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场报道要求
电视现场报道也同其他报道形式一样,它的优势是潜在的。能否转变为显在的传播优势,取得预期的效果,有赖于记者切切实实的努力。其中尤其需要注意体现以下要求:
1.敏锐的观察力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在现场,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捕捉有价值的事实与画面。
新闻事件形形色色,现场情景纷繁复杂,人、事、物的关系和空间场景瞬息万变,无论画面的还是同期声的摄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容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在现场,该突出什么人和事,该捕捉什么画面,录取什么音响,都需要记者当机立断。现场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识别能力,取决于记者对观众信息需求和注意重点的了解,以及建立在这一切基础上的决断能力。这种报道通常没有事前准备好的完整稿子。即使对预知性事件的报道,也需要随时印证和检验事前的准备与现场情景是否吻合;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则是不可能在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凭记者的现场观察、分析、归纳和构思,并及时予以恰当的处理和报道,而这一切都要在瞬间完成。因此,任何一则现场报道,都是对记者的新闻素养的全面检验。
2.充实的背景材料
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应尽可能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背景材料,增强报道深度。
现场报道主要依靠现场画面和同期声表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但是,画面和同期声只能表现一定场合的即时情况,而不能表现过去和镜头以外的事物。为了增强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往往需要调动背景材料,藉以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烘托主体事实,或揭示其社会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有关事件的背景材料、有关知识以及全局的情况,这样才能充分、准确地反映事件,丰富报道的内涵。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则需要记者随时注意研究客观实际、积累报道思想,这样才能敏锐地判断其新闻价值,也才能做到临场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突发性事件可遇不可求,记者能否抓住机遇、及时予以恰当的报道,取决于平时的积累和基本功的锻炼,包括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重视调查研究,努力积累各种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记忆和思考能力等。在接受具体报道任务后,更要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要有背景知识的积累。
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中,在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专车离开总督府之前,绕了总督府两圈,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的报道说,“看,彭定康的车绕了一圈,但历史的车轮必须滚滚向前”;“他又绕了一圈,但历史的车轮必须滚滚向前”。记者由于不了解历任总督离任的仪式背景而只能看图说话。凤凰卫视的报道则说:“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不过和他的前任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这段报道在解说中加入了背景,使观众对现场事件有了深入地理解,同时也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性质。
记者虽说在现场报道,但事件现场的画面应该是第一位的。现场记者的出镜,要恰如其分,因为观众此时此刻的兴趣点是画面里的人和物。而此时,记者应更多地去观察事件本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自己的发现力,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组织语言,准备把画面之外发生的以及画面里人和物背后的故事,告诉给观众。然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观察、思考、反应并尽可能少误差地报道,一气呵成,要求甚高;但如果事先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搜集各种信息,还是可以减少压力,做到言之有物。“现场报道的这一方式,决定和赋予了记者以绝对的权力在现场作陈述。别的声音出不来,只有记者直截了当的语言展现。如若不能有机地、不留痕迹地有感而评,倒不如就陈述事实、介绍背景、目击者式而非图文解字的客观报道为好。”
3.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
记者现场报道语言要精炼,又要口语化,不用书面语言、报章语言,应该使用短句、简单句,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意思;长句会使观众听了后头忘了前头。语言要求简短,干净明了更要言之有物、有内涵。
口语的特点之一是不严格地拘泥于书面语言的结构。现场报道语言在不影响观众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生活化地采用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式的语言方式传达信息。记者在现场是在说话,而不是播音。当然,发音应尽可能地规范。语言要求平实,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语言才会使观众乐于接受。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屏幕上向观众报道现场新闻事态的活动。现场情景变化倏忽,记者没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措词用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流利的口才和机智的谈吐,具有能够就现场发展变化做即时流畅的新闻事实述说的能力。这种边观察、边思考、边报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平时不断积累知识和语言材料、锤炼语言表达技巧的结果。比如,记者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善于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复述一个相同的信息,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去表达,把握信息转换的能力。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锻炼这种能力的方法有两个:第一是经常把听到和看到的新闻复述给别人;第二是加强写作训练,让遣词造句成为下意识的行为,这样在现场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考虑内容。
现场报道中记者是传播的中间环节,在现场与观众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记者也是报道的核心人物,他(她)通常要做好现场报道、采访,甚至现场的点评工作,要使点评到位。所以,记者现场报道口语的魅力,还表现在其认识事物的思想深度上。
现场报道时,记者的神态、表情、语气、语调以及现场背景的选择等都在传达信息。要调动各种信息符号,把现场的真实情景、气氛、当事人的说话以及记者的叙述点评等直接报道给观众。
总之,记者是驾驭报道、采访的主体。现场报道与采访特点集中体现在“现场”上,因此,记者驾驭时也要在“现场”上下功夫。
四、现场报道的技巧与方式
1.突出出镜记者与事件、现场的关系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向观众传达事发时“我在场”的信息,因此,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首先要明确其与所报道的现场的紧密关系,从而突出记者在现场观察、报道的权威性。简言之,现场报道即突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满足观众所需要的最及时的信息、最鲜活的现场、最直接的交流。《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记者王利芬纵身跳入渗灌池、《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光脚爬上土坡等等都体现了记者的现场意识、追踪意识。
一般来说,记者要在镜头中展示出记者“此时此地”的新闻价值因素。为观众传达比如“事发多长时间,记者就已经身在现场”或者“记者正在现场的什么位置,与现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信息,由此,才能体现出记者现场报道的价值。比如,《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记者李姬芸在航天中心发射场做了现场报道,记者的背后不远处即是等待发射的载人飞船:观众朋友,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离发射塔架只有一千米,这也是我们被允许进入的离发射塔最近的地方,现在是北京时间的8∶59分,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发射塔架已经全部打开。现场工作人员也已全部撤离,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进入了倒计时,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就要实现了,(镜头从记者摇、推到正在点火升空的火箭)。这条出镜报道采用一个长镜头,把记者的现场报道与事件紧密的结合起来。出镜记者在报道中强调了记者与现场的紧密关系,从而突出了这条新闻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有的时候,当记者在报道时被规定在限定的区域内时,可以如实向观众说明情况,并积极利用现场因素,突出记者与现场的关系。比如中央电视台体育记者在沈阳五里河报道中国国家足球队时,被限制在警戒线以外进行报道,记者通过在镜头前触摸警戒线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出她在现场的努力以及热烈的现场。
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迅速把自己融入到现场中,这有两种情况,对于静态的现场环境,记者以自我陈述为主记者的报道相对容易;而对于有人出现的现场或人物众多的现场,记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现场报道、现场采访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报道开头,记者柴静在现场做开场出镜报道,在报道中随机采访了身边等待回乡的老百姓:柴静(出境报道):这是绵阳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九州体育场,这附近全是在这等车想要回家的灾民,从三天前开始,每天将近有上千人从这离开,回乡抗震自救。但是我们知道,这里的灾民绝大部分来自北川,那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很多人房屋都已经垮塌,回家之后怎么样安家生活,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柴静(越过镜头):大哥,你们是北川哪的?
灾民1:我们是北川擂鼓的。
柴静:在这等车等多长时间了?
灾民1:等了两个多小时了。
柴静:那你现在家里头房子怎么样啊?
灾民1:房子垮完了,没有房子,没法居住了
灾民2:里面全是堰了,里面的山垮了以后形成了堰。
记者刚开始的出镜报道中以一个问题开始,接着随机采访现场的灾民。这使出镜报道与现场事件形成很好的互动,从而使报道自然、生动。
作为出镜记者,要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真实地向观众传达出现场的质感,比如柴静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用汽车灯打出现场的光线,这是一个在现场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而这种方式恰恰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2.以动态的人际传播形象化地展示现场信息
出镜记者可以充分利用人际交流的特点,通过记者动态、行为、语言为观众形象地传达信息。比如《新闻调查》“阿文的噩梦”这一报道中,记者柴静站在戒毒女被迫进行交易的小巷作了出镜报道。记者:这里就是海珠区的康乐村,一年前阿文从这里逃走,但是直到现在,她要在噩梦中一次次回到这个地方,白天看起来,这只是一条简陋而普通的巷子,不到50米,平常有行人出没,但是到了夜晚,那些被戒毒所卖给鸡头的女孩儿,就要被迫站在这些岔道口招揽生意,而交易就在楼上出租的屋子里进行。这条现场报道采用无剪辑摄影的方式,用一个镜头为观众形象地传达出非法交易的环境,从而也给观众一个具体、真实的交易情境。
3.利用现场环境和物件使报道更加直观、形象
利用环境、物件因素是一种求证性的报道。
记者应主动选择现场报道环境,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加强报道与事件的联系,尤其是在主题报道或现象报道中,要特别考虑环境因素。比如做体育报道,场景选择在田径场、体育馆;做金融报道时,在股票交易所、银行大楼前等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早间栏目《今天》(Today)在报道动物频道主持人斯蒂文(Steve Irwin)去世的消息时,前方记者选择了在布满刺魟的水池里作了出境报道。原来斯蒂文——这位被称为“鳄鱼捕手”(the Crocodile Huuter)的动物节目主持人,与鳄鱼、毒蛇等许多危险动物相处相安无事,但却在澳大利亚海域的一次节目拍摄中,被普遍认为不具攻击性的刺魟的尾巴扎中心脏,当场死亡。记者选择这样的地点进行报道,突出了报道与事件的关联性,同时也传达出斯蒂文的死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命运感的信息。
记者做出境报道时还可以寻找能与事件产生对比、类比的物件使报道的信息更加形象化。比如,美国地方电视媒体的一些现场报道,充分利用一些环境和物件因素,使报道形象化。记者报道人类基因DNA构造的时候,站在一个螺旋式的楼梯口,用螺旋式的楼梯来类比人类DNA的结构;在报道湖泊起到天然净化水资源的功能时,记者为观众展示了咖啡壶的过滤原理,来说明湖泊的工作原理;在报道屋里起火时,为说明烟雾的运动路线,记者用了氢气球漂浮的轨迹演示烟雾运动路线,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利用物件因素去形象地传达信息。
物件道具可以使记者语言有依托,更加形象、具体。比如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王小蓓谈到这样一个案例,2002年,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买断西汉洒水王陵考古发掘直播权,王小蓓作为出镜记者,在零下十几度的野外,进行了6个小时的直播。之后,同事们问她最多的竟然是那里的天是不是特别冷。原来是记者在现场说的一句“手里的话筒已经被冻成了冰棍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物件在报道中往往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它有的时候仿佛是一个代理人,能引出许多有趣味的故事。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中,前方记者柴静与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次连线报道中。当主持人问记者在救灾现场有什么细节发现时,柴静分别用一个矿工的一只手表、一个18岁的士兵只穿了三天却破烂不堪的军靴、一个从江苏连夜赶回受灾家乡的摩托车司机的一只头盔讲述了三个感人的故事。睹物思人,物件背后的是人的故事。在上文中我们要求记者透过物看人是以物拟人,而在这里,通过人带出物则是以人托物,使物成为人的代理,其道理是一样的。
4.尽量使现场信息条理化、秩序化
记者是现场信息的把关人,是新闻报道的首要组织者,现场报道也是让处于行进中的纷繁复杂的事件以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面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事件主要脉络,忽略掉细枝末节的东西,把事件以明晰的发展思路呈现出来。
5.报道中注意背景环境信息
记者在出镜报道通常是面对摄像机、背对事件现场的方式。记者要善于在报道同时关注事件中的变化和突发因素,随时调整报道状态,以和现场形成有效的互动。比如,2006年,在德国世界杯足球赛现场,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记者陆幽在德国奥芬巴赫(offenbach)体育场里报道巴西队的训练赛,正当记者在现场做出镜报道时,记者身后的两位球迷开始在镜头前踊跃展示他们所支持的德国和巴西的国旗,记者果断地调整了报道状态,与现场球迷很好地形成沟通、交流。记者充分利用这些突发情况,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向观众展示了现场真实、生动的信息。
另外,摄像师应当配合出镜记者,提示、帮助他们随时注意其背后的信息变化,从而能够及时跟进事态,有时候还能避免尴尬甚至危险的场景。比如美国地方电视媒体一名记者在报道雪灾的时候,正当记者在被冰雪覆盖的马路边全神贯注地面对摄像机做出镜报道时,她身后一辆突如其来的铲雪车卷起千堆雪向出镜记者砸来。从这一方面说,有经验的记者首先应该对出镜报道地点做出充分的判断,避免各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6.注意时态
记者在出镜报道中要注意时态问题,一般情况下,记者在现场报道是以事件正在进行时的时态进行报道,无论在报道中穿插了何种短片,其结语都应该回到现在时。在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记者在现场说:“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记者在这里其实承担起了主持人的角色,其用语与事件的正在进行时不太吻合。而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非直播报道中,因为记者出镜报道可能是在上午做出的而节目播出却在晚上,这就需要记者考虑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尽量使报道与播出的时态吻合。
第三节电视新闻直播中的连线报道
目前,许多电视媒体在直播中都设置了前方记者与主持人的连线报道,以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现场信息。作为现场报道的特殊形式,连线报道逐渐成为一种报道形式。这对连线报道的前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的心态、随机应变的能力都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和凸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曾经感叹直播过程永远都出乎意料。这是直播报道的难点,但恰恰也是直播的魅力。
一、确立严格的连线报道流程
直播连线报道比一般性报道更要注重报道前的准备,记者要严格遵循流程。
1.提前到达现场,熟悉现场情况
许多出镜记者都谈到直播报道前,到达现场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和现场多方人士沟通,熟悉各种情况,及时对现场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2.提前演练
根据现场情况,提前演练,对准备好的内容进行调整,与摄像师共同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3.技术准备
直播前与导播进行沟通,确保各种通讯设备的畅通。比如电话桥是否畅通、耳机音量是否合适、有没有备用的沟通设备等等。
4.直播前的情绪准备
直播前5分钟,调整情绪,进入直播状态,随时准备信号接入时的报道。在倒计时开始时,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