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14248400000016

第16章 人文关怀与人格塑造(1)

人文关怀可不像给慈善基金捐款那么简单,当然,为慈善事业作贡献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形式。只是近几年有些明星打着“慈善”的旗号,要么一掷千金竞拍比富,花几万块买个破模型自称心安理得,要么面对话筒、闪光灯大谈“人文主义”,实际上是号召别人关怀别人,自己享受着曝光率带来的名利双收——不知道并非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还算不算真正的“人文关怀”?

如果主持人也算是“公众人物”的话,那主持人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比所谓的明星们应该更深刻,也更应该融入骨髓里。因为主持人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别人,这些影响有情感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思想意识方面的。中国有很多古老的谚语描述了“语言”实际上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它精准地传递了语言作为“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中最显著的作用——一句粗暴的话语,可以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可以使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还记得我们说过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向菲的那个例子吗?在潜逃罪犯投案自首的一刻,媒体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之心彰显了真诚的光芒。

“人文关怀”是一种意识,“人格塑造”是一项要求。“人文关怀”强调的是付出,对象是“别人”;“人格塑造”强调的是律己,对象是“本人”。有了完美的人格,人文精神自然在胸中聚集,而自然流露的人文关怀又升华了人格修养,两者一而二、二而一,共同影响着主持人的意识、行为,乃至发展之路。

有竞争力的媒体,也必然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媒体,是有道德准绳的媒体,是树立了正面形象的媒体。拥有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主持人的媒体,是一个有体温的媒体,这样的媒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听众的喜爱和拥护。

一、以人文关怀之心面对受众

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是“人文关怀”。从字面上看,“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所以,“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关怀”看做是动词的话,其实它的主语和宾语是同一个词——“人”。没错,人文关怀就是“人”关心“人”。“被”关怀的对象没有身份差异,也没有社会差异——帮助弱势群体是人文关怀,保护富人的隐私也是人文关怀。现在,对于18岁以下的采访对象,媒体基本都用化名或用技术手段遮住其形象,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实际上,“人文关怀”精神被社会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之初,首先从“媒体”发轫。因为媒体的工作就是从“人”那里获得信息,再传递给“人”,媒体很大一部分作用是“放大”,而且媒体代表了主流价值观,代表了全社会绝大部分人共同的精神取向——“人文精神”并非诞生于媒体,却因媒体而放大,由此可见媒体工作者责任之重大。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念书的时候,就学习了这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媒体工作者总的要求。当然,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这句话还不能理解得很深刻,总觉得意蕴高远,十分的“主旋律”。但是,当我成为一名走到话筒前、可以用声音去影响别人的主持人之后,我就深刻地发现,有些道理不用刻意去解剖,你会自动自觉地去实践。

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衣食之忧得到解决,市场繁荣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是人们总是在享受物质的时候又去刻意地寻找“快乐”。为什么“不差钱”了,却没有了“情调”?与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相比,似乎精神意志的发展总显得有些滞后,所以精神与情感的需求在时代特点映衬之下显得有些迫切;而发展速度暂时的不均衡,带给不同人群的最大问题是精神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物质需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时,中国传统文明所力主的扶危济困,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等理想又为和谐社会做了最好的注解……这些生活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理想层面的需求为从事“信息扩大、引领潮流”的媒体工作者,特别是主持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认识“人文关怀”、如何把握“人文关怀”、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人文关怀”不是规章制度,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存乎内心,发乎自然。

“人文关怀”是一种意识,不能用规章制度式的条款去生硬地解释,它不等同于“人文知识”。人文知识负载于媒介上,人们可凭借视听手段获得:从课堂上、从光盘上、从书本上获取;而人文关怀的精神承载于人的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意识、思想、情感,简单来说,人文关怀是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具体说来,对别人的善意行为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比如说:知识水平很高的人不一定能够理解“人文关怀”,而识字不多的人却以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指导自己的行为——还记得电视剧《黑冰》里的博士吗?

就是王志文扮演的那个老总,他用知识制售冰毒,危害社会,不要说他对社会怀有“关怀”之心,连做人的基本道德他都是缺失的。而电影《落叶归根》里的赵本山,他饰演的是没文化的农民,就为了对工友生前的承诺,他开始了艰难的“寻根之路”。在路上,他帮助胡军饰演的司机,帮助宋丹丹饰演的垃圾婆,帮助其他人、感动其他人,这些行动都是天然的,从心底里他就觉得应该这么干。说了两个影视剧里的艺术角色,是为了浅显地说明:真诚、正直、公义、善良、帮助他人、关怀他人的精神不因人的身份、职业、学历、年龄等因素而不同,真诚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所有人崇尚的价值观。

当然,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差异使得人们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表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也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常怀慈善之心,捐款为善举,做义工为善举,收养流浪小动物同样为善举。对于主持人而言,人文关怀不仅仅影响到从业操守,更决定了你向社会表达情感的基本态度。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存乎内心,发乎自然,应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曾经说过的“9·11”事件,如果你向公众转达这个事件时感到心中隐隐作痛,为无辜的生命而惋惜,那最起码说明你认同“生命的价值”。在媒体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广大受众的意识及观念。

二是,人文关怀是主持人从根本上反低俗的思想基础。

虽然每位主持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文关怀”,但“人文关怀”精神对媒体工作者有一些基本的、总体的要求,主持人应该去践行——对各行各业民众生活的体察,对各个层次人群的关心,对弱势人群的保护,对人权隐私的保护,以媒体的力量帮助困难的人,以服务意识认真完成每一次话筒前的传递……以人文之心面对受众的主持人,不会无聊“八卦”别人的隐私;不会传播暴力淫秽色情(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会有歧视种族、民族的言论;不会对弱势群体讽刺、丑化、模仿;不会对无聊、无意义的行为盲目推崇……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面对灾害主持人不应用调侃式语言

交通广播某年9月27日《新闻直通车》节目播出了一组国际新闻。其中有一条消息是说热带风暴“凯撒那”登陆菲律宾,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损失,近60人丧生,数以千计的民众受困屋顶。一位主持人说:“国防部长游着泳进自个儿的办公室……”这时,另一位主持人调侃着说:“好酷啊!”

菲律宾遭遇这样大的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国防部长游泳进办公室”显然是为了工作或者查看损失情况不得已而为之。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议论此事时用“酷”来进行调侃,会使听众产生主持人缺乏爱心的感觉,影响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