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日报》作为党和政府在科技界的喉舌,历来重视科普工作,把科普宣传视为义不容辞的崇高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日报》也是科普界的园地。
先说《科技日报》的《星期刊》,它既是副刊,又是科普专刊。它作为正刊的补充和延伸部分,1992年将在报社整体构思下,力求联系科技人员的实际,更新一系列栏目,以进一步强化副刊性格,增加可读性,拓宽科技人员的视野,丰富科技人员的文化生活,扩展科技人员的社会联系。其中,“科技史话”、“科技史与科学家”、“登上科坛之前”等栏目,着重介绍科技发展的历史、古往今来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科海览贝”、“吃与穿的学问”等栏目,用通俗的语言,分层次介绍新技术领域的成就以及读者身边日常应用的科技成果。“群言”、“管见篇”、“我说”等专栏,则用小言论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宣传科学观点。
《科技日报》开办的《天南地北》,是国际科技副刊,向读者重点介绍国外的新科技成果和动态。
另外,在一、二版上,《科技日报》还办有“科学大视野”专栏,介绍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方面的科学知识;“科苑小议”则反映科技界的热点问题,一事一议,谈笑风生,熔知识与观点为一炉;近期还将推出“高级科普”专栏,请著名专家、科学作家撰文介绍尖端科学的现状与未来,每半月在一版底栏刊出一次。
《科技日报》已经为科普作家们搭起了较大的舞台,并愿意为科普作家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多的版面。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期盼着各位为本报提供更加精美的稿子,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把国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一次给科技界和科普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科普创作的第三次高潮正在或已经形成。这是时代赋予科普界的重任,也是科普作家们一项光荣使命。为不辱使命,我们建议:
第一,科普宣传要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服务,为振兴大中型企业服务。宣传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要做到既有利于科学知识普及,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本报在这方面曾作了一些尝试,出现过一条一二百字的信息给企业、社会带来几百万元效益的典型事例。我们相信,这些信息一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必定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第二,科普宣传要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服务。前些年,科普作家们有关电脑、计算机的作品,在许多读者看来还是玄而又玄的事情。现在,电脑、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电脑不仅进入了小学课堂,而且还进入了许多寻常百姓家。广东一位朋友说,过去那里的一些女孩子找对象,讲究有多少条“腿”,即桌椅板凳沙发腿等,后来又变成要看有多少“轮”,即自行车轮、缝纫机轮、手表等,现在是看有多少个“插头”,讲究有没有电话及各种各样的电器插头。毋庸置疑,人民群众对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认识已有了普遍提高。向他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的确是他们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近年来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发展很快。就以电话通信来说,出现了微波通信、模拟数字电路、数字电路、光纤通信、无线寻呼、移动通信等。科技成果迭出,不断更新换代,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更需要科普界为其鸣锣开道,广大科普作家应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由此可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普宣传已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既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科技素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如果我们对此不予问津,不仅完成不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愧对后人。
第三,在强调高新技术科普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宣传和普及。现在前沿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权威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工程的时代。生物工程是什么,它作为领头学科将如何带动其他技术群落的发展,以及由此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宣传,需要从现在起点点滴滴去做。科普作家朋友应该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基础学科知识的普及宣传,努力做到自己的作品让别的领域的科学家看了有启发,让中青年读者看了有用处,让青少年读者看了有兴趣,并使这些作品成为强大的辐射源,把新的科学知识和成果辐射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群中去。
我们殷切地期盼科普作家们在上述三个层次上做文章,做精妙的文章,做深入的文章。
为了搞好科普宣传,迎接新的科普高潮的来临,科普界与新闻界应该联姻。新闻界要努力为科普界服务,科普界也有把工作更推向前进的任务。
(写于199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