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14248300000001

第1章 电视采访概论(1)

电视采访是什么?

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探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性本质、人性弱点、人性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依仗电视媒介工具和手段,只是为了更有助于我们去展现并揭示我们的被访事件以及事件当中的人。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即使我们奉为圭臬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把电视归于冷媒介或热媒介,作为电视媒介的使用者,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可以感知的、可以亲近的媒介。而这种可以感知、可以产生共鸣的就是事件中人的情感、心理和人物关系。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在课程训练过程中极容易偏离到对技术和技巧的崇拜中,而忘了电视采访的应有大义。

纵观中外电视界颇有建树的记者或主持人,有哪一个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对人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老到者如CNN的“电视老妖”拉里·金(Larry King),质疑者如王志,冷峻者如白岩松,无畏者如CBS《60分钟》(60 Minutes)的“斗牛犬(Bulldog)”迈克·华莱士(Michael Wallace),新锐者如CNN《AC360》的安德森·库柏(Anderson Cooper),无赖者如Fox News的比尔·奥赖利(Bill O'Reilly),机巧者如Fox News的赫尔姆斯和休·汉耐特Hannity&;Colmes,坦诚者如奥帕拉(Oprah),关注者如柴静,倾听者如崔永元。以上记者或主持人,风格各异、个性彰显,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人的好奇,对人的兴趣。最重要的他们都是从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的视角、一个好奇的视角、一个求知的视角,而不是从一个全知、全能的高视角去体察事物和人。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我们只有利用手中的技术手段去表现光怪陆离的事件中的千奇百怪的人,才能赋予我们的电视采访工作应有的人文精神。

就在笔者撰写这本书稿的时候,奥地利阿姆施泰镇(Amstetten)73岁的工程师约瑟夫·弗莱茨勒(Josef Fritzl)案发。其在自家的地窖里囚禁自己的亲生女儿长达24年,并施以强奸、乱伦、谋杀等暴行。而据《纽约时报》、BBC等媒体报道,约瑟夫给邻居们的印象是慈爱的祖父,关爱妻子的丈夫。谁也不知道他秘密的第二种生活。奈何新闻事件、新闻人物都有多面性,记者如何抓到本质?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冰山一角的显现为电视记者提供探究的余地,腾挪的空间。记者的采访报道是对真相、对真实的捕捉与抓取,同时也是对人在事件中的多面的展示与揭露。

在每次采访之后,记者应该会心怀这样的感想:哦,原来人是这样的。

因此,对人的探求将贯穿于本书所提及的所有采访方式与技巧中,这也应该是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一以贯之的核心。

电视采访的技巧何在?

电视采访发挥了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在其追寻事件真相、探究心理的过程中当然有电视媒介自身的技巧和采访特点。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些技巧的时候,着重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技巧是手段,技巧是服务

事件与人是中心,而电视采访技巧只是为事件和事件中人的刻画所服务的手段。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声画一体)、细节的展示与刻画、非语言符号的表现、访谈中的交流技巧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信息、更真实地还原事件真相、更深入地体察人的心理。有多少次重大突发的事件中,由于电视记者沉迷于技巧中,而丢失了对事件的真实抓取?类似案例有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报道中,中英军队交接管辖权的场面,由于记者在现场过多地推拉摇移镜头,而使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场面变得琐碎而模糊。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忠实地用你的摄像机记录下事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在真实的事件与人面前,任何一种多余的技巧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时候,记者需要思考谁是新闻的主角?

第二,技巧至简原则

古人曰:大道至简。对采访技巧的把握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是从简单到繁复再到简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美国剧作家大卫·马梅(David Mamel)也说:“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得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的事,习惯的事变得更加美妙。”美国军方有一句用词简单、含义深刻的话,“最重要的事总是最简单的”(The important things are always ******)。古今中外这些颇具辩证思维的哲理性表述为我们把握与运用电视采访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导。作为电视专业的学生,我们都渴望迅速地获得本专业的特有技能与方法,并在实践中去运用。但是,我们同样要意识到,技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技巧是死的,每一位学本专业的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而决定未来职业的要义恰恰不在此。所谓功夫在诗外,熟练的技巧下面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切记,不要让过多的技巧干扰了观众对事件与人的理解。

第三,灵活把握原则

电视采访是一项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其许多判断与操作都要在具体的采访环境中去体察与转换。技巧是规律,是以往众多记者的经验总结与方法归纳。但技巧不能上升为绝对的原则。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在其著名的《故事》中的序言就开宗明义,《故事》论述的是原理,而不是原则。原则意味着“你必须这样做”,而原理则是“这种方式有效……而且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同理,电视采访中的拍摄技巧、出镜报道技巧、访谈技巧都是在实际采访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是针对现实状况的灵活操作。任何一种技巧上升到原则都是危险的。比如,我们提倡访谈中的提问最好简短,但是在很多访谈中也有大量的带背景的提问,问题长而富含信息量。这两者并不矛盾,左右你问题变化的是你面对的被访者是谁,采访环境如何。

本书所指的电视采访涉及到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并不只限于电视新闻,其中还应该包括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谈话节目等一切非虚构类的节目。因此,本书的采访技巧、所选案例都覆盖了这些领域。

第一节电视采访的界定

电视采访与其之前的媒介采访具有共通性。在理解电视采访的定义之前,我们先简明扼要地勾画出历史上对新闻采访的界定。

一、新闻采访的界定及内涵发展

艾丰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这个定义纳入了采访活动的三个要点:谁,为了什么,做什么。三者结合,缺一不可。刘海贵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林如鹏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任何定义都不能做到完全概括一件事物,但是我们可以从众多定义中抓住采访的本质特点,理解采访的主客体、目的、方式和特点。

从以上定义分析,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在采访定义之外,需要我们深究的是,采访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新闻采访是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

采访是记者作为把关人而对事件最前沿所做的选择活动。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对事件、对被访者、对事实角度的选择活动。因此,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作为把关人的新闻记者需要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能否从被访者洋洋洒洒的回答中提取二十秒钟时长的几句话作为同期声引语?能否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出一分半钟的消息?这需要记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选择事件才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本质发展?如何选择被访者才能给事件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表述、更全面而丰富的视角和更多样性的解读方式?如何从一般事实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抓到事件的本质与特点,才能体现出你与其他把关人不一样的体验与解释。每个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活动都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基于你的采访经验,基于你对事件本质高屋建瓴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体察。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所言,“大部分情况下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你让谁的事实占据足够的分量?”应当说,选择是衡量一个记者新闻敏感度、新闻判断力的标尺。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要选择什么样的事实,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解读,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形式。

选择意味着舍弃。选择了一个新闻事实、一个新闻细节,意味着舍弃了另外一些事实、舍弃了另外一些视角。对于初涉采访的同学来说,最容易忽略的、最难把握的环节就是选择。往往我们说一个学生的采访作业大而无当,是指这篇报道没有主题,只是对事件的概述。因此,从采访开始训练自己的选择能力,勇于选择也勇于舍弃,这样的选择过程就是采访提高的过程。选择是采访的难点,而采访的魅力也蕴含其中,不是吗?

2.采访报道的对象是事件本身吗?

答案为“是”和“不是”。谓之是,是因为采访报道是通过对事件的报道采传播信息。但采访报道并不局限于事件本身,采访报道重点是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事件本身是采访报道的由头。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格瑞利(Greeley Kyle)认为,新闻报道不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包括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的影响、对社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才会有全国新闻、国际新闻中的本地视角,本地新闻中的全国、国际视角。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新闻与受众的接近性。

3.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

许多传播学者指出,社会与传媒的发展使新闻进入了解读时代。过去,我们判断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尺是其独家新闻的抓取能力。应当说,这个标准现在仍然适用。但是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普及,随着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信息发布的程序化、标准化,新闻媒体对事实的独家获得、独家占有越来越困难。各个媒体机构获得的信息几乎相同,而且信息越来越成为标准化的“罐头信息”。这个时候,对新闻事实的独家判断、对信息的独家整合和独家解读便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从这个意义来考量,我们认为采访本身就应该包含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背景、不同观点与解读的摄取与整合这一工作环节。通过独家角度、独家背景资料、独家观点来体现媒体的新闻竞争能力。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经济报道中。现在的经济报道强调,每一个数字都要有背景、有数字解读。比如美国CNBC财经频道的财经节目,采用多视频的方式,使不同资料、不同专家的解读都成为对现在屏幕上出现的数字的一种深入解释。

另外,各个电视媒体读报节目的兴起,实际上也是巧用资源为事件提供更多角度的解读,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就是通过两岸三地、新加坡乃至许多国际媒体视角去分析同一个事件的。

4.采访体现了新闻的历史观

记者——journalist——从其词根和组词而言,是“为现实做日志的人”。有人说,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也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还有人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记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他以人类社会活动为主要工作对象。由于记者肩负着记录今天的历史使命,他的采访活动才得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又由于采访活动发挥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记者的社会地位才无可争辩地坐上无冕之王的席位。

从新闻发展历史来看,海明威(Emert Miller Hemingway)对西班牙内战的报道,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对二战德国的报道,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对西班牙內战、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的摄影报道等等都成为今天的历史正案和注脚;中国清末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的“远生通讯”,邵飘萍的通讯和专电,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都是中国新闻界的杰作,而且对于我们现在了解当时的历史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艾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至今都是研究红军在陕北根据地期间历史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电视报道来说,西方电视媒体的肯尼迪遇刺案、“9.11”直播报道、海湾战争报道、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国电视媒体的1997年的香港回归报道、1999年的澳门回归报道、2008年的雪灾报道、“5·12”汶川大地震报道、北京奥运会直播报道等等,都是用直观影像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记者见证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细节丰富、直观形象的历史坐标。除重大历史事件之外,新闻记者还记录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社会发展的众生相,从而以多样化的视角去留存普通人的生活历史。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新闻应有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