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14248400000015

第15章 释放欲望与吸收需求(2)

二、吸收需求与深入研究的能力

我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担心,我害怕有一天听众听了我的节目不乐了。大家突然间发现,“欢乐”没有在“正前方”,而是在已经过去的地方,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欢乐正前方》而言,它诞生于2001年,到今年已经9岁了。每期节目将近30分钟,每年360多期,迄今为止总共做了三千多期。我们努力地希望每一期、每一期中的每一个段子都能让听众开怀大笑,可是实际情况能遂人愿吗?当然,做到大部分内容得到认可,对于主持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不满足,追求完美或许很累,但是,没有痛苦的创作就没有快乐的果实。

《欢乐正前方》刚刚诞生的时候,这种“逗乐”的方式还比较少见,因为它新颖,大家感觉特别好。做到现在,我明显感到寻找一个好段子比几年前要困难得多。我们可以在每一年的节目里都挑出十期最好的,放在一起听一听,今年的搞笑方式和五年前肯定不一样,和九年前比起来更是大变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旦听众听你说了上句,他自己都能接出下句的时候,一个节目也就应该寿终正寝了。就像你看小沈阳的《不差钱》,第一次看会哈哈大笑,第二次看也就微微一笑,第三次看完全是皮笑肉不笑,第四次再看你自己就主动换台了。《欢乐正前方》三千多期,之所以还能把听众吸引到收音机前,完全是因为它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听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和时尚流行的脉搏而变化的。讲笑话、脑筋急转弯、无厘头猜谜语、恶搞电影桥段、演绎网络热点事件甚至是讲述感人的散文故事,《欢乐正前方》在不断挑战我的思维极限。我担心一个品牌节目因为内容的枯竭而结束,我担心总有一天我的头脑会被掏空,我担心有一天拿到稿子的时候,自己都乐不起来,这太可怕了。于是,我要不停地看书、看杂志、看国外的节目、看电影、看电视、上网……任何能被《欢乐正前方》收编的素材我都不会放过。

主持人在话筒前“倾泻”,没有几千立方的水库,谁敢去“倾泻”?

再多的资源也有干涸的时候,为了保证你的水库有足够多的水用于“倾泻”,那就需要不断地“蓄水”。“蓄水”也可以理解为“续水”,对主持人而言,“续水”就是使头脑丰富。要想达到头脑的丰富,主持人除了要不断地学习,还要研究——研究吸收进来的东西哪些可以用、怎么用。如果一位主持人只有释放的欲望和能力,而缺乏吸收和研究的能力,结果如何?想到此处,我不寒而栗。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积累以及充电,是主持人最重要的日常功课。

说到“学习”两个字,让人从心底里泛起“严肃”、“端正”之类的感觉,没错,“学习”就要认真。主持人要学习的东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种集中的学习一般在读播音专业或岗前培训的时候进行。另一方面的学习是指“业务学习”,业务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提升。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专家评审”,就是让专家听主持人的节目,然后提意见,指导实践着的主持人如何把主持能力更好地提升。而且,传媒业的发展在中国入世之后得到了提速,跟国外接触越多,国内媒介传播的形态与方式改变得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不断了解广播的发展形态以及传媒业的发展变化——这一类关于从业知识的学习,我称之为“业务学习”。用“细水长流”形容“业务学习”最恰当不过,这类学习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只要传媒业发展,关于“业务”的学习就不会停顿——学习、思考、感受、提升,这也是业务学习影响主持人的过程。

“充电”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实际上,充电就是学习、观察、积累的总和。充电是主动并快乐地吸收,目的是“丰富自己”。学习借鉴传媒行业先进的表现形态,向别的行业“偷艺”,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以模仿为起点去创新,这些都是充电。一直以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十分注重给主持人充电,为主持人创造学习的机会和环境。比如:请专家来评稿,结合评稿对播音员和主持人进行新闻写作和采访的培训以及主持业务的提升;台里还将一部分主持人送出去,安排他们回学校读研究生,甚至到国外去深造,分批派出主持人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去学习传媒管理;台里还针对岗位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使员工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充电”,整体提升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队伍的战斗力,就北京地区而言,受听众喜爱的广播媒体主持人的数量,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最多。由此可以看出,“充电”是提升主持人和媒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书多了,人们反而不读书了。根据国家的统计,国人的阅读率在逐年下降。很多热线节目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人们越来越迷茫,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什么有跳槽的机会跳不跳,什么男朋友移情别恋我该怎么办,什么工作上得不到重视心情比较郁闷,别人向我暗送秋波我却不知道怎么去拒绝……太多太多的疑问和困惑羁绊了现代人追求和谐的步伐。其实,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在书里都有记录,且不说现在正火的励志书、指南书,就说中国的古典书籍里的道理——什么“守孝悌、次谨信”,什么“子不教、父之过”,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什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把书看明白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现代人很多都不爱不读书,遇到问题就迷茫,有迷茫就求助,所以情感互助、心理咨询的节目就特别受欢迎——听众把解决困惑的钥匙寄托在主持人身上。可是有的主持人呢?接到热线电话,在节目里连哄带劝十多分钟也没有帮助听众解决实际问题,听众还不满意,主持人就只好着急地催促听众挂电话。其实,劝人劝得好,只要一两句话切中要害就会立刻解决问题,说了半天把自己都绕进去了,说明没抓住问题的关键。听众不读书迷茫,主持人不读书也迷茫。你看,凡是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挺有意思的主持人,都爱翻翻书。所以,为了弥补听众的偷懒,主持人就要多读书、多学习,哪怕多读报、多上网也行,总而言之一句话——主持人的肚囊要“宽绰”。

第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贴近生活也是主持人吸收需求的一种途径。

一说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们总会想到演员。演员为了表演的真实,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那主持人用“观察”吗?答案是肯定的。观察是为了“发现”——发现哪些事情可以为节目所用,发现哪些话题可以引起听众的激烈讨论,发现哪条看似平淡的短信却蕴含着值得放大的信息,发现被采访者的潜台词而挖掘更深层次的真实表达,发现同一件事情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是主持人另一种形式的吸收。让我们看看这样一次跟我的同事有关的“发现”事件:

“副座在做什么?”是北京交通台《一路畅通》脍炙人口的一期节目,这个话题却是主持人刘思伽在堵车的时候迸发出来的灵感。2002年9月的一个清晨,刘思伽赶着上直播,却被堵在了距离交管局直播间不远的地方。她发现与开车的人相比,副座的人面对堵车的心态要更温和超然一些。直播时她就把刚刚观察所得的体会告诉了听众,并顺势出了一个题目:请副座上的人汇报一下,堵车时他们在做什么。这个契合出行人堵车时心态的话题,得到了听众热烈的回应:吃早饭的、化妆的、晒着太阳发呆的、帮女朋友嗑瓜子的……形形色色的回答共同描绘出了北京清晨的道路场景,汇成了一幅“有声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说过广播是人性化的媒体,它有贴近性、伴随性、服务性的特点,主持人不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哪能找到引起听众共鸣的话题,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这不是向书本学习,是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吸收源源不断的营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就组织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主持人走出直播间,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像“当一天交警”、“带孤残儿童回家”、“到灾区采访”、“边贸口岸行”,特别是交通台提出“大交通概念”后,主持人经常去公交体验售票员的工作,到飞机上体验空乘服务员的工作……让主持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才能让主持人精准生动地表达各行各业的故事,才能让主持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听众服务。

实际上,学习、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大部分时候并不能马上或直接转化为节目内容,学习、观察和体验的东西逐渐积淀在主持人的意识里,这就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的好处就像骆驼的驼峰,适当的时候能让你拿出适当的内容,甚至是遇到危机的时候拿出真能解决问题的本事。就像有记者问我曾经的搭档高朝东:你主持节目的幽默来自什么地方?高朝东回答:“来自于平时的积累。积累就是善于观察生活,我就爱跟朋友聊天,一聊一个晚上,我就听他怎么说话,同样一个意思,他为什么能用这种语言表达出来。还有些东西间于文雅和粗俗之间,像什么‘只要心中有了爱,麻子也能放光彩’,这些就是酒桌上说的话,可以用在节目上,用上以后好多听众哈哈大笑。这些半粗半雅的话要用得特别适当,你要是张嘴就是这些,人家觉得你太市井化,不上档次。你适当的时候用,人家会觉得你有特点。”我们平时的看书看报、上网浏览、生活见闻、同行交流……这些均可积累,只要你觉得有用。当然,积累的内容和主持的节目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主持《欢乐正前方》和《1039交通服务热线》,所以我对幽默的段子、跟汽修有关的信息、跟行车有关的信息都比较关注,在心里默记的比较多。而主持音乐节目的朋友自然看到音乐方面的信息比较敏感,比如哪个歌手又转经纪公司了,这张唱片是哪家公司制作的,制作人是谁,对歌手以往的风格有什么影响……这些信息别说对于普通听众,就算是对我,一个不主持音乐节目的主持人来说,都不会刻意去浏览甚至是记住。同样,音乐节目主持人也不会关心汽车年检的新规定——你释放的内容基本决定了你吸收积累的大部分内容。

第三,主持人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钻研、考证、求实的精神。

主持人除了对与节目相关的未曾了解甚至未曾知晓的领域拥有长久的吸收需求之外,还要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因为吸收是一个“感性到感性”的过程,吸收到什么程度,吸收的效果如何,还要看“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不是处理得好。“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大致意思就是只学习不思考就迷茫。所以,“思考和研究”是主持人“学习、观察、积累和充电”的同时要进行的“消化行为”。

主持人首先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比如:主持人对节目中涉及的话题,切不可人云亦云,妄下结论;对引用或是事件的出处、典故、年代、缘由、背景、逻辑关系,甚至某个字的读音等,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先去弄清楚。话筒前无根无据地信口雌黄,对主持人形象,甚至是媒体形象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主持人不可望词生义

文艺广播某年8月22日《环球旅行家》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始语中说:“俗话说呢,在仲夏炎炎,七月流火,非常闷热的天气,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幽风》,意为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这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说明凉爽的季节就快要来到了。“七月流火”一词并不是表示天气炎热。

在新媒体兴起、人人皆可“自称”专家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呼唤真正的专家型主持人的出现。专家型主持人不仅需要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背景和丰富的从业经验,更要具备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专家型主持人而言,对于广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节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研究,对广播行业发展方向的研究以及对“媒体形态”这一大概念的研究。

“对节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是主持人对于主持业务的思考和研究,将解答“这期或这一段时间节目是不是好听”的问题。

“对广播行业发展方向的研究”是主持人对行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有宏观上的把握,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认清发展的方向。比如,如今广播的“窄播化”要求对听众市场进行细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将解答“主持人该怎么制作节目”这个问题。

“对‘媒体形态’这一大概念的研究”规定了主持人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个话说出来感觉特别主旋律,但事实就是如此。只有了解了现在的“媒体形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创新。“创新、变革与发展”是保持节目生命力的良方,同时也解答了“主持人应该怎样引领传媒形态发展”这个问题。

主持人具备吸收需求与深入研究的能力,归根到底是要达到自觉汲取知识、理解消化并能够在话筒前自如运用的目的。

主持人不光要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乐于分享,做一个“用好嘴”的主持人,还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做一个“会用脑”的主持人,这样,我们离在话筒前“收放自如”的目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