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史
14250900000056

第56章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史(9)

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内地方电视台与境外中文电视媒体组成了“中国卫星电视长城平台”,该平台共由17个电视频道组成。2004年10月1日,长城(北美)平台率先在美国开播。2005年2月1日,长城(亚洲)平台开播,11个中国电视频道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韩国、越南、缅甸、泰国等亚洲国家播出。2006年8月28日,长城(欧洲)平台开播,14个中国电视频道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节目覆盖全欧洲。2007年4月17日,长城(加拿大)平台在多伦多正式开播,9个中国电视频道在加拿大落地播出。2008年2月22日,长城(拉美)平台在阿根廷开播,13个中国电视频道以卫星直播方式,节目覆盖整个拉美地区。长城平台的开播,是我国多个海外频道联手进入北美商业电视领域、参加国际新闻竞争的重大步骤。

2005年以后,中央电视台加快了电视国际传播的发展步伐。同年,CCTV—4整频道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完成了50项落地项目,海外华语观众的覆盖数超过了1000万户,CCTV—9整频道落地的合作项目完成了75项,海外用户数达到了4000万户。2007年1月,CCTV—4中文国际频道实现了分地区(亚洲、美洲和欧洲)播出。2007年10月,西法频道实现了分频道播出。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致力于打造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是提升我国新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

总体上看,目前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国际传播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电视国际频道。二是长城卫星平台,其美洲、亚洲和欧洲三个平台的受众合计超过了百万户。三是节目外销,中央电视台通过国际营销网络每年销售近10000部/集的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四是与境外电视媒体合作,中央电视台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电视媒体进行过合作。五是新媒体业务,主要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视频节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国际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多语种、多频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电视对外传播大格局。

(3)新华社加快建设世界性通讯社

新华社200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通讯社的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新华社在亚太地区成为中国新闻和亚太新闻的权威报道者,在欧美地区成为中国新闻的主要报道者之一,使新华社的报道在更大范围、以更大的力度进入西方国家主流社会。在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内,使新华社的对外报道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世界性通讯社地位相适应,基本遏制与西方大通讯社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西强我弱”的发展态势。

到2009年,新华社在国内外拥有150多个分支机构,其中在全国设有33个分社,在香港、墨西哥城、内罗毕、开罗和布鲁塞尔设有亚太、拉美、非洲、中东、欧洲5个总分社,并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存储2000多万条文字信息、130万张新闻图片和图表、3000小时音视频新闻信息,成为中国媒体行业最大的多文种多媒体数据库,也是世界上先进的多媒体数据库。

新华网自2000年以来,依托新华社综合优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单一语种到多语种、从有线传输到无线传输,从单一新闻发布到多方位拓展,组成了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2009年,新华网已经发展成为由北京总网(拥有50多个频道)、30多个地方频道、10多家新华社子网站联合组成的世界重要的新闻网站之一,记者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方频道分布全国31个省、区、市,每天以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日语7种语言,全天候不间断地发布新闻信息,每日更新量近4500条。内容以新闻为主,分为要闻专区和新闻专区两大板块,包括国内、国际、财经、证券、体育、科技、IT、法制、社会、娱乐、教育、校园、读书、汽车14个大新闻类别。

2009年12月31日,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正式开播,并宣布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播出,第一步覆盖亚太地区和部分欧洲地区。新华新闻电视网将首先推出英语电视节目,再逐步增加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语种的新闻电视节目,以及与新闻热点相关的访谈类、评论类、纪实类、文化类、信息类等各类节目。这被认为是中国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新华社主办的报刊也发展到20多种,主要有:《新华每日电讯》(日报)、《参考消息》(日报)、《经济参考报》(日报)、《中国证券报》(日报)、《上海证券报》(日报)、《现代快报》(日报)、《瞭望》(周刊)、《半月谈》(半月刊)、《中国记者》(月刊)、《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2005年,新华社主要社办报刊发行量全面增长,其中《参考消息》日均发行超过300万份,位列世界第八位;《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近200万份。

(4)中国新闻社及对外报刊快速发展

2009年,中国新闻社发展规模可观,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分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通过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每天向海外播发大量新闻、专稿和图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生活、港澳台新闻,稿件轻盈活泼,特色鲜明,广受欢迎。海内外数百家新闻传媒采用中新社稿件。中国新闻网依托中国新闻社健全的境内外新闻采集发布体系和北京、纽约、香港三大发稿中心,全天候24小时滚动发稿,向海内外众多网络媒体用户提供各种原创新闻产品。中国新闻网和海内外众多新闻传媒、网络媒体建立长期的供稿关系,为他们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国新闻网旗下还有海内外各分社开设的安徽、北京、香港、东京等30多个分支网站。

200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每天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国外印刷点有纽约、旧金山、东京、巴黎、多伦多、约翰内斯堡、雅加达等地。《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主流媒体之一。2007年以来,《人民日报·海外版》陆续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创办了《英国周刊》、《巴拿马周刊》、《意大利周刊》、《韩国周刊》、《日本周刊》、《匈牙利周刊》、《奥地利周刊》、《加拿大周刊》等海外周刊。人民网拥有中文(简体、繁体)、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和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14种语言15种版本,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微博、播客、掘客、聊吧、手机、聚合新闻(RSS)、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每天24小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网民发布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到2009年,《中国日报》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纽约、雅加达设有印刷点,日均发行量57万余份,三分之一在海外。中国日报报系拥有《中国日报》、《中国商业周刊》、《中国日报·香港版》、《上海英文星报》、《中国专稿》、《北京周末》和面向国民教育领域发行逾百万份的《21世纪报》、《21世纪高中生报》、《21世纪初中生报》及《21世纪小学生报》。中国日报网日均访问量600万人次,拥有英文版、中文版和法文版三大板块,同时还包括经济中国、文化中国、网络电视等50多个子网站或频道,实现了从单一报纸电子版向综合性新媒体和跨媒体机构的转变。2008年2月26日,中国第一份中英文双语手机报《手机报—China Daily》正式开通,365天向手机用户提供权威、独家、健康、实用的中英文新闻资讯。

这一时期,《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中国报道》等对外报刊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分别扩大了版面,改进了内容,增加了语种,拓宽了发行范围。

三、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提升

从时间上看,国际传播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分。短期效果特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传播活动所产生的效果。长期效果是指传播主体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所进行的长期传播产生的积累效果。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考察传播效果的两个基本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传播理念的转变和传播体系的成熟,中国国际传播媒体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根本目标,在长期传播和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上都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传播效果不断提升。

从总体上说,30多年的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了解,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1.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一时期,中国国际传播主要立足于把声音传出去,虽然在传播手段上还不丰富,在传播内容上基本集中在国内情况的对外报道,但传播效果仍然有了较大提升。

(1)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影响力

国际广播是80年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手段,听众来信数量是衡量国际广播影响力的重要标志。198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收到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76853封。1984年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次在海外(日本东京)设立听众专用信箱,并开始实现听众来信逐年递增。1989年来信数量达到171975封,1990年突破了20万封。在此期间,出现于60年代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组织,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些听众组织分别称“听众俱乐部”、“听众协会”等,组织会员收听广播节目,在当地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促进本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到90年代初,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2000多个听众组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来信和听众组织的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充分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开启了中国国际传播新的发展篇章。

此间,新华社到1998年已在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传供稿业务,中央电视台1986年开办首个面向外国观众的外语节目《英语新闻》受到国外驻华机构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上海电视台1988年出口各类电视节目达330小时并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结构建立了业务联系。

(2)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

35周年国庆报道为开展大型对外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在这次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相互配合,进行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大规模的、系统的、现场直播的对外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面向北美及北京、广州、上海等国内城市对庆典进行了现场直播,听众来信称节目使人“身临其境”,“真是妙极了”。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对外进行了直播,全面展示了庆典盛况,当天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家电视台通过转播或录播方式播出了中央电视台的信号。新华社在两个小时的庆典过程中,采用了同步发稿的报道模式,在时效性和现场感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两会”报道在全面、客观上实现突破。1985年“两会”期间,中国国际传播媒体既报道大会讨论,也报道小组讨论,既报道正面意见,也报道不同意见,在全面性和客观性方面有了新气象,特别是在报道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深度方面实现了突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发了《谈谈全国人民代表的产生和权利》等90条新闻和49篇专稿,并尽量减少术语,突出实质内容,在会议新闻的对外报道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1988年的“两会”报道,内容更加丰富,民主气息更加浓厚,甚至连代表递字条告诉邓小平同志不要吸烟的细节都展现给了国外受众,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也如实加以报道,外电认为报道“坦率得令人吃惊”、“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