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有常 俯仰百变: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谈
14247200000027

第27章 通讯、调查报告纵横谈(2)

破得开。就是要善于在具体典型的事实基础上分析问题。一篇工作通讯提出问题,好比是下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好比开花结果。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特点、深度,就要靠分析好。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要把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主观拔高、断言。1955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指导农民花钱》一文,就有很好的分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写工作通讯的分析与写论文的分析是有所不同的。工作通讯的分析有个前提,即必须收集大量具体的典型的事实材料,然而这一点往往为一些作者所忽视,他们忘记了通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用事实说话,总以为工作通讯既然允许作者发点议论和分析,就可以在事实尚在迷离恍惚之际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结果写成了论文体裁,当然也不是好的论文。

我们还要避免这样的写法,即在叙述了一些事例后,就完全停留在表象观察上,只把各种事实作为现象罗列,而不探寻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只叙述一般过程,缺乏具体分析,这样文章就没有说服力。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应把要报道的事实和要发的议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边讲事实边议论,叙中夹议,议中夹叙,议论风生,使事实的叙述由于有议论的发挥而显得更有生命力,而议论的发挥也因有事实为依据而显得更有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就赞赏过“四对比”、“五算账”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还说过,“拿当地农民的经验向农民作细致的分析,这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就告诉我们:分析要尊重群众,尊重客观事实,要讲实话,而不是靠作者“打官腔”。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党的文风很突出的一条,就是借“分析”之名,主观臆断,或者无限上纲,以势压人;或是无中生有,乱扣帽子。我们在写工作通讯中,一定要发扬党的好传统、好文风,在叙事中作好分析,寓理于事。

挖得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文章一层深过一层。人们认识事物取得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工作通讯中对问题性质的揭示也应有个过程。一篇工作通讯要写出深度和特点,就要靠精辟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将它所反映的经验体会如实地在分析矛盾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是靠作者的任意拔高和主观断言。揭示矛盾的层次越分明越好,越具有鲜明的逻辑性越好。有的同志写工作通讯常常为抓不住特点而发愁,其实,事物都是各有特点的。比方看人,不细瞧,都是鼻子眼睛,千人一面。你一细瞧,就看出各人的特点了。学会抓住特点,从一般中突出了特点,又从特点中回答了普遍性的问题,文章就显得有深度。要挖得深,还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规律,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比如,要讲清落实政策的经验、问题,就要面对现实,讲出落实政策过程中的矛盾、斗争,讲清在什么条件下,在某些复杂情况下怎样具体落实政策,要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写出特殊的规律。如果是停留在空讲政策重要,决心抓紧、发动群众等一般性的东西上,就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

写得活。就是要写得生动、吸引人。生动吸引人首先是内容问题,但是写作上也要讲究。有些工作通讯往往只是一二三四很抽象的几条,读来乏味,使人感到沉闷。当然我们并不一概排斥运用概括的语言,也并不完全反对用一二三四的写法。有些同志认为,工作通讯与其他通讯不同,不必要求生动,表现形式上也无须有多大讲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工作通讯既然属于通讯中的一种,那么,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写景、写情、写人物。

如何写得生动吸引人呢?

一是应该从叙述事件和运动的过程中去表达问题,不要静止地、抽象地提出和叙述问题。否则,文字就呆板,没有生气。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要力求形象化,穿插现场情景的描写,这是使文章生动的办法之一。形象,就是把具体的可以感触到的事物呈现给读者,有如临其境、经其事之感,这比平平淡淡地讲道理容易使人理解、印象深刻;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对话,以及对细节的描写,选词造句也要力求精练、生动;要深入浅出,把很深的道理和技术性、经验性的问题写得简明易懂。这需要作者深入采访,力求对工作情况了如指掌,写作前要勤于动脑,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二是要做到材料和观点统一。帽子加例子的写法是不好的。在工作通讯中,无论是先提出观点再写材料,还是先摆出材料再引出观点,都要在二者的联系、统一上下工夫。例如前面提到的《指导农民花钱》一稿,观点和材料就统一得好,用观点统率材料,说明问题很有力量,读来很受启发。

三是写思想和写行动的统一。在工作通讯中,只写一大堆行动,不写人物的思想,或只用所谓的“闪光”思想和语言,而不见行动,都是不得要领的。写工作通讯,贵在用行动、事实说明思想,反映经验,把写思想和写行动统一起来。但是,在工作通讯中写行动,与写人物通讯有所不同,不需要用很多文字去刻画人物的外部形象,也不必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是要着力于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行动。

四是做到数字和观点的统一。一般引用数字有两种,一种是对比的数字,多是作为情况的交代或论证的根据,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所要反映的主旨。另一种引用数字是作为事实的补充或经验的分析。如1961年4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把“家底”好好摸一下》,讲的是清理物资的重要意义,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清理物资的必要。虽然数字一串又一串,但都很说明问题,读来一点也不觉枯燥。

三、调查报告写作有章可循

一、毛泽东同志说:“到一个单位去了解情况,要了解运动的全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现在怎样,群众是怎样搞的,领导又是怎么搞的,发生过一些什么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认识有什么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对搞调查的最好的概括。只有对调查对象的全过程做了深入了解,摸清了全过程,从而准确地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才能使调查报告有深度,有质量,有说服力,有指导作用。

二、调查报告要介绍比较完整的经验,因此调查必须是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比如到一个队调查畜牧业发展情况,既要有这个队的一般概貌,又要有重点地调查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作用,掌握必要的统计数字,还应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用一个点的经验回答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调查报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调查报告是指导当前工作的,因此调查必须着眼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能是有闻必录的纯客观记录。所以在调查中,要善于选择并着重了解最能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型事例和经验,而且在进行调查前,就必须深入学习有关的文件和上级指示,使整个调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进行调查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发扬毛主席一贯倡导的深入实际,不耻下问,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运用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察看以及抓点与跑面相结合,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反复调查等方法,力求准确地摸清事物的全过程,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包括必要的统计数字和其他的百分比,一般概况和典型事例以及群众的反映和语言。这一步做得扎扎实实,就为深入研究情况、写好调查报告打下了基础。

四、认真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形成调查报告的关键的一步。调查报告是要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但反映过程是为了说明普遍性规律,而不是记流水账;调查报告是要介绍比较完整的经验,但这种比较完整的经验是为了回答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绝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调查报告不能靠堆砌材料,也不能罗列现象,而是要通过分析,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以指导当前的斗争。

因此,对调查得来的大量的、分散的材料,要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经过思想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区分假象和真象,由个别到一般,由表象到本质,产生出合乎情理的结论来,也就是了解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具体说就是要:

弄清所要报道的这个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在全局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普遍指导意义在哪里。这些都不是从个别事例就能一眼看清的,只有综合分析全面的情况才能真正认清。而只有认清了这些,才谈得上对这个事物的本质有了基本的认识,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的作用,准确地概括和宣扬它的经验。

提炼好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抓住主要的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使调查报告的主题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要分析材料,选择材料,抓住新的,舍弃旧的。所谓新,新生事物当然是新,新情况、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进展也是新;过去没有报道过的经验当然是新;各项工作在当前作出的新创造,取得的新突破也是新。区分新旧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而应当以对当前工作和斗争是否有指导作用为标准。即使是常规工作,只要抓住当前遇到的新问题、取得的新经验,同样可以写出好的调查报告。

经过认真分析、综合、归纳,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思想,安排好文章的段落布局,就可以形成写作提纲,进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