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14246500000033

第33章 我的工作故事:如何做一名好的记者和主持人(4)

我还有一个感觉,做社会类的节目和做文化类的节目特别不一样。我原先是做《读书时间》,可以说是纯粹的文化类的节目,你面对的对象全都是非常精英的,是跟真正的大家在对话。每天与他们高谈阔论,与这个社会其实是很远的。而在《半边天》做这种社会调查类的节目,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能你接触到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最被忽视的,但也是构成社会大多数的一个群体。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多是独生子女,被爸爸妈妈宠爱着,与社会的接触也比较少。而我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点,就是我们特别应该珍惜生活,珍惜现在生活的环境。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生活太艰难了。我们这个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还有沿海和内地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一些人甚至是生活在绝望的状态里面。所以我觉得做这种社会类的节目,很难过,有时候甚至需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它能让你了解到当代社会的真实样子,它现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期,这个社会各阶层是在怎么样生活。高楼大厦、歌舞升平,就是真正的世界吗?我觉得,通过做这些节目,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有价值。虽然做这种节目很累,我每个月要做三到四个个案,也就是要飞三到四次,因此我在北京的时间很少,而我要去的地方,可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

我很庆幸,我以前有《读书时间》的经验,那种高雅的、安静的节目的经验,现在又有做这种与社会十分贴近的节目的经验,让我的人生十分丰富。所以我觉得将来各位在电视台工作的话,最好是什么节目都要尝试一下。你会对各类节目都有驾驭能力,而且你会有一个特别丰富的人生。

以上,我就是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点感受。剩下的时间,我想听听大家关于《读书时间》的意见和建议。这个节目在刚出现的时候很新鲜,也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收视率也还不错,知识分子很喜欢。可是做到后面,节目却慢慢衰落了。而全国的电视台,有十几档电视读书节目是在《读书时间》开播之后出现的,然后也都慢慢结束。我觉得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是现在一段时间,文化类的节目又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兴趣。比如《百家讲坛》,比如《大国崛起》,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交流环节

学生:假设你要去做一个读书类的节目,你会有些什么想法与建议?你们觉得读书节目有市场吗?怎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李潘:以前的节目定位于高雅的、知识面非常广的人,而我觉得,应该把观众定位在那些没有太多知识的人身上。因为电视不是一个精英的媒体,还是要面对大众的。《走进科学》其实就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这个节目应当有一定的品味,但又不能完全放在精英的位置上。作为主流媒体,在面对大众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利用时段去细分观众。比如说可以针对儿童,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图书太多太滥,家长们其实很希望有这样一个节目介绍有价值的图书。比如说有的人没有时间读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选择,这样既可以增加实用性,又不会过分降低节目的品味。

我觉得在电视上做高雅的读书节目是没有市场的。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可能每个人对读过的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对你在电视上提供的观点做出否定,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看过一期节目之后就不会再看了。它的市场在那里呢?我觉得有一些人,想读书却又没有时间,他可能只是知道书的名字,却不了解书的内容,这样他就需要电视为他提供一点谈资,让他显得高雅。他需要一个对书快速了解的过程。所以这类节目可以做给这样一些中等层次的观众。而且为了吸引眼球,我觉得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不仅仅是演播室,甚至可以采用搬演的手法。需要多种方式的调度,否则如果仅仅是谈话,很难吸引很多的观众。

我觉得在做过人文类的节目,又做过社会类的节目之后,重新回到读书节目,应该会了解,需要介绍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要通过一本书来展示一个社会。比如作家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态来写作一本书,这本书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谈资不仅仅是知道一本书,而是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当时的社会,在现在的社会有所折射。

在做节目的时候,可以在演播室里,也可以拓展空间。比如介绍乡村经济的书,可以到南方的一些小城镇或农村里去,不仅介绍书的内容,还可以在现实的环境中,更多地表达对书的新思考。

还有就是对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比如就可以考虑开设节目的博客,让观众可以跟节目有沟通。在博客中可以先介绍书的框架等,这样可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很多观众可能现在就只是知道一本书,但是不了解书的内容,看电视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谈资而已。

我觉得节目还是应该针对中端或者是高端的受众,特别是高端的受众。读书节目如果面向大众的话,可能不可避免地要掺入一些娱乐的成分,北京台就有类似这样的读书节目。可以把一本书的创作背景等都介绍出来,做成一部纪录片的样式,有故事和画面,也可以请一些高端的人来对书进行一些点评。但是这个一定要有独到的见解,而不能只是介绍书的内容。我觉得把一部书推荐给大家,引起大家的重视就足够了,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书的内容告诉他。因为如果有人想去读的话,他可以再去买来读。如果把节目定位在高端人群,他们会不太在意谈资的问题。

学生:但是高端观众比较少啊。

李潘:据我了解,像《大家》这样的栏目,定位也比较高端,当然它的受众也比较少,但它比较讨巧的是,可能看节目的人大多是自身有较大影响力的。

学生: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都是做纪录片的,虽然它们的纪录片有很多是科学类的,但是它们不会把自己定位在学术类纪录片,而是把自己定位成商业纪录片。它不会在专业上深入得太多,因为真正的专业人士看的时候已经都知道了。

我最近在看飓风、龙卷风这样的纪录片。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看了这部纪录片,会知道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它完全是采用一种悬念式的设置方式,让我了解到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它有怎样的破坏力,等等。

不一定要叫《读书时间》,我觉得这个名字太沉重了,如果在名字上动点脑筋,也许会吸引更多的眼球。

我觉得一个节目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很多国际国内新闻要事、某些节目的观点就比较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权威性是非常重要的。

李潘:你们觉得明星一般会读什么书?他们对什么书感兴趣?我说的明星不是专指狭义的娱乐圈明星,而是指各行各业的名人,比如商界名人、政界名人之类。

学生:那这个节目他们应该还是会感兴趣的。像《百家讲坛》,就有很多各界精英也在看。

李潘:你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读书节目的男主持人是哪位?

学生:余秋雨吧,或者孔庆东。

李潘:咱们说开来,做读书节目,你们说实话,打开电视会看吗?

学生:不会……不过关键是好不好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节目,只要好看,大家都还是会看的。

李潘:那你们看不看《百家讲坛》?看的理由是什么?不看的理由又是什么?

学生:我是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开始看的,我发觉它每一集都会抓住你,都会用一个个疑问展开,很引人入胜。而且一般都讲得深入浅出,很多知识水平不高的人也能看得懂,也都有收获。不过有的时候也觉得没意思,主要看讲的话题和讲的人。一次我去外地采访,当地的县长和书记问我们能不能把《百家讲坛》的播出时间推迟到“十一”以后,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没时间看。

李潘:这可能还涉及一个观众分层的问题,它吸引你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故事,是很多很棒的独立的观点在交锋。

我是要读很多报纸上的书评的,还有就是一些网站上会有一些不错的书评人,他们会有自己的博客,你们都可以定期浏览一下,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渠道。还有一些排行榜,也可以关注一下,但不要跟着买书。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你就可以对最近的出版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哪些书是你感兴趣的,然后再去书店,就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我不通过电脑看书,毁眼睛,还真是没感觉。

学生:那您觉得好的读书网站有哪些?

李潘:天涯读书社区。那里常常能见到一些妙评,有些很有价值的东西。还有豆瓣网、榕树下,这些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