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我主持的《1039交通服务热线》,它本来就是咨询服务类节目,基本形式是一问一答。主持人根据听众发的短信来发问,请专家解答。除此以外,每期还出两个问题,请听众发短信来回答。虽然没有采用热线电话形式,但发短信的听众也非常多,这种互动形式直接便捷,也符合节目的要求。在一期节目里,有位听众发来短信说:“主持人能不能在问完问题之后,说一句‘开始回答’?要不发短信慢的老也抢不到第一。”我们节目是以正确答案里最先发短信的听众为第一,会送给听众一份小礼品。很多听众不是为了礼品,就是为了抢“第一”,看谁发得快,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的主持人之一武军念了那条短信,说:“刚才这位朋友说得对,很多开车的朋友都是听到问题后赶紧靠边停车,然后再拿出手机来发短信,那肯定要比不开车听节目的朋友发的要慢。”林贺:“对,为了公平起见,从现在开始,我们再出题,出完之后都说一声‘开始回答’,这样给开车的朋友也留出停车的时间。在主持人说开始之前发来的短信一律不算数。”武军:“好,请听下一题……”说完题目后,武军又重复了两遍,稍有停顿,然后说“开始”。你看这种互动多直接,多亲切,完全是跟听众做朋友。
所以,节目里面是否采取互动、如何互动要根据节目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但总的说来,采用直接与听众沟通的方式的节目普遍受到欢迎,吸引了大量听众,影响力也比较大。
在情感沟通方面,主持人的“亲近感”决定了话题的走向甚至决定了节目能否成功,这一点在情感或心理热线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下面,让我们看看全国名牌栏目、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女孩》的主创人员的总结。
青少年教育节目,过去我们台也办过,从一开始的《青少年之友》到后来的《金色年华》,但是开开停停,停停办办,听众越来越少,节目主办人也越来越没有信心。究其原因,一是听众定位不准,“青少年之友”,是青年之友,还是少年之友?谈青年的事情,少年听众不感兴趣,谈少年的事情,青年朋友不喜欢。二是主持人定位不准确,说是“青少年之友”实际上是以“青少年之师”的面孔出现,居高临下,说教味儿浓,使听众“听”而生畏,唯恐避之而不及。
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适应形势,顺应广播“窄播”趋势,设计了《东方女孩》这样一档谈话节目,确定以少男少女为收听对象,围绕学习、生活、思想、情感问题展开交流,与他们同欢乐共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所谓“同欢乐、共思考”就是贴近、契合,在理解、信任度的基础上引导、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升华。
首先选择好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东方女孩》是以听众来信所反映的问题为支点展开的,这是一个“从听众中来,到听众中去”的过程。所做的800多期节目中,像《学习的苦与乐》、《成长的烦恼》、《网络世界三人行》、《早恋不属于中学生》、《代购非鸿沟》、《我们怎样扮美》等根据少男少女来信内容确定的话题比比皆是,很多少女少男有心事,有悄悄话,不敢或不好意思对父母、老师说,而是向《东方女孩》倾诉;也有不少家长,掌握不了子女的心理动态,常常向《东方女孩》咨询。
由于听众来信所反映的都是少男少女的身边事,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感,一旦被确定为话题,内容自然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针对性。一位叫新新的高二女生在给主持人来信中这样写道:“我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一年前,我踏进了这所坐落在市区的学校里,总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和身边的这群同学简直是格格不入。他们知道好多明星偶像,谈起来总是滔滔不绝,而我知之甚少;我的英语口语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这也总让他们感到好笑;在冰冷而陌生的电脑键盘前,我呆若木鸡,而他们则十指翻飞,乐在其中……我感到自己太没用,与他们相比,简直什么都不懂。渐渐地,我感到孤单、弱小,产生了敌视他们的心理,甚至对社会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我该怎么办……”这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走向极端,后果不堪设想。编辑将类似的来信归纳提炼,确立了“自信、自强、自尊”的话题。主持人围绕这个话题,结合着听众的来信,首先是给予理解:“……其实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只不过是你刚刚到一个新环境里,有个适应的过程。如果让这些城里的学生到你原来的农村里去,说不定还会闹出把麦苗说成是韭菜的笑话呢!”主持人在给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又加以引导:“不要自我封闭,你的新同学对农村里的事其实知道的很少,他们也渴望了解那里的生活,记住,农村知识和城市知识是平等的,互为补充的。相信自己,关于农村知识,你绝对可以做他们的老师。你们正好可以互相补充。一开始你跟人家在一起交流可能要难一些,但你可以先找跟你合得来的同学一起玩,一起交流呀,慢慢地,大家不就可以互相了解,融洽起来了吗?说不定他们还得感谢你,是你让他们了解了农村的好多知识,也说不定他们还会让你做向导带他们到你原来住的农村去玩呢!这时候,你可不要小气,舍不得带他们去玩喔……”主持人这一真诚的理解,这番促膝谈心式的轻松话语,亲切、诚恳,可以说贴近得入情,引导得入理。后来这位听众给主持人打来电话,高兴得要命,说果然像主持人说的,他们班的同学一定要让他带大家到他的老家农村去玩,还在那里住了一宿,开心极了!现在他和班里的同学关系特别好,还被选为生活委员。
以上总结可以给我们两点启发:一是,从平视听众、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出发,为小听众切实解决情感困惑;二是,主持人应避免说教,营造朋友式的亲切交流的氛围。
如何建立平等亲切的交流空间?如何避免说教?这需要主持人了解听众的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诉求,用“朋友式”的姿态去帮助听众。
试想,在生活中我们帮助朋友的时候,姿态可不是“端”着的,跟朋友谈话的时候,也不可能高高在上。我们和朋友的交流中可以调侃,但内容是真实的、语气是诚恳的、氛围是亲切的。
总之,主持人的亲近感,是广播媒体伴随性、服务性特点的体现。
主持人要从“心态定位、语言面貌、互动形式以及情感沟通”四个角度去体现亲近感,这四个角度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八、角色感
“角色感”是主持人对自己的定位,换言之,是主持人的职业意识。
就像《1039交通服务热线》片头里说的:“我是一个演员”、“我是警察”、“是我,红军战士潘冬子”……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个职业上的定位,这个定位我们称之为“社会角色”。“演员”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一般是靓丽帅气、风度翩翩,“警察”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威严正直、勇敢坚强,“战士”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威猛、朝气蓬勃,那别的“角色”呢?教师——温文尔雅、端庄持重,农民——朴实敦厚、纯朴无华,医生——学识渊博、值得信赖……当然,我说的所有“角色”给人的感觉都是总体上的、大致的,没有绝对的意思。现在大家不都爱用一个词叫“颠覆”嘛,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作为一类“角色”中的一员,没有给人这一类总体的感觉,而是不同或完全相反,从而产生某种追求“个性”的效果。大家往往把这种情况联系到另一个词语上,那就是“炒作”。——这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主持人形象,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提炼一些共同的特点:亲切的、知性的、能说会道的……这是主持人这个行业给人的总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