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57

第57章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史(10)

改革开放报道在解疑释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广交会”期间,作家白桦因剧本《苦恋》的错误而受到批评,外媒借此大量散布“中国政局不稳”、“又向左转”、“军队和党不一致”等言论,外商的态度受到了这些负面宣传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新华社对外评论部以高级编辑赵平的名义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批评,不是棍子》的述评,首次对外公开回答此类问题。外商纷纷传看此评述,此后外贸交易逐步恢复了正常。在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1986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国际社会都对中国是否继续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持怀疑态度。中国国际传播媒体通过及时报道中国领导人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讲话和中国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有效澄清了谣言和误解,稳定了海内外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

2.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世纪之交

这一时期,中国国际传播进一步推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虽然直接参与重大国际问题舆论竞争的程度还很有限,但传播手段大大丰富,影响力快速提升,世界媒体关注和引用中国媒体报道的频次显著增加。

(1)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影响力

到200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来信实现大幅度增长,已经达到688966封;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电视机构转播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新华社已有3207家海外用户,包括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机构、外交机构、信息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等,遍布世界五大洲,其中英文电讯被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采用的约每天10条左右;中国新闻社已拥有170多家海外新闻用户,为海外10家华文报纸制作8000多个新闻版面和图文专版。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通讯社共转引《中国日报》报道1400多条,《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也广泛引用其报道。

1991年元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国家主席杨尚昆向海外听众发表新年讲话,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阐述我国的内外政策。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通过国际传播媒体向海外发表讲话。从这一年起,中国历任国家主席每年都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增加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三大台)向海外受众发表新年讲话或新年贺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世界主要媒体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我国在海外的声誉、影响和形象,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报道有力引导国际舆论。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西方舆论蓄意贬低前苏联和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精心组织,相互配合,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大规模报道,有力地回击了别有用心的言论,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其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报道引起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听众的强烈反响。

香港回归盛况直播引起世界广泛关注。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也为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机遇。新华社从香港回归倒计时100天开始,使用中、英、法、西、俄、阿6种文字累计发稿5869篇,约500万字,对外中文稿有70%被海外报纸采用,外电共转播新华社对外稿件102条。在有可比性的稿件中,80%以上的时效性快于法新社、路透社等国外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从6月30日6时到7月3日6时,连续72小时向全世界直播香港回归祖国的盛况。遍布五大洲的68个国家和地区的125家电视台,全部或部分转播了中央电视台节目共2170小时,收看人数达8亿之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英语、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对回归仪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并通过43种语言充分、及时地将回归盛况传遍全世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直播仪式过程中使用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直播信号,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的多家媒体播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送的节目。

灾害问题报道树立突发事件对外传播的成功范例。1998年,中国出现大面积特大洪水。中国国际传播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有针对性地回答海内外关注的灾情规模、损失情况、人员伤亡等问题,对澄清事实、揭穿谣言、影响海外舆论和争取同情、维护中国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家媒体坚持准确、及时公布汛情和抗洪进程,全面客观、主动发布消息,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扭转了一直以来由于“捂盖子”而造成的突发事件对外传播的被动局面。在此期间,新华社对外公开发稿4993条,累计300万字,图片1000多幅,抗洪抢险稿件有40%以上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采用。《中国日报》有关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的报道被外电大量转载。

3.世纪之交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国际传播全面快速发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有了明显提升,传播的总体规模显著扩大,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大大丰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国际传播逐步在世界国际传播格局中开创了新的局面。

(1)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逐步将“听众来信”的叫法调整为“受众反馈”,数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到2009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收到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反馈290万件。到2008年,中央电视台海外事业已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与全世界229家电视媒体的合作,实施了270个整频道或部分时段落地项目,总共在13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落地入户播出,总用户约1.5亿户。中国电视长城北美、欧洲平台付费用户突破10万,长城北美平台成为美国最大的中文卫星直播平台。节目外销、网络外宣、援外建设项目有序展开。到2009年,新华社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用户总数达数万家。新华社是许多国际新闻组织的成员,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中国日报》是目前我国被境外各大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最高的媒体,在全球信息交流中代表中国的声音,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媒体。美国白宫每年都订阅《中国日报》,阅读《中国日报》已成为他们每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日报》主办的《中国专稿》,随《华盛顿邮报全国周报》在美国印刷发行,拥有近10万读者。

(2)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

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电视国际传播在国际舆论竞争中显露锋芒。2003年,在错过了2001年“9·11”的国际电视竞争之后,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频道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开始显露实力。当年3月20日战争打响,CCTV—4采用现场直播、卫星连线、专家访谈、新闻综述等方式直播了408个小时,首播战事新闻2100条,电视字幕15000条,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对于单一事件的最大规模报道。CCTV—9也对战争进行了全景式的直播。这次报道使这两个频道的收视率大幅度跃升,CCTV—4比平时提高28倍,CCTV—9也比平时提高了6倍,前者开始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后者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新华社第一条对外英文稿件《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第一时间向全球发布美英对伊开战的消息,快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重要通讯社。

从“非典”报道到汶川地震报道,灾害事件对外传播在以我为主、快速、公开、透明方面更进一步。2003年北京防治“非典”初期,境外媒体的报道绝大部分是负面的,舆论环境十分不利。从4月下旬开始,有关方面高密度组织新闻发布会,通过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向全球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并邀请大量外国记者深入实地采访,以真实信息和客观事实逐步消除了不良影响,到防治工作后期时,境外舆论的中性和正面内容达到了90%以上。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14点45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5点,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头条播发了口播新闻;与此同时,各大媒体迅速加入进来,从灾难发生之初就掌握了话语权。中国的国际传播,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和开放透明的姿态,在灾区和世界之间拉起了一张信息网,同时把抢救生命、救助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作为报道的核心和首位,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境外舆论对此普遍给予好评。透过这次不同寻常的地震报道,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在这次重大报道中,中国成为主导性的信息源,中国国际传媒有效地引导了国际舆论,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自主策划活动显著丰富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媒手段。2003年,中央电视台CCTV—4《让世界了解你》栏目播出了《让世界了解你·重庆》专辑,邀请重庆市市长与美国华盛顿州州长进行了3小时的国际连线电视现场对话,就各领域话题进行了深入、坦率的交流,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极具个性化、人性化的传播形式。2006、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分别举办了“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大型多媒体跨境联合采访活动,总行程逾2.5万公里,历时近80天,参与此行的中俄主流媒体近30家,实地走访了中俄40多个城市,创造了中外媒体合作和中俄新闻交往的新纪录。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了“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一个半月内总投票数达5600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当选国际友人亲自来华接受颁奖,在所在国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10月8日至10日,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等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并由新华社承办了世界媒体峰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媒体机构的负责人相聚北京。峰会被认为增进了中国媒体与世界媒体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接下来新华社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起举办了“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对儿童权益保障的关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927家各类媒体参与活动,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时代华纳广播集团、英国广播公司、谷歌、俄塔社、共同社等世界知名媒体。

第四节 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一、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中国国际传播的最大挑战,是仍未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仍然面临西方媒体垄断国际舆论的被动局面。

1.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实力与西方主流媒体差距明显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和主宰了全球国际传播。全球国际传播能力不平衡。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比建设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更加迫切和任重道远。

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实力对比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时代华纳、迪斯尼、维旺迪环球、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宽带公司、索尼、康姆卜斯特公司等50家西方传媒巨头,垄断着世界90%的传媒市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闻制作,被西方文化集团垄断;每天80%的新闻稿,由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占据。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消息来源于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国家。在全球跨国流通的每100本图书中有85本,每100小时音像制品中有74小时,每100套电脑软件中有85套,由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