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14248400000025

第25章 经营思考与品牌实践(1)

现在一说到“传媒”,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产业”这个词,因为被提的太多了,也就被人记住了。说到“产业”这个词,我对它最初的印象是连环画里描述的大地主多么的富有——房子和地似乎是“产业”的代名词。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亲身经历了传媒行业在新世纪前后巨大的变革,我对“产业”这个词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从经济学上讲,“产业”是指生产事业。对于主持人而言,做节目又何尝不是“生产节目”?不过,我们生产产品的工具不是流水线,而是“创意”;我们的产品不是有着具体形状的物品,而是“语言”——动人的“语言”、有意义的“语言”。这样说似乎把我们主持人等同于“制造者”,没错,如果是广播是产业,那我们就是“制造者”。“制造者”就要有产业意识,就要有经营意识——最起码知道“经营什么”、“经营给谁”、“怎样经营”。

每年年底,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都会对上一年本级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做一个详细的总结,有时称为“报告”,有时称为“×皮书”。在这样的总结里,我们一定会看到:“经营状况”的总结占到很大的篇幅,特别是经营收入,省级媒体都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如果今年的收入比去年高,必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这个成果里就有你我的贡献,虽然我们的工作只在整个事业中占到很小一部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欣喜和自豪。实际上,“把媒体当做产业来经营”,这个观念在我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而把这个观念付诸实践,则是我们正在做,并且在未来仍将做的事情。鉴于此,作为广播产业一线的实践者,我们不能不对“广播产业的经营”有所认识和思考。

我国著名传媒经济学者周鸿铎先生在《交通频道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广播是个产业,需要经营。产业化就是要按照产业的规范和产业的标准去经营。我们要搞广播经营,一定要明确交通频道是个产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汪良台长也把“好节目”的要素确定为:“上级满意、听众喜欢、符合节目要素、有经济效益。”在具体实践这四个要素的过程中,我感到:“听众喜欢”的节目必然是“符合节目要素”的节目,基本上也都是“上级满意”的节目。所以,我们可以概括性地总结:衡量好节目的标准有两个:是否受听众欢迎,是否受客户欢迎——在两个范围内都受欢迎才能称之为“好节目”,特别是把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吸引广告客户作为衡量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给主持人带来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广播产品或者说媒介产品与普通商品不同。普通商品,消费者喜欢就等于市场喜欢,因为“消费者掏钱购买”就形成了“市场”。而媒介产品的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听众,一个是广告客户,这也是广播(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地方,这个差异的最为奇妙之处在于检验广播媒体主持人工作成果的标准是双重的,而主持人应该以哪个标准为出发点策划节目、制作节目呢?

主持人关于广播产业经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答“哪个标准优先”的问题,而树立节目品牌意识并有意地付诸实践,是“经营广播”的重要方式。了解广播产业的经营问题,有助于主持人从市场出发、从广播经营模式出发、从广播特性出发来组织节目内容,从而打造“符合四个要素”的好节目。

一、为什么广播需要经营

要想把自己的节目打造成精品节目,应当先要了解节目所在的媒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想知道我们节目的市场价值在哪里,先要清楚广播媒体的市场价值在哪里。也就是说,要清楚“为什么广播需要经营”?

中国媒体的变革在改革开放之后显得尤为突出,不但丰富了媒体功能、改进了媒体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媒体的“赢利模式”——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改变为以广告经营为主导的模式。所以,广告经营收入成为衡量媒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广告收入不是衡量媒体质量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们所讲的“广播”是具有两重价值的,一是传播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二是产业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这两重价值共同构筑了媒体的质量。说到前者,我们一般用“广播事业”来概括——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领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向前发展等等,这些作用构成了广播的社会价值。而后者,我们称之为“广播产业”——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受众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等等,获得“服务价值”,创造媒体经济收入,形成完整的“生产—消费—收入—生产”链条,从而实现广播的“产业化”。

“产业化”带给媒体的最大影响是经营方面的,通俗一点说,广播的“产业化”是靠具体的经营手段去实现的。还记得2003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广播发展年”,也可以说2003年拉开了中国广播“产业化”进程的大幕,到了2009年,中国广播产业化的进展依然在继续着、深入着。

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广播是缺乏活力的广播,也是缺乏受众基础的广播,更是缺乏主动创新和变革意识的广播。时代在发展,传媒行业随之发展,广播也要发展,而广播发展的动力由若干年前的行政命令变成了自发的、自觉的成长需求,使它更加意识到“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的发展基础。进入“市场”的广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竞争”,而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方式是“科学创新”。善于创新的媒体才能做出更“好听”节目,吸引更多的受众,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作为主持人,对“产业化”形成的良性循环会有切身的感受:创新带来好听的节目——听众爱听——电台收入增加——投入更多研发经费(包括技术升级和主持人素质的提高)——创新更好听的节目——听众更爱听——收入更多……当然,我们最能感受到的直接影响是主持人的待遇提高了,这绝对是受益于“广播产业化”。

经营带来活力,产业化带来生命力,这是广播之所以需要经营的根本原因。

产业化发展对广播媒体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压力和动力并非泾渭分明,痛苦和快乐也并非不能交织在一起,蜕变下墨守成规的痛苦,实现自我提升的绚丽绽放,对主持人而言,似乎更加令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