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14256400000048

第48章 导演的前期案头工作(5)

二、导演计划及安排

导演在制订导演计划时,要根据剧本内容的要求,以自己对生活的见解,确定剧中所描述事件的生活逻辑及生活的内在真实,将其与演员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此导演首先要确定由哪位演员来扮演某个人物最为合适,导演选择演员就成为导演计划中的第一内容。关于如何选择演员在后面将进行详细的讲述,这里先谈一下导演计划中的其他内容:

(一)分场

一般来说,一部广播剧是由若干场次组成的。导演在制订计划时要将剧本的场次加以区分。每个场次要有所区别:静态的或动态的;阴雨的或晴朗的;白天的或黑夜的;平缓的或奔腾的;冷漠的或热烈的,等等,将不同场景区别清楚。这样分成段落,排戏时非常便利。分场的方法是按照剧本的需要或导演的习惯,大致有根据人物的上下场或地点、时间的更移,音乐、音响效果、解说词的间隔等几种。

分场(或分节、分段)计划确定后要写出分场内容提要和处理的构思,以简洁扼要为宗旨。导演计划中的分场阐述也是必要的,因为分开场次以后便于进行细致的工作和对场景作出具体的处理。用声音说明场景,主要依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音响、典型音乐,必要时也可以用人物语言或解说词加以说明和交代。因此,导演在设计场景的同时,应对音响、音响效果和音乐提出总体的要求。

场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人物活动的空间和人物活动的声音走向,使剧中人物随着场景活动而“动”起来。人物“说什么”和“想什么”一般较容易解决,而“做什么”则需要用心进行一番设计,要让剧中人有事可做,而不是一味地滔滔不绝地讲话。当然,这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有些属于思辨型、哲理型的广播剧,则往往就是以语言的魅力取胜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众会被剧中人物精彩的语言所吸引,而剧中人在“做什么”并不是听众所直接关心的了。

(二)场景转换

每场戏设计完则需要将它们连接起来,这里就产生了场景转换的问题。广播剧的场景转换讲究自然,不露痕迹,场景转换要符合剧情内在的发展规律,是戏剧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广播剧里,场次的转换是通过语言或声音的处理来实现的。运用语言作为转换场景的手段,可以通过解说词的交代说明,也可以由人物对话进行铺垫或提示;运用音乐作为转换手段,则要求音乐的描绘具有特定的环境感或情绪感;运用音响转场,同样要求音响表现时间、地点和环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运用音响“蒙太奇”手法的时候,更是如此。不准确的音响会使听众迷失方向,产生误解,影响收听效果。

(三)注意重场戏

导演在制订计划时要注意哪几场戏是重场戏,需要重点处理,哪几场戏准备冲淡处理;高潮在哪一场戏,哪一段需要更加着重处理。一部广播剧,一般来说总有一两个重点场次,导演应该调动所有的艺术手段设计好这样的重头戏,做好铺垫是十分重要的。铺垫是高潮到来之前的准备和酝酿,是达到高潮的质变过程。对导演来说,与其说高潮戏难导,不如说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戏(过场戏)不容易处理。没有铺垫而直接进入高潮的戏会使听众感到突然,不知所措;但是如果铺垫戏过于拖拉或平淡,也不能真正地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选择好矛盾冲突的必然因素,并使之顺其自然地激化、渐变、推进,是处理好高潮戏、重场戏的关键所在。强调重场戏的艺术处理,并非是说可以忽视过场戏,作为导演,每一场戏都不可等闲视之,只不过重场戏要给予特别关照。这些在导演计划里都是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四)节奏与速度

节奏也有人称为速度。在一部广播剧里,节奏的处理极为重要,它是协调全剧气氛、情绪的关键,轻重缓急,行止起落,应有通盘的考虑。一部广播剧要造成波澜起伏、跌宕环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节奏与速度分寸的准确把握。广播剧的剧情有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起伏变化,而每场戏对于全剧来说也是一个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过程。节奏与速度包括:一是指全剧剧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起伏;二是指人物每场戏乃至全剧行动生活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三是指人物情感随着矛盾、纠纷、冲突所泛起的浪潮。这三个方面就是显示节奏与速度的起伏线。

显示全剧剧情发展的节奏与速度所表明的是剧本故事的曲折变化,显示人物的轨迹活动,是为人物的情感浪潮表现作铺垫,而情感冲突浪花则是体现人物内在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潜在力,是剧中人物内在的精神,是重要的富有感染力的速度或节奏与速度。这种节奏与速度主要通过演员所塑造形象的动作和语言(声音)来表现。如果演员真实地表现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并且能将剧中每一段落、每一场景所具有的情感都表演创造得极为准确,节奏与速度不仅自然地显示出来,而且能够迫使观众心弦颤动。[3]假如一部剧只是一种速度或节奏,高昂就高昂到底,平缓就平缓至结束,这是广播剧所最为忌讳的。导演在制订计划时要把全剧的节奏起伏变化画出“发展示意图”,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掌握节奏的主次、起伏、高低、轻重,也就能对某场戏、某段戏是属于什么性质(主要的、次要的,过场的、叙述的)的内容在处理时心中有数了,也可以让全体演员了解剧情进展的具体要求与情况,以便进行配合。

(五)确定气氛

所谓艺术气氛就是许多行家所说的“氛围”。电影界名家洪洲先生认为:“氛围”是“优秀剧作必须具备的独特气氛和情调”。它是覆盖、渗透、弥漫在剧中的一种蕴含着生命与情感的氛围,是导演调动艺术手段所要营造的一种独特的气氛。广播剧的气氛来源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剧作者在剧本中已经规定了的;一是由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一是由音乐、音响效果烘托出来的。这三者,有时是各自独立地完成任务,有时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导演在制订安排计划时,必须在戏剧气氛上下一番工夫,如何使剧作规定的气氛突出,如何运用艺术手段组织表演、创造气氛,特别是如何使用音乐、音响效果烘托气氛。导演在这方面的创作意图一经酝酿成熟,必须立即详细地列入工作计划中去,以便在实践排练过程中和有关人员商量执行。

(六)调度计划

在录制广播剧的过程中,演员是在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里进行活动,这样演员的表演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声音表现。导演应计划好每一场戏中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声音位置。在单声道的剧目中,调度往往是从电影中借鉴拍摄方法,如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等,给人以立体的纵深感。在立体声的剧目中,导演设计演员位置是左、中、右、前、后、上场与下场等舞台框架式,或像宽银幕电影的场景一样在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中进行,导演根据剧本规定的场景,设计好声音的调度。当然,这种声音调度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在设计演员调度的同时,导演根据剧本中的场景和人物,画出人物场景图。首先把剧中各个场景分成一、二、三、四……分别排列在一个平面的表格里,再把剧中各个人物需要在哪些场次里出现分别标注在相应场景的表格里,最后还要标出每场戏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谁动谁静,等等。这有点像电影的分镜头台本,但不如电影分镜头台本那么细致与繁琐,因为声音的穿透力强,所以大体加以区别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表格就能使你对全剧的各个场景和不同人物的上场、退场以及录音位置等一目了然。导演可以参照这张人物场景图进行演员调度的设计,但事先的设计也可能是不准确的,在录音时就要不断地根据感觉进行修正,以真实的录音为准。

总之,导演计划大体就是以上这些内容。撰写导演计划应在艺术构思成熟之后进行,一定要写得简要、明确,不能过于僵化。计划不过是为了导戏时让自己心中有数,不至于手脚忙乱。

此外,在导演计划中制订一份工作日程表也是必要的。日程表的内容是这样的:

1.排演的顺序与时间安排。

2.各种排演阶段的具体进度与时间。

3.录音安排的时间和进度。

4.录制合成所需要的时间。

导演工作者制订导演计划是一项专业技能,无论什么剧种的戏剧排演,只要有导演工作,它就将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工作程序。导演计划完成后,就要进入中期的指导排戏阶段了。

思考题:

1.为什么导演要研究剧本?

2.广播剧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声音形象的构思?

3.导演阐述由哪几部分组成?

注释:

[1]《艺术通讯》1990年第2期。

[2]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3]严政著:《论导演艺术》,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