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14257200000004

第4章 中日关系·大众传媒·代际差异——以上海大学生及其父辈的比较为例(1)

魏一平、李双龙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提到日本,中国人总喜欢用一个词来描述——一衣带水,不仅是地理上的临近,还有文化上的共通。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曲曲折折,但总体来讲是以和为主、以战为辅。明治维新以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处于文化输出国的地位,但此后,由于日本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的日益衰败,中日之间的摩擦也不断升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以1976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转折点,两国提出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与日本在诸多问题上的分歧又渐行渐远,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东海油之争、钓鱼岛归属等问题,不断地刺激着两国人民的神经,也使得两国关系出现了一段冰封期。与外交关系上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国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却在节节攀升。至2006年底,中日贸易总额突破两千亿美元,日本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亦成为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此外,多少年来,日本始终是中国入境旅游第一大客源国,中国也是日本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由此有人将中日关系描述成“政冷经热”的状态。

经贸交流与民间交往的扩大,并没有减少或消除两国人民之间日益增大的分歧和隔阂。2000年,在一项以中国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关于“对日本持何种态度?”的调查发现,“非常喜欢日本”的为0,“比较喜欢日本”的为25%,“说不清楚”的为15%,“不喜欢日本”的为55%,“非常讨厌日本”的为5%。而2001年的日本调查则显示,日本大学生中“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59.4%,“喜欢中国”和“比较喜欢中国”的比例达到了75.2%。另外一项针对中国人“日本观”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总体评价偏低,亲切感、友好度不高,并且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对日本人印象的平均分值从十年前的2.323下降到现在的1.862(4分为满分)。这都表明,中国人在对日本及日本人的认识和评价上,总体上比较保守。

此外,有关中日关系与媒介影响的研究也大都表明,中日关系的趋冷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大众传媒的渲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言之,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隔阂。“两国媒体非但没有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加重了相互间的不信任情绪。”

中国大学生一代与其父辈一代在成长环境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媒介的影响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后者成长在“文革”年代,其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在媒介大行其道之前的年代。同时,在历史教育上已有明显区别,现代大学生所受的历史教育大多为正统的教科书教育,而父辈一代所受的历史教育大多来自于动乱年代的社会实践以及狂热的领袖崇拜,青少年时期正统教育的断层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形成了深刻影响。那么,两代人在认识日本及中日关系上有没有差异?在评判中国媒体涉日报道上有没有分歧?在媒介接触上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便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是“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及其父辈社会意识调查”的中方追加部分,旨在考察中国大学生(以上海复旦大学本科生为例)及其父辈一代在认识日本、认识中日关系、认识中国媒体涉日报道等问题上的评价差异,以此探讨媒介对代际差异的可能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假设

“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及其父辈社会意识调查”是一项针对上海复旦大学、东京早稻田大学和首尔延世大学的本地户籍大学本科生及其家长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考察大众传媒与社会意识代际差异之间的关系。考虑到三所高校在本国所处的位置(学校排名均在第三名左右,地理位置均处于经济中心),样本有较高的可对比性,而选取本地户籍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则是考虑到同时进行学生家长调查的可行性与方便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并不具备某一国范围内的代表性,但是考虑到本研究所着重对比的是三国之间以及本国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并不损害研究的科学性。

在复旦大学的学生样本选取中,以性别标准与年级标准为主,以专业标准(主要为文理科之别)为辅进行相对平均分配,即保持男女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代表性。在父母样本的选取中,主要以性别为标准进行相对平均分配,保证男同学和女同学在选择父亲和母亲进行调查时的相对平均。调查于2006年10月16日至23日进行,以受访者自行填答问卷的形式,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学生及家长各300份),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为更详细地考察中国大学生及其父辈一代在认识日本及中日关系上的反应,中方在三国联合调查问卷的后面又追加了25个问题,用五级量表测量两代人在判断中日之间敏感问题上的差异,以及在评价中国媒体涉日报道上的差异。为此,特设定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一,家长与孩子在评价中日敏感问题时的立场有所不同,相对来讲,孩子要更为多样;

假设二,家长与孩子在评价中国媒体涉日报道时的态度有所不同,相对来讲,孩子的评价更为积极;

假设三,媒介接触,尤其是对有关日本报道的接触,影响着两代人对日本的评价,接触越多,评价越积极。

三、研究主要发现

1.两代人对中日敏感问题的评价

对于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认识;二是对于靖国神社问题的认识;三是对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认识;四是对于钓鱼岛问题的认识;五是对于中日关系的综合评价。

(1)有关“二战”期间日本对华战争

对于“二战”期间日本对华战争的定性,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有88%的人认为是侵略战争,但仍有1.7%的人说不清,有1.3%的人不太赞成,有7%的人反对定性为侵略战争。相比来说,学生一代的认知度更为统一,仅有0.7%的人说不清,有0.7%的人表示反对。可见,在对于“二战”期间日本对华战争的定性上,家长一代的认识更为分散。

在道歉问题和战争赔款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观点相比家长一代来说,更趋向于苛刻,赞成和比较赞成日本应向中国做出正式道歉以及日本应向中国进行战争赔偿的人,都略高于家长,但差异程度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在道歉问题上,学生与家长的差异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