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14248500000024

第24章 网络新闻传播(7)

三、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因此对于任何新闻来说,标题都是相当重要的。新闻标题一般有四个主要功能: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和美化新闻版面,这在网络新闻中也不例外。而且,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新闻页面一般只能列出新闻的标题,受众点击某一标题,才能看到相应的新闻正文,也就是说,网络新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标题的不断引导和提示,吸引网民阅读。

网络新闻的特性导致网络新闻标题也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新闻标题的特点,如题文分家、超链接的使用、多种元素的融合等等。因此,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不仅要符合一般标题制作要求,更要与网络新闻传播的规律相符合。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准确、简洁地概括出新闻事实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第一要义就是准确给出新闻事实,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并起到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故弄玄虚、断章取义、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可取。然而,实践中为了追求点击率,导读标题和主页面标题、页面标题和二级页面标题、标题和正文内容不完全相符的情况时有出现,让读者点击后大呼上当。这种现象在体育、娱乐新闻标题制作中尤其突出,如以《孙红雷:巩俐和我已不是普通朋友》为题的新闻,实际内容只是孙红雷表示巩俐和自己已不是普通朋友,而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像亲人一样。这样的标题显然是为了追求点击率故意为之,误导了受众。再如《姚明曾拒绝赵蕊蕊》的新闻,事实上介绍的是痴心的姚明对叶莉情有独钟,没有接受队友为他介绍赵蕊蕊的计划。这样的标题夸大了事实,即使耍花招赢取了点击,也不能得到受众的信任和青睐。

由于网络新闻标题往往在主页面上集中列出,所以必须锤炼得格外简洁。要去掉一切琐碎细节和附属事实,突出最具新闻性、最重要的内容,紧紧围绕新闻要素,特别是“何人”、“何事”展开,叙述新闻的内容要点。如《贾庆林会见突尼斯众议院议长》、《顾客排长队,工行员工甩扑克》、《连战出席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简洁有效地概括了新闻事实。

强调简洁,不能忽视明确概括事实的前提。标题不能让人看了不明白意思,例如《改汽车走私越南花苗》,让人看了如坠雾里,摸不着头脑,这种简洁便失去了意义。还有的标题自创“缩略语”,例如《独董表现令人失望边缘化趋势露出诸多漏洞》,原来这里的“独董”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缩略,只是这个简称很少有人明白,既不正式也不普及。因此,不能只顾求“简”而害意。

2.宜用单行题、实题

报纸消息经常采用多行题,主题、引题、副题并用,占据多行。如:

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就业岗位——引题

福建六千农家店开到村里头——主题

为一千七百多万农民提供了方便——副题

其中,引题起到概括、提示或渲染作用,需要与主题搭配使用意思才完整,一般属于虚题,排在主标题的上面。主题是介绍和概括新闻中主要内容的标题,一般是实题,直陈事实。没有主题,整个标题就不能成立。副题通常起说明、补充和解释等作用,配合主题提示新闻内容,一般也是实题居多,排在主标题的下面,内容较多时还可构成多行的副题组。

但是在网络上,由于网页显示面积所限,一般不允许一条新闻的标题占据很宽大的版面;加上新闻标题板块通常由若干条新闻排列成一个矩阵,因此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很少使用多行题,宜用简单明确的单行题,在一行之中清楚明了地概括出新闻事实。

比如新华网在标题处理上,只有头条才使用“主题+副题”的两行标题,其余的新闻清一色都使用单行题,使之整齐美观地排列成一个个矩阵。根据情况,有的新闻标题有多副“面孔”,在首页显示的是高度简洁概括的单行题,点击链接进入正文后出现的是更全面也更形象的多行题,如《数字中国:20万只摄像头涌向街头巷尾你怕了吗?》,进入正文后显示的题目是:

数字中国——用准确的数字给你一个真实的中国——引题

20万只摄像头涌向街头巷尾你怕了吗?——主题

这样既可以节省主页空间,也可以让网民在进入二级页面后迅速得知简要新闻事实,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提高其浏览效率。而且,同为单行题,在网络的运用也是相当灵活的。如不少网站常将主题与引题或副题并成一行,中间以空格或标点符号分开。

如《反导系统要反谁?欧洲安全的两大隐患》就是“引题+主题”的结构运用于单行标题。这样制作标题能够在不影响页面空间的基础上使标题更完整、更详细,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除了有单行题、多行题之分外,传统报纸还按照表意方法和表意重点的不同,将新闻标题分为实题和虚题两大类。实题是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直接表明新闻事实,让人一下子就能看到有形的新闻。虚题指表意抽象的标题,可为单纯议论、抒情,也可为设问、起兴。

报纸标题讲究虚实结合,而网络新闻标题则宜用实题,即要力求清楚明了地概括出新闻事实,不能是务虚的感慨或空泛的议论,否则就会给受众带来判断、选择新闻的困难。如《王府井里的龌龊场面》、《紫禁城内的丢人景象》,看了这些标题读者很难明了这篇报道在讲什么,更不要说主要内容了。如果是一条报纸新闻标题,读者可以根据导语内容迅速了解“龌龊场面”、“丢人景象”到底指什么,但是在网络上,受众需要进入下一级页面才能知道这则报道的具体内容。网络新闻标题应当具体明确,不能使用模糊不清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受众迅速判断新闻价值,也无法起到导读的作用。

3.适当运用附加元素和其他编辑手段

网络媒体拥有的超文本、超媒体的优势,也为创作网络新闻标题增添了新的元素和编辑手段。如在标题上加上一些特定的表意符号:加上“NEW!”表示该新闻刚刚发布,使受众选择新闻时更加方便快捷;加上“HOT!”表示此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加上“★”“★★”“★★★”表示编辑对新闻的可读性级别作出的推荐等等。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技术将标题设置成动态字符或动画形式,如闪烁、移动等,以此来吸引受众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元素的运用能使标题的导向功能得到增强,也能使新闻网页变得更活泼;但是过度使用会造成受众视觉疲劳,感到混乱,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此外,如果都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因此必须要恰当地使用,该加的时候加,不该加的时候就留给标题一个“素面”,这样的结合才能让该突出的标题得到突出。

四、网络新闻的语言

网络新闻的语言既要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也要符合网络传播的个性要求。

网络新闻语言需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简洁明白

网络新闻用语宜简洁明白,句子清楚简短,避免使用过于文雅艰深的文字和长而繁复的复合句。这是由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决定的。

“新闻贵新与贵短”这已是新闻界的共识,网络新闻更是趋向于短小简练,提倡用语简洁明白。这是因为:首先,只有篇幅短小,用语简洁明白,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其次,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大,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简洁明白的新闻语言更便于受众理解和记忆。最后,人们阅读网络新闻,一般是通过电脑屏幕,与报纸阅读相比要费力得多。为了便于受众在网页上阅读,延缓疲劳感,网络新闻的用语也宜处理得简洁明白。

2.准确朴实

网络新闻写作应当把精力放在如何准确地向受众报道新闻事实上,而不是运用夸张、花哨、醒目的词语一味地吸引公众的眼球。

目前,网络新闻语言存在着媚俗化的倾向。部分网络媒体极尽煽情之能事,为了增加知名度、提升点击率,不惜滥用流行词汇甚至任恶俗词语泛滥。如“谁动了我的……”、“……遭遇尴尬”、“都是……惹的祸”、“……零距离”、“过把瘾再死”、“打造”、“爆笑”等此类流行语屡见不鲜。未经“沉淀”的流行词汇的确使文章具有某种时代色彩,但是新闻语言中流行词汇的过度甚至泛滥使用会败坏语言环境,导致新闻语言的庸俗化。换个角度看,只会套用某些流行词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体现出一些新闻人语言能力的欠缺。而用媚俗甚至是恶俗词语来“卖座”的社会危害更大,长此以往,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难免会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甚至取代。

总之,真实性原则不仅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把握上,也要求新闻在表达时用语恰如其分,准确朴实。网络媒体必须做好“把关人”,不能用受众的某种需要或编者的主观臆想代替生活现实本身。

3.规范

网络用语和词汇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短短的几年里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词语表达形式。如将“版主”说成“斑竹”,将“网络新手”叫做“菜鸟”,将“拜拜了”说成“886”;还有一些错别字的故意使用,从早期简单易懂的“美眉”、“伊妹儿”升级到“酱紫”、“铜子”、“粉稀饭”等。如今的网络语言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中大多数是外来词、流行语或某一个领域中的专用词汇,其中确实有在网络环境中对传统语言进行创新的成分,但是大多数只是一些人心血来潮胡编乱造的产物,或是部分网民无聊时敲出来的“符号链”,随意性很大。这类网络语言不仅严重污染了民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且还体现了一部分网民的知识贫乏和精神苍白。

虽然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的变迁总会催生一些新的词汇、形成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但是,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习惯应该是科学规范、健康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怪异甚至是低俗的。如今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汉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十分重要的。媒介语言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网络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为营造科学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第四节 网络新闻编辑

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变革与世界范围内媒介竞争的加剧,以独家新闻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对信息作出有效处理显得更为关键。网络新闻编辑不仅要发挥把关职能,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搜集、选择、加工,把选择提炼出的信息以最佳的方式呈献给受众,还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发挥引导功能。具体地说,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包括选稿、修改和整合三个环节。

一、选稿

选稿是编辑工作的第一个环节。网络编辑必须要在大量的稿件和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和内容,然后才能进行精细加工。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用稿量要大得多,稿件来源也异常丰富。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以下三类:(一)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二)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三)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其中,第(一)、(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转载新闻信息或者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应当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并应当注明新闻信息来源,不得歪曲原新闻信息的内容。第(二)项规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

参照这一规定,各类新闻网站的稿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稿。主要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职业记者来稿,这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稿源。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稿件的内容、风格不一定完全适应网络媒体的要求,因此选择这类稿件要注意网络媒体用户的需求。

第二,通讯社来稿。主要是网络媒体向各大通讯社定购的新闻稿。通讯社稿件数量多、速度快、内容针对性强,比较权威、可信,是新闻网站的重要稿件来源。

第三,社会自由来稿。包括其他网络媒体的稿件、网络上的组织、团体和个人采写的稿件以及其他来稿,如网民来稿,编辑、记者从BBS、博客、网上其他各类媒体、新闻组等发掘线索写出的新闻稿及特约记者、通讯员来稿等等。这类来稿虽然时效性强、问题新鲜、内容有针对性,但是总体来看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使用这类稿件要特别注意核实,确保真实性。

那么,在众多的来自这些不同稿源的稿件中,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呢?

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判断:

1.新闻稿的社会效果

评价新闻稿的社会效果是指对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评价

首先要符合我国媒体的宣传方针,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从服务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正确忠实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报道要有利于坚持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