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14249300000061

第61章 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4)

四、电视传播策略建议:建构少儿专属的电视传媒时空

在中国迈入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全面崛起的进程中,电视事业迫切需要未成年人群体的支持,未成年人也渴望通过电视实现自身的多元需求。同时,在电视改革发展与未成年人成长进程之中达成某种良性的、双赢的、可持续的机制、关系或态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预期。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基础研究结果显示:早在2003年,中国内地四岁及以上观众就达到11.67亿人的规模,占全国四岁以上人口的94.3%。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中,电视受众规模最大。中国电视受众规模无疑是全球最为庞大的,但是将未成年人作为专门群体提供规模化、系列化、专门化的电视节目形态和传媒综合服务,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事情。对于北京电视受众市场而言,通常稳居北京电视收视市场各类频道的市场占有率前列的是中央电视台频道和北京电视台频道,而少年儿童的收视焦点除了与全国观众基本重合之外,在频道选择方面会相对倾向娱乐时尚性较强的。虽然诸多电视机构致力于为未成年人建设专门的电视频道或提供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但是在历年电视节目收视率排名前十位中,少儿节目或者以少儿情趣为定位的节目罕有入围。这固然是由于少儿观众在总体观众中所占份额原本有限,属于较小群体,但是也侧面说明了未成年人电视节目供给能力的尴尬,未成年人需要专属节目区间和专门内容形态,成为近年来电视业界的共识。

1.坚实确立以少年儿童为本位的传媒产业体系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度加强了对境外动画片引进的监管,制定了原创和引进动画片1∶1的政策,事实证明,本土儿童节目的到达率高于境外,鼓励本土创作的政策正在显现效力。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人对本土儿童节目冠以“幼稚”的评价,这不能不归因于很多少年儿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长期在公益与商业、长期投资行为与短期利益需求、成人模式与未成年特征之间徘徊辗转,难以和谐。今天很多少儿频道仍然依靠政府行为和事业机制,实行公益性事业模式,而不是实施综合商业管理的现代产业模式,这必然导致传媒主体对于少年儿童电视传媒内容体系和运营模式止步于对市场需求表层的感性认识,以此作为产业运营和文化产品生产的依据和基础,必然无法在终端市场获得认可。

因此,即使是少年儿童专属电视区间已经开辟,专属电视节目正在扩充,仍然难以获得目标受众的普遍认同,这归根结底在于从电视传媒到社会各方往往将“少年儿童”看作是“未成年人”,将这一群体优先判定为不成熟的、不稳定的、不独立的,而对“少年儿童”的特殊性、独立性、专属性的确认度还不够。事实上,要从根本上激活本土少年儿童电视市场,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树立和普及对少年儿童群体的信任和尊重,支持和鼓励。只有优先确立包括服务意识、专业传播意识和商业意识在内的少年儿童专属传媒权益,树立少年儿童的传媒本位,才能渐次地树立精品意识,确立精品扶持机制,进而细分受众群体,展开丰富而有层次的节目体系。可喜的是到了2007年,除 “卡酷频道”上星之外,北京电视台第八套青少频道也将锁定目标受众为15至34岁的青年时尚族群,全新推出[第八区]频道品牌,并同步展开以[第八区]命名的网络社区,强势介入新媒体领域。

2.坚决以少儿之心、质朴之心、乐育之心创造电视传媒蓝图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系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儿童是人,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享有同等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更不是物品;其次,儿童是儿童(即18周岁以下)而不是成人,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预备,而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人群。尤其是在传媒领域,儿童不应该成为弱势群体,而是应当受到传媒和社会各方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强势群体。事实上,他们也真实聚焦着全社会的目光。客观而言,现代社会已经给儿童以充分的“生存权”、“受保护权”,但是并没有给予儿童以平等的文化权利和话语权,以致儿童的独立“发展权”和“参与权”难以真正落实。事实上,相信未成年人,就是坚信人类共同的未来!电视传媒应以儿童为本位,坚持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身心来想问题、办事情,这不仅指儿童电视要想儿童之所想,急儿童之所急,应儿童之所需,启儿童之所思。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世界,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以儿童的思维去把握、以儿童的特质去创造电视传媒蓝图并最终能被儿童观众理解和接受。

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电视传媒体系,就必须真正坚决以少年儿童为中心,务求平等,通过传媒潜移默化地实施快乐教育。以少年儿童为核心固然关键,但是让儿童和成人都满意,同样至关重要。成人的支持有助于为少儿电视传媒体系创设优厚的外部环境。很多未成年人之所以对电视节目中某种教化动机感到厌烦,源于教育本身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广受欢迎。电视传媒避免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解决之道在于:快乐优先,发现教育!快乐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微笑、开怀大笑是没有国界的,怎样让快乐变得富有教育意义,让快乐的过程变得具备思考的价值,是今天少儿电视业界亟待思考的命题。

3.坚定细分少年儿童电视受众,按照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展开传媒运营

以少年儿童为本,就必须细分电视受众群体。对于少年儿童电视节目,同样有必要严格划分年龄段,按照少年儿童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进行节目制作和投放。有的少儿频道经常把0到18岁分为三个阶段,即0到6岁——幼儿,7岁到12岁——小学生,13岁到18岁——中学生。按照学校教育阶段来认识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特征,无疑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比较科学的电视传媒观念应当是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儿童心理发展的依据,由此得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operation)即内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动作];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如果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又可以得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0~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多元化的分类有助于层出不穷的满足未成年人群体动态的收视需要,推出丰富的电视内容形态。传统意义上经常把少儿电视节目样式理解为动画类节目、儿童专题节目、少儿演出类节目、少儿其他类节目四大类别,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CSM)对全国少儿节目的播出监测数据,在少儿节目大类中,动画类节目播出量处于第一的位置,占据近六成的播出份额,是少儿节目播放的主导节目类型。就全国各类少儿节目播出格局来看,少儿演出类节目最少,仅占1%的比例。这一传统分类方法已经无法应付今天少年儿童日益丰富的收视需求和电视传媒日新月异的创造步伐,2005年电视剧《小留学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大型情景少儿题材喜剧《家有儿女》已经连续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除了少儿题材电视剧、少儿娱乐栏目之外,未来少儿电视市场极有可能崛起高品质的少儿人文栏目、少儿视角的新闻资讯,以及更多的为少年儿童创造表现机会的选秀节目。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节目与母婴类、饮食类、健康类产业链相连,将为商学院带来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少年儿童传媒整合营销案例。

4.坚持实现少儿节目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

截至2006年1月1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经批准了30家少儿频道,加上北京、上海、湖南3个动画频道开播,全国59家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电视台共设有动画栏目近200个,每周播出(含重播)动画片近4万分钟。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本土大多数少儿频道本身还处于“低幼”时期,仅有个位数的年龄,生产制作规模和品质还不稳定,以至于为未成年人提供专有电视节目的供给量不免有限。以少年儿童最为欢迎的电视动画片生产为例,截至2006年1月,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分别有60多家动漫生产和加工制作企业,全国动画生产和加工制作企业约在500家左右,动画生产和加工制作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可观,但是除了中央电视台年产量在100小时左右以外,多数动画片机构属于中小企业或小企业,有的甚至是员工数目为个位数的作坊式企业。限于资本的匮乏,它们当中的一部分正在充当国外原创动漫产业链的下游附属,尽管美国生产的《变形金刚》、《狮子王》、《花木兰》等动画大片其中都包含有中国人的贡献。

在少儿节目播出平台扩容和国产动画片供给能力有限呈现突出矛盾的格局下,境外动画片乘机低价倾销,占据了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境外儿童节目给本土儿童节目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境外少儿节目大打娱乐牌、打刺激牌、打怪物牌,即有可能导致中国少年儿童视听/心理体系的畸形和混乱,极易削弱少年儿童的思考型、学习型、理智型电视消费,刺激少年儿童的享受型、放纵型、冲动型电视收视。而要从根本上扭转少儿电视市场的“洋化”逆流,就必须坚决实现少儿节目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即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区域内的电视文艺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符合现代中国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成长阶段和接受习惯的电视节目体系。

5.坚固链接商业品牌,共同开启少儿消费市场

从专业传播角度看,本土少年儿童节目虽然已经拥有了一个成规模的播出平台,但是采购营销渠道仍然参差杂糅,呈现不规范的状态,这对于媒介平台是一种浪费。从商业角度看,传统观点认为:与电视传统赢利的“收视率、广告收入、节目经费、优秀节目”循环模式不同,少儿电视主要的受众是少儿,它很难获得电视剧这样类型节目的收视率,因此少儿电视节目不是广告投放的重点,不能带来预期的广告收入。但是少儿电视/频道也有自身的优势,就是可以大幅度开发衍生产品,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增加收入,这样取得的收益甚至会超过广告收入。中国具有世界第一的有线电视用户网,隐含着几千亿的市场潜质。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尊老爱幼,围绕未成年人的成长展开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未成年人是非常有价值的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炫动卡通频道,在商业机制环境比较成熟的上海市,炫动卡通频道的收视份额比例一度坐四望三,2005年广告收入甚至超过5千万元。

电视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学习压力大、空闲时间少等条件的限制,未成年人对电视的热情却从未减退。他们年轻的视野和心灵将在荧屏之外何去何从,电视人负有重要的责任。有远见的电视人,应当在诱人的经济利益和孩子单纯热情的眼睛之间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文化培植的平衡性与制衡性,努力探讨双赢或者多赢,从而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较为纯净而真诚的文化地带,让他们在体验媒介快乐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健康而愉快的文化熏陶,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