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报道角度
古人有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也提出过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的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德克萨斯就会刮起龙卷风,这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记者要善于由此事物联系彼事物,从其内在因果关系中寻找到报道点,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暖冬影响销售,应季水果价格下跌”中,记者从天气变化联系到市场水果销售的变化,经过对市场水果销售商的采访,从中理出其因果关系,在报道中记者还对比了往年的市场销售,从其历史延展中看出变化。
四、策划性选题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分析策划性选题。策划性选题是电视媒体在一定时期,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而专门组织、策划的报道选题。这种选题往往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贴近,影响力大。应当说,策划性选题是突显电视新闻机构整合资源能力、策划能力、合力报道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策划性选题往往选题重大,所牵涉事件范围广,有深度,有力度。从微观上来说,这类策划性选题可以以栏目操作为主,形成系列主题报道。从中观层面来看,电视媒体从整个媒体层面以大编辑部的新闻操作方式来策划选题。总体说来,策划性选题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1.年终报道、年终新闻事件盘点
这类选题以贯穿当年的重头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对这些新闻事件进行整合、集纳。通过整合、对比各类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价值,充分利用和开发已有的新闻资源,为观众描绘当年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现实和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回顾过去进一步展望未来的社会发展态势,这样就起到一个电视新闻媒体为观众释疑解惑的作用,扩大媒体的影响力。比如中央电视台2008年《朝闻天下》年终特别节目“辞别2008”,节目以2008年出现的新词和热词串起一年的记忆,浓缩过往的生活,以演播室主持人讲述和新闻短片的形式,按照热词和新词的首字汉语拼音字母的排序,用一周的时间串联起2008年的热点新闻事件,比如“北京欢迎您”、“变”(日本选出的象征2008年事态的字)、“长假瘦身”、“次贷”、“大三通”、“带薪年休假”、“单双号”、“冻雨”、“短供”、“菲鱼”、“飞天”、“国家破产”、“集体返航”、“汶川”等热词和新词为观众回顾2008年的热点事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教育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节目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新闻资源,为新闻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读解角度和诠释形式。节目创意独特,信息量大,体现了媒体的新闻集纳能力和读解能力,从而形成了报道合力。
2.配合重大新闻事件的多角度、多方位报道的策划性选题
这类选题以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为新闻由头,以不同的节目形式、不同新闻体裁、不同报道角度来合力报道新闻事件,从而给观众一个关于事件或现象的全方位、立体的理解。比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国庆报道以及香港回归报道、澳门回归报道等等,选题策划往往成为媒体新闻竞争的重点。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及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特别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以《一丹两会信箱》栏目关注“农村教育”、“养老保险”、“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选题;以《柴静两会观察》栏目关注“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选题;以《小崔会客》栏目关注“下岗再就业”、“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选题;以《小丫跑两会》栏目关注“留守儿童”、“农村合作医疗”、“减轻农民负担”等选题;以《小撒探会》栏目关注“改善农民工待遇”、“大学生就业”、“环保建设”等选题;以《永蔚独家访问》栏目关注“医疗体制改革”、“反腐倡廉”、“廉租房建设”等选题。根据明星记者的自身采访特点,设立不同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来报道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为观众提供政策解读、形势分析的助力。
3.深入解读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策划性选题
这类选题以“行走文化”的采访形式选取某地或某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横断面为切入点,以新、奇及差异为选题的主要诉求点,以联系对比的方式联结观众。这类采访报道类似于报纸的“风貌通讯”,栏目以系列性的主题报道的形式为观众打开一个了解社会、文化现象的窗口。
所谓“看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反观中国。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特别节目《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岩松看美国》。从中国人的视角去解读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去考察他们在历史发展及当下所呈现出的问题和经验是否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参照的窗口。显然,这样的选题以某种新闻由头形成节目关注的范围,并从中细分出具体的重点选题,这些选题从社会、文化异质性的角度去挖掘观众感兴趣的新鲜事物。比如《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是在美国正在经历金融危机时,适时推出的围绕“人文、经济、政治”的特别节目。特别节目既有类似“黄色的特权”这样以点带面从校车看美国制度与文化的选题,也有类似重要人物专访的选题。另外,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国新闻》在2009年国庆期间推出的“行走第一街”,也属于此类选题。
这类选题还包括特别策划的大型媒介事件。比如凤凰卫视从1999年开始,每年所策划的电视行动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品牌节目类型,如《欧洲之旅》、《寻找远去的家园》、《两极之旅》、《走近世界遗产》、《走进非洲》、《走进青藏高原》等。这些特别策划的活动从以下几方面寻求选题的新颖独到:亲历性——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引导观众参与其中;旅行家模式——强调寻找、探索、体验、发现;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名人为观众解读和评点途经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自然风情;多媒体联动——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一同合作,为活动造势。特别策划的选题成为凤凰卫视集中优势兵力,扩大影响力,形成媒介事件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电视媒体在跨越地域的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它能很轻易地拉近观众与事件之间的遥远距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采访报道要达成这种效果更需要电视记者拥有一个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加敏锐的联系能力。比如,CNN的《走进中东》(Inside Middle East)实际上就是从美国的角度,关注中东局势,关注美国人在中东的利益纠葛。
五、选题的单一化与明晰化
俄国作家伊萨克·巴贝尔(Isaak Babel)说:“一句话里不能有一个以上的主题和形象”。一条新闻报道也应该只做一个主题。一则电视新闻报道没有特点、没有新闻价值,很多时候是由于选题过大、过泛,没有聚焦到一个有价值的报道点。因此,在确定选题角度时,要凝炼主题,尽量只做一个主题。尤其是消息类新闻,更应当简明扼要地切中主题,把新闻做得纯粹、明确,而不是浮皮潦草地概述新闻事件。
很多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经常只是做面上的陈述,或者将过多的主题集纳在同一条新闻中,这就使报道角度得不到体现。“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在我们审视选题的时候,要注意舍弃枝枝蔓蔓的东西,抓住主要一点,把它说得彻底而纯粹。
第二节策划的基本方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毁”、“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电视采访的特殊性更加强调了策划的重要性。电视采访重装备、集体协同作战的工作特征以及新闻事实的突发性和其转瞬即逝的特点,都决定了电视采访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在电视采访之前,进行周密的策划是电视采访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同时,电视直接利用镜头抓取现场的生活形态,在后期编辑中成片。在采访中所抓取到的信息直接决定后期编辑中所能形成的范式,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前期采访中就能够预测后期编辑时节目的风格样式,这样记者才能在前期采访拍摄中抓取到相关信息;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得编辑的想法难以实现。这些都需要记者在采访准备时考虑到相关信息的抓取。
一、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在电视新闻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视采访首先应该建立在电视台编辑部整体采访报道的基础之上,特别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现场直播、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大型采访报道,都不是靠单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电视台新闻部明确整体采访报道的思想,确定具体采访意图、采访范围,协调电视采访各工种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各电视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电视台的报道实力和竞争力,不是靠单一两条新闻就能分出高下,而是看这个电视台整体的报道能力,对新闻事实的反映能力和各种信息集合的能力。这就需要电视台做出整体的采访报道策划。另一方面,电视采访的整体策划可以对电视台的采访活动进行统筹调度,保证资源的最有效利用,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1998年《电视研究》第8期的一篇文章《对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运作体制的一些思考》对我们理解以编辑部为核心的策划有一些启示:栏目与栏目之间不沟通,导致一片多拍的重复劳动。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条新闻,采访部拍,《新闻30分》拍,《中国新闻》拍,《焦点访谈》也拍,各自为了自己的栏目而拍。可是,假若是同一个被采访人,当他多次接受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提问后,他的回答还能保持新鲜和精彩吗?”,“在新闻中心近期举办的业务学习班上,不少同志都提出急需设立一个“策划部”,负责各档新闻和专题的整体策划,或者是建立“大编辑部”的管理体制,打破目前的部门或栏目的框架,来统筹各档新闻及专题的采访与策划。无论上述方式是否可行,笔者以为策划的过程已是当前的新闻制作中相当关键的环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实话实说》的成功无不说明策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策划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又将取决于机制操作上的系统化。大编辑部制实际上是整合运作的机制和理念,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都实行了大编辑部的运作机制,这对统筹资源、提高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CNN设有专门的新闻企划部(Assignment Desk),新闻企划部负责搜集新闻线索,发展和实施报道计划,并确保这些报道符合CNN的制作水准,然后将画面和信息分发给CNN的所有新闻平台。同时,企划编辑负责将CNN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重要的国内和国际客户。
NBC对新闻企划编辑的职责有更具体的规定:策划并实施新闻报道计划,逐条地作出新闻编辑方针和决定;协助新闻采集过程并确保新闻采集实现编辑思想;派遣新闻摄制组,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就报道进度和新闻的最新情况与报道团队保持沟通;开发和培养与所负责报道区域的各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良好关系;与NBC的各新闻频道密切合作并提供支持。在中国,一向注重投入与产出核算的凤凰台也是首开大编辑部的运作机制。比如在一次赴伊朗采访报道中,记者郑浩、陈晓楠为资讯台的日常新闻节目拍摄新闻;为《时事直通车》电话联线报道,为《时事开讲》提供分析;回来之后还要做一个《周末黄牌大放送》的专题节目。目前,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改革和机构重组中积极推行大编辑部的运作机制。
具体来说,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有以下环节:
1.明确阶段性报道计划
编辑部以高屋建瓴的视角为节目提供政策、法律助力以及阶段性报道计划。反映在策划中,编辑部需要确定阶段性的报道思想、报道重点和注意规则。关于报道思想,我们已在上文有所涉及,这里不用赘述。
2.确定采访意图和具体采访报道目的
采访意图主要是指采访报道的主导传播意向,传播意向是根据节目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报道思想而确立的。具体采访报道目的是根据具体的报道提示而确定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电视节目具有综合效果的优势。因而,采访报道的每一项具体任务都是为达到主导传播意向而确定的。
(1)主导传播意向
采访策划首先要根据编辑部的总体报道思想明确主导的传播意向。编辑部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综合确定的。比如共和国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推出的《新中国档案》、《人民英模》、《经典中国辉煌60年》、《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性系列报道都是从国家全局和实际情况出发而确定传播意向的。孙玉胜在《十年》当中也谈到了栏目“选题的季候特征”——就像自然界动植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栏目不同类型选题的季候性分布表达着一个栏目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作者认为其意义重大,是达到结构平衡的一个法则和依据。例如《焦点访谈》第一季度以“新闻人物”、“真情故事”为主,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集中安排“正面人物”和表现有关部门查处力度的“配合性”节目;第四季度则是以个性鲜明的“行动型记者”的敏锐发现和精彩调查过程为主的舆论监督节目。在这里,孙玉胜所指的选题的季候性特征其实是和中国政治、社会气候的发展相一致的。
采访策划只有在明确了主导传播意向的前提下才能确定选题。可以说,报道思想是选题的理论依据,是采访策划的出发点。采访记者要从全局考虑问题,必须对编辑部的报道设想和意图有宏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