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42

第42章 华文对外传播的生态位分析与发展策略——以《新民晚报·海外版》为例看华文对外传播的创新扩散(2)

3.泛化与特化结合策略

生态位是生存竞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位有泛化和特化两种趋势。扩大生态位的宽度,实现多方位传播就是泛化,也即“多元化”;缩小生态位宽度,实现专业化就是特化,也即“专业化”。当一个媒介在规模不是很大而在某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时候,可选择特化策略;而当媒介的规模比较大,媒介自身的发展竞争能力比较强时,采取泛化的策略也许更适合媒体的发展。一般说来,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特化能减少竞争,有利于生存,而在频繁的环境变化中,泛化更有利于媒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新民晚报·海外版》的创新扩散是一个泛化与特化相结合的方式。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相似,《新民晚报·美国版》试图通过美国本土新闻的采编加上祖国各地栏目的推出,配合《新民晚报》主体内容形成泛化的特色,而且前者巧妙地以地方性和市民性优势推出。但后来调整成为“借船出海”策略,即《新民晚报》参与当地主流媒体,增加几版上海等中国内地新闻,合作推出。新民将自身特化优势,融进当地主流华媒,形成泛化优势,扩大了传播范围。《欧洲联合时报》的推出最为典型,作为欧洲华报当中的佼佼者,《欧洲时报》接受《新民晚报》海外部关于上海的信息,成为其44版中的新4版,增加了传播内容,增强了泛化实力,也巧妙利用了《新民晚报》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推演为三方合作,在法国、德国、希腊等地相继推出子报,也采用特化与泛化形式,减少成本扩大了传播范围。相比来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全球进行华文新闻报道,其资金实力的支撑致使泛化策略可以施展,却未必比《新民晚报·海外版》采用的三方合作优势互补的特化与泛化策略更能节约成本和适宜本土需求。

4.创新性适应策略

在媒介资源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华文媒体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来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媒体生态位是多维的,因此市场上存在着很多没有被占用的潜在资源或空间,也就是媒体的潜在生态位。华文媒体通过创新的手段避免竞争,寻找其他的潜在空间,可以促进其生存、发展。华语媒体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者分占不同的生态位,保持个性,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在海外版的发行当中,可以看出存在多种模式。这是海外版根据当地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不断适应并调整的结果。从创新方式上看,海外版创造出新的内容表现风格。目前23家海外版的合作模式中,有3家为日报模式,20家为每周或双周供版模式;每周供版中又有2个版、4个版、16个版、21个版等不同模式;在供版内容上,既有专副刊版,也有新闻版。以日本版为例,人们再也看不到传统的4开版,它采用双开版式,为的就是更好地适应当地读者的接受习惯。还有很多华报免费赠阅的经营策略——很多合作商将华报放到华人常去的商场等地,供顾客免费取阅。这样在收费的主流媒体竞争时,就有了自己的优势。发行也有创新适应,比如,为满足加拿大受众阅读美国版的需要,报社发明了“温哥华模式”:由新民国际公司将报纸从洛杉矶空运到温哥华,由博道公司支付运费,并在温哥华130个中文书店零售的独家代理发行。大大缩短了发行时间,使温哥华读者可以看到当天出版的美国版。更有很多媒体引进互联网平台技术,将华报上网推广,培养年青一代华人移民的阅读习惯,而且还向更宽阔的领域扩散。

归纳总结《新民晚报·海外版》的创办以及变化,可以看出在对外传播扩散过程当中《新民晚报》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创新举措。从传播效果看,第一,增加当地报纸的信息源与权威性;第二,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合作方报纸的发行量;第三,推动了当地汉语简体字的普及,为当地华文读者学习汉语提供了辅助材料。在促进中外友好,宣传上海魅力,展示上海改革开放新形象,服务在外华人华侨等方面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逐渐在西方社会产生影响,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桥梁。

但是,明显也能看出海外版作为华文对外传播的初级阶段也存在相当多的不足。(1)内容的单调复制。《新民晚报·海外版》虽然发行很多国家版本,但是各种版本内容基本相似。一般都有“上海一周”、“中国瞭望”等栏目,并且其内容也基本一致。尽管编辑在处理一国的新闻时往往考虑当地受众的喜好,但是选择范围仅仅限制在文汇/新民的已发新闻。而且编辑在处理不同国别版面的时候,选稿几乎一致,差别仅限于排版上的调整。(2)本土化不足。其信息都是从近期国内已发新闻当中直接摘引过来,往往是根据国内受众的角度描述,转发时没有多少针对当地而进行的改造和增删,更谈不上针对当地受众需要进行的独创信息。而且采编人员一般是母体本社成员,与当地受众的联系较少,往往对当地受众的口味了解甚浅。目前的核心环节在于增强对受众的了解,改善编辑队伍,增加跨文化沟通,及时了解受众需要,调整文字表现方式,以更适应受众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3)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各个合作华报之间并没有多少关联,只是接受来自《新民晚报》的集束式传播。而且传播地域覆盖尚待拓宽。(4)存在技术迟滞。在诸多媒体都在网上平台交换的时期,《新民晚报·海外版》却没能如此参与竞争,原因还在于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己原创性的产品和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产品。如果读者直接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任意阅读《新民晚报》,那么海外版的完全复制拼贴就不存在多大选择价值。(5)始终在媒介进展的末端。尚处于印刷文化时期,未能在视觉化、图像化、多媒体化方面有所更新。一直处于低端,被动生存。没有主动选择视觉化、感官化、电子化等趋势,寻找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有竞争力的信息表达方式。

随着整个世界的变平,《新民晚报·海外版》在逐渐对外传播的过程当中应当逐渐更新、创新扩散的策略。最初的美国版(当时归属于国际部)发行,每年派出记者和当地记者站支出估计约500万~600万,收支难以平衡。后来的澳洲版有所变化,直接把网上资源提供给澳洲华报,让其进行编辑处理。这样把处理新闻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对方,达不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失去了控制能力。随后的创新扩散策略更具合理性,既通过复制得到最大范围的扩散,而且借助已有的资源得到了高质量的编辑队伍,补充了边缘性的华报共同存在的队伍质量不高、人手不足、新闻源有限等弱点,借助已有华报的平台嫁接《新民晚报》的实力,构成了新的华文传播结构,对华文传播的创新扩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可见这种边缘两栖生存的低级性,有待于在全球化和中国强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新的制高点上采取更具生命力的创新、扩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