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传播思想力:在中国传媒大学听讲座
14246500000026

第26章 电视采访内外的思考(9)

第二个就是说,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倒退了,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这其中呢,应该从积极的方面看啊。相对于我们那个时候来讲——我们那个时候也有缺点的,三险没有啊,对吧?处于一个自由状态,没有合同——但是现在只要你进入这个范围之内,他是要跟你签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明白一个背景吧,非常简单的问题,现在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要告你,很麻烦。那你真的就是在用黑工啊,所以一定要规范。这是由于这个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就是确实我们现在这个中国社会还处于一个剧烈的变动当中,很多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但是处于一个规范当中。

我最近看了很多这类禁书,因为我到香港出差,没事儿,购物也不是我的兴趣,跑到书店去看书。你了解一下中国29年、将近30年的这个改革过程,我觉得会有好处,就是你把自己的命运——我们经常说的——跟祖国的命运和名字联系起来。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句空话,但是你去看一下,你会把握这个动向,可能对自己的选择会更有利。这个人事制度改革绝对不是说哪一个人来做的,你看这两天,包括我,烦死我了,我那天跑到档案馆,人家都说,“哎哟!”我就在想,我还是脸熟哈,脸熟人家还给三分薄面。你要不熟的话,人家那就冷若冰霜啊。但是这个很正常,不能影响我的选择,不能影响我的情绪,因为人本来就是各种各样的,你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一个态度。这个机制呢,我觉得变总比不变要好。你现在再回去,不太可能了,对吧?包括我妈、我姐下岗也一样,我说你们这个想法绝对是错误的,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不太现实。对吧?大家觉得考公务员就稳定吗?也未必啊。2001年我去英国,回来以后对“单位”这两个字我就觉得非常陌生,但是一个月之后我觉得单位特别重要了,因为我回到原来的轨道上了。你在我们社会的轨道上,你一定要找寻它的规律,你不能逆潮流而动,你只能顺着潮流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你不能说我现在去中央电视台示威去,没可能的。就像我刚才讲的发球权一样,我6个人,我12个人,我还得做啊,而且还得把节目做好,你去埋怨任何人都没有用的。你说找人事办主任或者说找谁,没用,这个不是他定的。要么顺应它,要么离开,另辟蹊径,懂吧?天生我才必有用啊,总有一天有个机会。只要你有这个恒心,只要你有这个要求、有这份热爱,我觉得不愁,尽管可能短期内对你们的就业会有影响。

那天我听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说好像现在中央台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用得很少,好几年都没有了,我觉得这个也不是很刻意的。但你们想,你们那么多师兄师姐都在中央电视台,将来等到他们一朝掌权了,他们还能歧视你们啊?不可能吧。因为这个是天然的。你看我这种人,不是你们门下的我还往你们这儿靠呢,是吧?还老觉得自己出身不好,对吧?终于捞着一个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所以我觉得这都是一种偶然的、很短期的现象,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不会说因为你是某个学校毕业的就不用你。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吧,我觉得这几年可能大家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同学有一种偏见,老觉得我们是比较重技术的,后劲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是别的学校学生优秀,不是我们不行,可能是别人太优秀,对吧?别人可能干得很好。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特点出发,因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接触电视肯定比别人早,这种机会肯定比别人多。但是我觉得过早地进入这个社会啊,过早地脱离学校生活,也可能会有一些弊端。你想想,包括我们很多本科同学,进校,就像我们第一年学公共课,第二年学专业课,好,寒暑假就开始找实习的机会了。这你要找不着呢还好,找不着你也不用感到很悲哀,因为找着了也是个害呀,你知道吧?某个栏目要用你了,你哪还有心思读书啊?根本就不可能了。那这个大学不等于没读嘛,你只不过挂了个名。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从自身来找一找原因,确实有这个问题。那其他的学校,像中国人民大学啊、北大啊,包括很多理工大学,这些学校的学生就是在学自己的专业,他们从来没想过我有机会来做一个电视节目,突然他把这一步完成以后,给了他这个机会了,你就发现,他原来学的那些东西,看似无关的东西发挥作用了。

为什么刚才跟大家讲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说哲学原著、是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那种功课,其作用一个就是思维的训练,另外一个就是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我发现我们现在很多同学就缺乏这种能力,我很着急,有些人不会打电话,跟我联系五遍六遍,最后他不找我我找不着他,因为我不知道你是谁啊,对吧?你联系采访的时候这是第一关呐,但是很多人不会。这种接人待物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反而忽略了。可能你要他讲两个镜头有多少种接法,他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最基础的东西他却可能不理解。所以为什么我说要回到原点,要从常识出发,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硕士生、博士生,可能在某一个领域你确实掌握了很多,但是你不要掉书袋啊,每一个场合我都拿出来抖一抖,这不行的。你最好忘记我是博士,我跟你一样,但是我有这种东西作底蕴,我可以做得比你更好。这是我觉得要提醒我的学友们注意的。因为电视它是一个很重实践的东西,包括我们制片人。当然一方面我会看你的学历,但是看你的学历意味着什么?对你的期待就越高,对吧?

前两天比赛,选手们一看到这些知名评委很兴奋啊,介绍自己是英国某个学校毕业的,一听,哎哟,四门外语,我的天啊!但是问题是我的节目中需不需要?有可能需要,对吧?但是很多时候可能不需要,就是是不是该你出手的时候你出手了。所以很多(选手)一上来,给自己设计的就是用四门外语向大家问好。我一听,就跟旁边的于丹说,“肯定完了”。这个观众投票啊,四个人中间留一个,肯定不投他——原来我觉得他在四个人中间还是有可能的。观众有这种逆反心理,你越把自己当回事,我越觉得你不怎么样。这种期望值它有时候可能跟现实成反比,因为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那个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过去,我记得从小学时候开始,我的老师评语就永远写的是:谦虚谨慎,不要骄傲。我的毛病就是骄傲。但是你说我们现在谁还说“谦虚”这两个字?挺落伍,很陌生了。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