家该如何理解速报并如何正确采取行动。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或者因为是内陆的浅震源地震,“紧急地震速报”也有失误的时候,有的是推定震动与实际震动有误差,有的是地震计感知到打雷的冲击容易造成错误的信息,因此气象厅针对不同情况以及特定职业分别报送“紧急地震速报”。

结语: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报道

现代社会,地震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自然灾害,它夺走了无数的生命,还带来对社会的综合破坏,甚至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但是,在现代都市社会,由于灾害预测、防灾体制、减灾教育的不够完善,地震灾害的扩大化越来越表现出人为原因,发展为社会性的问题,新的防灾教育的再构建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

针对日本的“首都圈地震被害想定”2005年政府中央防灾会议中“首都直下地震对策专门调查会”报告指出假如发生东京西部直下地震最坏结果将死亡13000人,假如发生东京湾北部地震预计死亡11000人。如果发生大都市直下型地震,媒体的灾害报道就必须保持对“社会性灾害”的足够的想象力。试想散布在日本国内的原子能企业、在企业集中的石油罐,像网一样发达的地下商业街、超高层建筑群、高速公路、新干线等等,每一个都是支撑日本繁荣社会的象征,但是一旦发生灾害就迅速转为威胁生命安全的最危险要素。

大地震、台风等灾害常常由于防灾措施的不周全等加剧了受害的程度,使自然灾害发展为“人灾”。在印尼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中(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气象局和媒体没有播发明确的避难指示与警告使23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对政府的问责之声此起彼伏。

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飓风活动最严重的年份之一,其在世界各地引起的洪水灾害,专家已有定论认为是地球温暖化效应引发的异常气象,以石化燃料为主大量消费的能源导致了灾害的发生。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河田惠昭指这种现象为“灾害的社会性扩大”,因此,媒体进一步聚焦于“灾害的社会性扩大”的报道内容十分必要,同时对政府和地方政府防灾对策、危机管理体制、避难和救助体制具有批判性地视角也不可欠缺。媒体如何与行政一体化作为防灾机关发挥作用的同时,保障其报道的自由十分重要。媒体必须直视社会面对灾害时的脆弱现实,灾害发生时建筑物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国家、地方政府日常行政层面的工作等等都可做深入报道。“灾害的社会性扩大”拓展了灾害报道的领域,从而要求报道不仅要具备气象与防灾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全球化经济、政治的考察角度。

灾害报道具有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使灾害报道有必要加强专业报道的职能。因此,对于防灾对策、准备滞后等导致的被害扩大化现实应该进行严肃认真的查证,对灾害与全球温暖化问题的因果关系、受灾地原子能设施的安全性与合适性、由于经济的发展各种人为的问题与灾害的关系等等都应该做深入的思考,从而引导舆论。日本媒体只有批判地形成其独立的价值判断时,才可能赢得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和自由。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