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14248300000011

第11章 电视采访策划(1)

孙子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是指开战前的军事谋划。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AP)负责新闻企划的主编乔恩认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可以策划,包括不可预见的突发新闻,在它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策划行为就开始了介入,然后一步步展开、深入。

什么是策划?

《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一书认为策划是“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行动步骤、计划或指南”。《电视节目策划学》一书认为:“电视策划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综上所述,可见策划意味着筹谋、谋略、计策、对策等。

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理解,电视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在采访报道之前所制定的方法与对策。

第一节选题策划

新闻选题的抓取与分析是电视采访的首要环节。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基础,选题是节目的“命根子”。就像电影的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有一个好的剧本,电影就成功了一半。的确,新闻选题的这种重要特质,为电视采访策划提供了可以腾挪的空间,成为含金量很高的操作环节。

我们对采访选题的界定是:电视记者根据国家、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事物从平衡向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形成判断,从而做出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向、报道角度的选择。这种报道内容、报道方向、报道角度的选择符合观众的收视兴趣,抓住时代脉搏,同时也能引领观众、社会的发展趋向。这个界定说明了选题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契合,同时也指出记者作为把关人对信息的主观控制。正如中央电视台梁建增所言:“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也就是想传播什么样的媒介观点、表达什么样的判断趋向。”

具体而言,我们对选题的理解其实应该从两方面切入:首先是不同的事实构成不同的选题,也就是我们要从众多的一般事实中,挖掘出最契合社会发展的事实,即最有价值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同一事实会有不同的选题角度。如果说前者更依赖于现实的客观事实,那么后者更强调记者的主观判断与选择,当然这种判断与选择是建立在事实这个真实的语境之下。只有明白了这一层含义才可能积极调动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考察事实的多面性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一、如何确定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的确定对栏目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构成了栏目发展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之所以把选题提到电视栏目高度而不是从单个节目来考虑,是因为栏目化的操作实际上是一个固定化、标准化的节目运作方式。栏目化运作使其节目方向、质量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采访制作水平不尽相同的编导可以在这个相对标准化的规制中做出同一水平线的节目。一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管理学的“木桶短板”原理使我们意识到对节目制定标准恒定的操作规则的重要性,而选题原则无疑是一个指导节目方向的标尺。

1.选题原则以栏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

不同的栏目会选择不同的新闻事实。同一个事实,不同的栏目所报道的角度可能大相径庭,其切入点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栏目的本身定位决定的。现在电视可选节目越来越多,栏目面对不同的受众群而产生了不同的定位越来越趋向于分众化。这种定位决定了我们从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实和报道角度来呈现这个世界的多面性。比如2009年美国纽约州州长斯普利兹(Splitzer)因为性丑闻事发而离职。CNN的一档新闻的切入角度是直接从州长宣读辞职演说开始。而当日的辛迪加(Syndicated)节目《内幕》(The Insider)则是从与州长有染的“坏女孩”(bad girl)切入。其报道角度截然不同。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通过比较中央电视台几个栏目来看其对选题原则的把握。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为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栏目,其取舍选题的标准是:是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否符合宣传的需要,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这个标准,《焦点访谈》的选题原则是: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政府重视原则解决的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舆论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群众关心原则解决的是报道的广泛性和接近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原则解决的是新闻报道的典型性问题。在选题具体操作中还规定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抓大放小不添乱。《焦点访谈》根据自身的节目定位,其着眼点应当是在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方面,体现了稳、准、狠的选题诉求点。

央视另外一档重头新闻栏目《新闻调查》栏目的选题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期。早期是“主题性调查,针对宏大主题进行理性推理和三段论叙述,强调新闻性、调查性、社会性”;后来发展到“重大新闻事件调查,与事件同步,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再往后是“人文故事调查,以个体的命运和故事承载记录历史的使命”,“探索真相,事件内幕调查——新闻性、故事性、调查性”;现在是“全力实践以揭露内幕、黑幕的独立调查为特质的调查性报道”,其选题标准是“调查性、故事性、命运感”。具体而言,其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否具有信息量,是否具有故事性,是否具有命运感,是否具有独家性。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偏重于软性报道的栏目《走近科学》。《走近科学》栏目是央视1998年开办的科普性栏目,其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栏目定位于生活中的推理故事和热点、疑点的科学解析。其选题归纳为“4、3、2、1”原则,即40%考察重要度(从观众角度),30%曲折度,20%可视性(视觉冲击力画面),10%意义。具体操作标准为:选题通俗,有悬念,有传奇感;有真实的叙述语境作为基础;选题离观众很远又很近——有一定距离,又要有观众的认知度,要有人物驱动的戏剧化故事。

通过以上三个栏目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栏目都根据自身栏目定位提出了简练、明确的选题标准和依据。这种相对固定、精炼的话语为栏目的选题操作提供了一个可以执行、可以对比的具体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选题原则实际上是依赖于栏目清晰的定位,而按照这个定位确定的选题又不断强化栏目的独特定位。

2.选题原则以报道思想为依据

从具体的运作来考量,选题的运作还紧密贴近电视传媒一定时期的报道思想,体现出了新闻适宜性的价值取向。何为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它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报道思想实际上为栏目确定了阶段性的选题重点和选题依据。一般来说,报道思想是依据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方针、政策,社会重点关注点,全局和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之后,综合制定形成的。对记者采访来说,报道思想往往是选择题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它指明采访的方向、范围、内容和重点,同时也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以及报道角度选择和主题立意构思的出发点。所谓新闻报道中的“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即是从中而来。一牵涉到政治有的同学就不以为然,其实,政治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恰恰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依据。在这点上,西方媒体也会根据当前政府、社会的关注重心,即时调整选题,组合选题,形成报道重心。比如2009年上半年,CNN国际在其新闻栏目中设置《复苏之路》(Road to Recovery)以政府工作重点、社会热点为重心,集中报道美国经济振兴计划,新闻栏目中的这种版块设置往往是体现媒体策划能力与竞争重心的手段。再如2009年5月4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推出的《灾区和我》系列报道,是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的选题策划。同一时期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也推出了“一个不能少——关注地震宝宝”、“震后一年间——北川干部”等节目,其实是把栏目关注弱势群体、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的节目定位同具体阶段的报道重点结合起来。又如,在国庆六十周年之际,《新闻30分》推出了“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性报道。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选题原则是栏目定位和具体报道思想的交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报道思想应该是记者头脑中随时绷紧的一根弦。首先,它是新闻选题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尺度下考虑选题,在具体操作中才不会偏离主方向,而这也恰恰是许多栏目奉行的原则。比如北京银汉文化传播公司在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合作的时候,节目除了电视台内部的人审查之外,还聘请了一位人民日报社的退休老编辑,为他们的节目进行最后的政治把关。由此可见栏目对政治、政策方向的尺度拿捏和把握是十分审慎的。而这种尺度拿捏如果没有对政策的深刻理解、丰富的经验、谨慎的态度是很难把握准确的。

其次,报道思想是新闻选题的源头活水。新闻选题如何切中社会发展脉搏、紧跟社会热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报道思想为其明确方向的。比如安徽电视台选送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新闻特写“返乡民工子女上学调查”,从民工子女这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引人关注的群体切入,可以说是抓住了热点问题。但记者对这个大问题进行了聚焦,并转换角度:当大家都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或者留守儿童时,记者关注到了返乡民工子女,并进一步聚焦到他们的教育问题。这个选题可以说是题材重大,而切入角度独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主题、大背景,选题有点、有面,是非常讨巧的选题。

二、选题角度具体要求

选题角度也即新闻角度、报道角度。叶凤英教授指出: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从方法来看,新闻角度即报道角度,是指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选择报道角度同确立主题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因此,有经验的记者都十分重视选择最佳的角度,以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在选题策划的具体阶段,分析选题角度是重要的方面。

1.选题角度以事实为基础

新闻“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本位。选题确立以及角度选择都应该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不能凭空捏造。同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能将报道思想变成束缚,继而通过寻找例证生搬硬套,不论什么题材都生拉硬扯。要注意不要为了体现报道思想而强扭角度。

2.选题角度以独特为方向

当我们确立了以上标尺以后,实际上是为选题的操作设立了一个普遍基础。问题是,这些都是显性的标准。当所有记者都以这样的标准捕获选题,那你自己的优势如何体现呢?当我们对社会热点、难点都能闻风而动的时候,你的选题的独特性如何体现呢?高标独立,卓而不群应是记者在策划选题时的追求。如果说,以上提到的几方面都是选题存在的基础,那么独特性就是选题的活力。简言之,独特性就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及提供给观众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凤凰卫视闾丘露薇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访问。2004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众多媒体竞相参与报道。依照常理而言,媒体关注的问题是两国关系、经贸往来等,但是凤凰卫视的记者闾丘露薇却问了胡锦涛主席一个国内观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中国国内的禽流感。结果胡锦涛主席回答,中央、国务院很重视禽流感问题,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胡锦涛并且表示,“始终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政府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就这个问题表态,凤凰卫视因此获得这一独家新闻。由此看来,独特性是记者充分调动主动性而获得的。

当我们分析选题的时候,应该运用发散思维、异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对选题做出独特的采访延展、分析、解释。美国资深媒体顾问阿尔·汤姆金斯(Al Tompkins)在工作室(workshop)案例教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美国军队曾经在索马里的一次行动中遭到当地游击组织的重创,损失惨重。在美国军人回到美国本土的时候,记者如果到机场进行采访报道,该如何确定采访对象?一般来说,记者事先都会有个拍摄方案,这个方案可能包括这样的拍摄场景:

等待的家人。

人们给军人献花、礼物,

军乐队

眼泪、人们哭泣

降落的飞机

人们拥抱

士兵走下飞机

官员的致辞

旗帜

索马里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人们欢呼这是一个对现场最初级的判断,但是当设计好这个拍摄方案的时候,回头看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它的独特性在哪里?它的“新”在哪里?进一步看,你能想到这样的拍摄方案,其他记者也能想到这样的问题单,那么你的采访报道如何能体现独特性?其实,总的说来,这样的选题操作其实只是对事件的一个描述,而没有深入进去抓到有价值的新闻点。因此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选题,找到独特的报道角度。比如我们作这样的设想:有没有这样一些军人,他们回来时,没有家人在机场等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