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14248500000025

第25章 网络新闻传播(8)

(2)法律法规评价

稿件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在网站上刊登新闻的要求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范。该规定指出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不能刊登: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3)道德评价

稿件内容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我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对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典型要予以褒扬,对那些品德败坏、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利己主义行为要批判和鞭挞。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新型的网络传播者更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注意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且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必须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阵地。

2.新闻稿的新闻价值

传统新闻理论认为,衡量一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标准一般为:新鲜、重要、显著、接近、趣味等。也有些学者认为,由于传统媒体资源有限,才强调必须选择新闻价值高的新闻,而网络使信息的容纳量和存储量得到了迅速放大,整个传播体系发生了变化,对于新闻价值的传统认识也将过时。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越是处于信息的海洋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就变得越棘手、代价越昂贵,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我们被信息所淹没,但却渴求知识。”因此,按照新闻价值基本原理选择、传播新闻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闻观和新闻价值观非常重要,当前网络新闻的媚俗化倾向十分值得警惕,大量经过装扮的“娱乐绯闻”、“奇闻轶事”占据着网络空间。这种希望通过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做法不仅是对受众真正需求的漠视,同时也污染了社会风气,是不可取的。只有按照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来选择新闻,才能长期有效地吸引更多的受众,树立起媒介的品牌。

二、修改

修改稿件是选择稿件的继续,即对每篇经过选择的新闻原稿进行加工处理。修改稿件至少要从纠正谬误和润色加工两个方面入手。

(一)纠正谬误

修改稿件首先要纠正新闻稿件中出现的差错,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实性错误

新闻传播重在事实,每篇新闻报道涉及的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网络传播的特点易使假新闻迅速繁殖、放大。如2007年4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发生后,许多中文网站都发出了凶手是一名中国学生的报道,使无数民众感到震惊。

后经证实真凶是一名韩国籍学生,之前网络编辑的佐证竟是一位“可疑”中国留学生的博客内容。对此,中国外交部门就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未经核实就发布新闻表示遗憾。这样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不仅没有给受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反而造成了人们对网络的不信任。

当然,并非每一个事实性错误都像上述例子那样直接涉及核心问题,性质严重,更多的则是细节的失实。好的细节可以将事件描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饱满丰富,反之,失实的细节会使公众对整个事件的可信性产生怀疑,从而损害记者和媒体的形象。如一篇体育新闻是这样报道的:“广大观众从电视荧光屏上看到了中国××队团结拼搏,终于战胜××国家队的动人情景。”结果受众十分不满,因为那天的电视实况转播因故中断,大家并没有看到比赛结果。还有一位大学生,被自己一位老师的成就所感动,为老师写了一篇报道,其中说这位教授在三四年时间内翻译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计1000多万字,这篇报道却引起了教授的不满。因为一部《红楼梦》也不过100万字多一点,三四年内翻译出版1000多万字是不大可能的。类似这样的细节失实,有的是自主加工,有的是为了配合报道的基调有意拔高或者降低,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改正这类错误,编辑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面,还要有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修改稿件时,需要调动平时的各方面积累,依据事理逻辑,对新闻事实中违反常识、不合事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等方面的差错进行质疑、核实,多向当事人或知情人证实,利用网络资源做充分核实后才能发稿,不能一味图新、求快,不计后果。

2.政治性错误

坚定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使命。对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全局的重大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网络媒体的报道必须和党中央的决定保持一致,不能宣传和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

政治性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讲三种:一是歪曲或误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泄漏党和国家机密;三是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违背。

这三类错误,前两类是显性的,后一类是隐性的,编辑在修改稿件时都应注意。

要改正这一类错误,网络新闻编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打牢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在观念上树立强烈的舆论导向意识。在改稿时要充分考虑稿件中的观点(或者稿件中引用的事实所隐含的观点)是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当新闻报道涉及重大或原则性的问题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分寸。重要问题的提法也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文字性、常识性差错

文字性差错主要指在新闻稿中出现的错字、别字和用词不当,在网络新闻中尤为常见。在一些新闻稿里,“经济人”(经纪人)、“针贬”(针砭)、“幅射”(辐射)、“凑和”(凑合)、“黄梁美梦”(黄粱美梦)等错别字泛滥。还有一些有意制造的表达已为不少人所习惯,如“米国”(美国)、“菌男霉女”(俊男美女)、“斑竹”(版主)等。对于一些经常上网的网民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这种网络语言,能够大致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对于上网不频繁的人来说,这些错字怪词就构成了接受信息的一道障碍。因此,编辑在修改新闻稿时,一定要考虑到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的关系,而那些令人啼笑皆非、错得离谱的错字,更是网络编辑应该着力纠正的。

还有一些常识性错误在网络新闻上也时有出现,如“七月流火”表示天气转凉,却被误用于表示天气炎热;“压轴戏”指数个折子戏组成的一台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出演的剧目,却被误用为压台戏——倒数第一个出演的剧目;博士后指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专门从事相关研究并深造,却误被当成一种学位……这些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警惕的。

(二)润色加工

当然,修改稿件的工作远远不止于订正错误,还要给新闻稿件润色加工。通过进行压缩、增补、改写等,既要凸显稿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使新闻显得更清晰和显豁,又要添加必要的相关背景和说明性信息,使得原稿中的新闻事实更加丰满。关于如何润色加工稿件这里不再详细介绍,重点谈一下在这个环节中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明消息来源

各类网站中转载的新闻必须注明消息来源,标明这篇报道来自哪个媒体、作者是谁,这是对稿件作者及其所在媒体的新闻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向受众表明谁该为这篇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负责。

现在有的网站在转载他人的稿件时,把原本是别人加工、配图、综合、加注并首发的稿件改成自家的;有的网站将四处搜集来的资料简单编辑,比如给稿子加个小标题、配上图片或者做一些梳理归类,省去作者、来源,就自封为“原创”了。这些其实都是剽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转载新闻信息或者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并应当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不得歪曲原新闻信息的内容。

2.缩短动态报道的篇幅

动态报道是网络新闻的一大长处,网络新闻的动态报道借助其传播媒介的技术优势,往往比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快、更多、更频繁,因此就更应该简短。而且,由于在屏幕上阅读新闻比较费力,绝大多数网民倾向于阅读短消息。因此,最好把新闻的字数控制在一屏之内。

编辑在加工、删改动态消息时要注意:

(1)一条消息应只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必须集中,动态新闻只着重告诉受众事态的最新发展,而不应该谈主题外的甚至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2)把稿件中的精华部分摘取出来,使之成篇,舍弃其余内容,如对于受众有用但却不是主干的新闻事实或新闻背景资料可以做成链接。

(3)稿件虽然经过压缩,但不能流于单薄,这就需要选材以多胜少,以一当十。选取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有丰富内涵的。

(4)文字简练。一则简练的动态新闻应该是这样的:“文中没有多余的段,段中没有多余的句,句中没有多余的字,正如机器中没有多余的零件,画中没有多余的笔墨。这不是要求作者把每一句话都写得很短,或者只是概括主题而不描写细节,而是要求所写的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

3.恰当处理长消息和专稿

对于一些非事件性消息、线索较多的事件消息或是专稿来说,由于信息量大或者事件本身比较复杂,还是需要使用较长的篇幅,那么编辑就应该恰当地进行一些处理,使其不会成为一大片黑压压的文字,令受众一看就头疼。如人民网上的这则新闻:

投票选秀:娱乐民主还是圈钱运动?

2007年7月9日10∶53来源:《竞报》

阅读提示

·“选秀”别沾过多铜臭

·“钱规则”暗中作祟选秀大战

·赛制投票包装选秀节目五大软肋

2005年,《超级女声》造就了中国影视传媒界的神话,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诸多批评。文化批评家张闳甚至将《超级女声》与鸡血疗法、君子兰、红茶菌、炒股票、搓麻将、买彩票、疯狂英语和集体传销等群体性的行动相提并论,称其为“一场假借歌唱艺术名义的集体迷狂症”。

2007年,湖南卫视暂停举办《超级女声》,却推出了《快乐男声》,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模仿,批评家所称的“集体迷狂症”扩大到全国。

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比赛临近尾声,“快男”的收视率一路飙升。“2007快乐男声”五进四比赛在全国18个城市的收视率达到2.54%,收视份额7.57%。观众累计人数达到7700万,最高峰值收视份额高达15.14%。

这也使得“快男”收视率在全国同时段节目中的排行达到了第一。而上周五刚刚结束的“四进三”比赛由于涉及谁将最终跻身三甲,加上诸多明星助阵,更是规模空前。尽管官方收视率数据尚未发布,但是在苏醒和张杰的终极PK中,两人的票数均创纪录地超过了百万。

作为一档娱乐节目,“短信投票”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有媒体称:“短信开创了一个新的参与方式,所以选秀节目的粉丝比任何别的粉丝都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因为选手的每一次晋级都是粉丝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这个选手跟自己有关。”这种迎合粉丝心理的运作模式,为节目主办方赢得了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为偶像豁出去了

“就算只有一元钱,也请汇款给饮料库。”这是在百度贴吧里随处可见的帮“快乐男声”苏醒集资拉选票的帖子。帖子中所说的“饮料库”并非是真的饮料库,而是一个账户。这个账户是由全国各地的“醒目”(苏醒粉丝的昵称)们建立的。账户里的钱来自各地“醒目”的捐献,用途只有一个——在《快乐男声》节目的进行中为苏醒投票。

在《快乐男声》进入总决赛以后,几乎每名选手的粉丝都在积极为他们心中的偶像集资拉票。不仅是苏醒的粉丝们有“饮料库”,陈楚生的身后是“花生”(陈楚生粉丝的昵称)们建起的“弹药库”,张杰的“星星”(张杰粉丝的昵称)们则为他开了一家“包子铺”……

根据《快乐男声》的比赛规则,对选手能否晋级和最终排名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场的三位嘉宾评委,二是湖南卫视根据报名和测试选出的31位大众评委,三是场外短信投票票数。其中嘉宾评委都是由主办方邀请演艺界人士担任,而大众评委的名额又非常有限,对于最广大的粉丝们来说,短信投票是最直接地参与评选、支持自己偶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