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
人物专访也是一种吸引人的报道方式,体现着较深层次的信息交流,需要高超的采访技巧。世界上许多著名记者都将专访作为特别难得的机会和主攻方向。
电视屏幕上展现的人物专访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重大报道的组成部分和固定的节目样式。早期的专访节目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栏目不时有名人、明星、新闻人物专访性节目;美国广播公司(ABC)的《20/20》节目专门设置了由名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主持的名人专访栏目,这些专访节目在美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CNN的《拉里·金访谈》、《对谈亚洲名人》(Talk Asia)也成为专访的品牌节目。我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的“东方之子”栏目,在国内最早推出名人专访的形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力。其后,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新闻会客厅》、《高端访问》等栏目,凤凰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小莉看时事》等人物专访节目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电视媒体专访节目的形态和访谈侧重点。
电视人物专访同报纸、广播中的人物专访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区别。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谈话为主要的内容;不同之处是电视人物专访由于引入了屏幕,不但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能够传达印象,在表现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
第一节专访的类型与特点
人物专访的类型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概念、属性、标准进行分类。
归纳起来,中外新闻界关于人物专访的类型划分主要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依照人物身份进行类型划分;二是依照专访的主要题目进行划分。
一、不同人物的专访
依照人物身份进行类型划分,主要类型有:名人专访、权威人士专访、新闻人物专访。
1.名人专访
名人专访的特定对象是有一定社会名气的公众人物,往往是某个领域、某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其主要传播意向是借助名人效应,吸引观众。采访风格则是轻松型和严肃型兼而有之。表现形态上可以作为固定栏目定期播出,也可以作为一档节目中的组成部分穿插进行。
名流专访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名人的采访。通常有这样一些类型:艺术界名人、娱乐界明星、政界首脑、风云人物、科学家、文化名人、学者等等。
名人专访的最大特点是:
(1)采访对象有一定社会名望,在某些领域有较为特殊的表现和成就,是公众认可的著名人士。因而,他们在电视上的露面本身就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作为社会名人,他们在电视上亲口讲述的内容可以使观众产生较大兴趣,特别是增强真实性和可信性。
(3)可以展示名人们的不同风貌,不同个性和思想内涵。透过专访,许多人物的言谈举止,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4)由于名人专访的采访大都由著名记者或主持人来承担,因而可以产生双倍的名人效应。在西方电视界,名记者或名主持人对名人的专访,常常被看作是富有“魅力”的电视节目。
早在50年代初,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就创办了《面对面》(Person to Person)人物专访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采访了500多位社会各界名流和政界要人,包括1956年对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专访。默罗在《面对面》节目中,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以谈话、交谈为主的同时,还穿插画面展示名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个人爱好。直到今天,默罗的专访节目仍然是美国新闻院校的教学例证材料。一般认为,默罗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推动者,他开创了一种轻松的人物采访风格,并且将轻松的风格同高超的采访技巧结合起来。
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栏目开播,至今已采访了众多的社会名人,其中仅学者型的社会名人就有上百人之多。“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这句节目提示语非常凝炼,它概括了“东方之子”栏目的传播意向。也正是该节目选择的社会名人们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他们那令世人赞叹的精彩人生旅程和非凡的表现,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打动了观众。
名人的专访作为一种节目样式,确实是独具特色的。“《东方之子》节目的主要标志是人物访谈。访谈是一种节目形式,也是我们的表达方法。从世界电视节目的发展看,‘访谈’是一种趋势,而在国内却非常稀薄,可以说《东方之子》是开创性的。”我们看到,在《东方之子》栏目的带动下,我国电视屏幕上的名人专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出现在新闻、体育、文化、文艺等各种类型的节目之中,表现方式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2.权威人士专访
顾名思义,权威人士专访即是对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权威的人物的采访。
权威人士专访的目的是为新闻事件或现象提供权威背景和权威解读,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特定对象的选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等具有一定发言权的权威人物。
采访的风格是庄重、严肃、客观。
表现形态是:可以作为报道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节目。权威人士专访主要的特点是:
(1)访问对象具有权威性
同名人专访相比较,权威人士专访选择的对象可以是社会知名人士,也可以不是,但却一定是某个方面的权威性发言人。举例来讲,一个医学界的博士,他可能在社会范围内没有特别的知名度,但他在医学领域的某方面是一个权威,那么,他在该领域内就有权威的发言权。记者可以根据报道需要,就相关的题目,选择权威人物进行专访,以体现报道的深度和可信度。
(2)采访的侧重点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着眼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不同领域
名人专访一定是选择社会名气比较大的公众认可的名人,采访的侧重点是名人自身的生活、工作、个性。权威人士采访的侧重点则是: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思想、观点的披露;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反应、分析、评介;对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解释、阐述。有些权威采访涉及到个人生活,但往往衬托一定时代背景,有特定社会意义。
(3)权威人士的发言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某种程度上讲,权威人士专访特别注重人物身份的代表性,这些人物在报道中起到的作用不仅有体现权威感,而且要体现一定代表性。而名人专访则比较注重人物身份的特殊性,报道的内容往往突出人物的特别之处,以展示人物的个性。有些权威性采访,允许权威人士持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甚至允许思想观点的交锋。
(4)权威人士专访的结果将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引起公众的关注
由于报道题目的重要程度和采访对象的权威身份,采访的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因而,这类采访能获得较为明显的传播效果,甚至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响。
(5)权威人士专访本身具有新闻价值
某些权威人士专访具有重要意义。比如,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资深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在北京中南海独家采访了当时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成为第一个在电视上专访邓小平的电视记者。这次持续一个小时的专访本身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在专访中邓小平表示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戈尔巴乔夫会晤。世界许多政界首脑和舆论界对专访的内容加以研究和评价,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作出反应,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到中国会晤邓小平。
(6)权威人士专访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名人效应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善于抓住时机,专访了许多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英国首相布莱尔、巴勒斯担领导人阿拉法特等。这些权威人物的专访为中国观众了解国际政坛人物打开了一个窗口,事实上起到了名人效应。此外,他们对世界事务所持的观点、态度以及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也引起了观众的特别兴趣和不同程度的反应。
(7)权威人士专访讲求时效,具有新闻由头
目前,每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权威人士的专访就紧紧跟上。特别是在一些反应性报道中,权威性采访成为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关注》栏目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和高级官员,梳理新闻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再如,在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24小时全天候新闻报道中,反应性报道占有很大比重,而多数的反应性报道是通过连线权威人士专访来体现的。如1990年海湾危机的报道,其基本的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战场的动态;二是世界各国首脑、专家的反应。节目大部分时间安排的都是权威人士的专访。这些权威人士的专访大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讲求时效,讲求新闻由头。
(8)权威人士专访具有深度,有分量,是一种深层次的采访
权威人士专访被比喻为“重量级”的采访,其含义不仅仅是指人物本身有社会名望或较高头衔,还指采访的内容具有一定分量。从发展的趋势看,权威人士的专访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重视,应用范围也逐步得以扩大。
3.新闻人物专访
新闻人物是新闻热点事件的当事人。新闻人物专访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新闻事实。新闻人物专访的采访风格是客观、严谨。
新闻人物专访的主要特点是人物本身带有新闻性,专访讲求时效性。
(1)人物选择的着眼点
新闻人物专访的人物选择比较宽泛,但要体现新闻性,即人物本身一定是新闻人物。主要包括:
其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重大事端的挑起者、制造者;
其二,科学技术领域中突出成就、重大成果的获得者;
其三,政治、经济领域中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些提出和实施新举措的核心人物;
其四,文化、艺术领域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获得国际国内认可、拿到大奖的人物;
其五,体育活动中创造国际、国内新记录的人物;
其六,做出平常人难以想象的、令世人惊讶赞叹的特别事迹的人;
总之,新闻人物专访选择人物的着眼点首先是新闻性。因此,新、特、奇是人物选择的代表性特征。比如《杨澜访谈录》采访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采访新上任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以及采访来华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也是主要以新闻人物访谈为主。
(2)同人物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人物专访同动态性人物新闻报道有所区别。二者虽然都是报道新闻人物,但在报道方式、报道侧重点、表现形式、表现元素和报道时机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其中,主要的不同点是:
第一,报道方式与表现形态不同。新闻人物专访属于深度报道,主要采取的是谈话交流的形式,访谈是其主要表现形态。人物新闻报道通常采取消息、特写方式,活动画面加解说是其主要表现形态。现场氛围的烘托是人物新闻报道的优势,因而,它是一种形象画面的报道形式。它可以穿插人物采访,但比较简短,而且大都在现场同期进行。而新闻人物专访的采访地点比较灵活,可以在现场,也可以在其他场所。它要求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新闻事件背景作衬托,但侧重访谈内容的“纪实性”呈现,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听觉感受。
第二,报道的侧重点不同。新闻人物专访大多以新闻事件为由头,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观点、精神风貌或事件的原由,报道侧重点是从不同侧面深层次展示人物的特点。人物新闻报道大多以人物的新闻活动为依托,侧重报道人物的事迹、行为。概括地讲,新闻人物专访是专题性报道,人物新闻报道是动态性新闻。
第三,表现元素不同。新闻人物专访在表现元素的调动上以采访交谈和问答为主,声音元素、主体画面呈现是以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为主。而人物的活动画面、音乐、字幕、特技等元素是为了配合专访而调动的,所以要根据声音传达的特定需要而插入使用。人物新闻报道大都以现场的人物活动画面为主要表现元素,采访的插入往往简短、快速,甚至只有一个片断,或者根本没有。
第四,报道时机选择不同。新闻人物专访和人物新闻报道都讲求时效性,但在时机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新闻人物报道往往体现动态性和即时性,报道时机选择大都是新闻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之中。例如,报道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创造者,报道体育项目破记录的运动员,结果一出来就立即报道,甚至就在现场抓拍。新闻人物专访不能够在事件正在进行的现场完成,因为还不知道结果。通常,报道时机选择是在新闻人物活动有了结果或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在一些特别重要的新闻人物专访中,可以在人物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时机。
第五,报道长度不同。一般来讲,人物新闻报道比较短,最多不超过3分钟。新闻人物专访则相对要长一些,大都在3分钟以上,重要的采访在10分钟以上。因为,一定长度的专访才能够容纳比较深层的内容。
以上,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阐述了新闻人物专访同动态性人物新闻报道的区别。通过比较,也就从中抓到了新闻人物专访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