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14246300000013

第13章 综合讨论(1)

(主持人 越智敏夫 区建英 译)

东亚区域主义和欧洲统一的经验

新潟国际情报大学教授 臼井阳一郎

在此,我想以区域主义为关键词来思考东亚的未来。这里所谓区域主义,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种政治方针,即近邻各国合作推进共同应对共通的问题的制度建设。这也是决定20世纪国际政治特征的动向之一。特别是在9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地盛行起来。其背景是美苏冷战格局的解体。

区域主义的代表性例子是欧洲的EU(欧洲联盟)。那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欧洲统一进程的成果,是国家之间的统一的最先进的事例。此外,还有东南亚的ASEAN、南美的南方共同市场、北美的NAFTA等,非洲也在进行了多种尝试之后,终于建立了AU(非洲联盟)。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例。简而言之,这一动向可以理解为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同时并行,促进了近邻国家关系的紧密化。这一动向在我们东亚是如何表现的呢?应当如何展望其未来?

请参考表1,可以看出在东亚也的确存在区域主义的萌芽。不管与其他地区相比它是多么软弱无力,至少不能否定这种动向的存在。成为其引子的,是ASEAN和EU这两个区域组织。两者在成立ASEM(亚欧会议)上是一致的。其中的亚洲诸国形成了所谓的ASEAN+3。由于金大中的积极倡议,东亚区域主义终于作为政治进程而具体展开。他组织了构思东亚共同体的研究会,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我希望在这次发言中明确这一东亚区域主义的胎动,并展望其今后应有的发展状况。

1989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诞生。但是它作为区域共同体而言失之过大。而且它本来也有淡化东亚地区的一体性的嫌疑。与此正相反,早在1967年设立的ASEAN,又太小了。1990年,当时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提倡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可以说正是希望在过大的APEC和过小的ASEAN之间寻求适中的模式。马哈蒂尔的这一设想遭到了美国的反对。日本也追随美国,而且中国也因台湾和香港的定位问题不能与之同调,最后无果而终。

但是,在EU向ASEAN提议设立ASEM(亚欧会议)的时候,马哈蒂尔的设想复活了。ASEAN作为亚洲的参加国,邀请了日中韩三国。这和马哈蒂尔设想的东亚诸国基本一致。也就是说,EU和ASEAN的区域间合作,促进了东亚这一地域概念的构筑。这作为将来的(希望如此)东亚共同体形成史的重要起点,是值得注意的事实。1996年,第一次ASEM(亚欧会议)召开,ASEAN和日中韩三国都落座于东亚一方的席位上。

但是,第二年即1997年,亚洲遭遇空前的金融货币危机。危机表明,这一世界经济的增长地区,其实是危机共同管理机制的空白地带。面对这种情况,ASEM(亚欧会议)中的东亚诸国,形成了ASEAN+3的基础平台。表面上是ASEAN为纪念30周年而提议召开了新的包括日中韩在内的会晤,实际上其宗旨在于填补东亚危机管理机制的空白。于是,开始了ASEAN+3的进程。这13个国家在1999年发表了第一次共同声明,决意强化区域合作,并考虑成立东亚共同体。

试图把ASEAN+3向形成东亚共同体的方向推进,是金大中的创意。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成立了东亚构思小组这一半官半民的研究会。研究会提出了EAVG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官僚中心的东亚研究小组,讨论此报告,并为了更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编写了EASG报告,提交ASEAN+3首脑会议。这是2002年的事情。以EASG报告为契机,设立了17个领域的48个分会。此后,ASEAN+3沿着这一框架,展开了具体的政治进程。

过去10年来,日中韩之间以历史问题为中心的确存在着各种摩擦和冲突,但是,ASEAN+3的进程并未中断。2007年,发表了第二次共同宣言。另外,从这一进程出发,旨在实现多边货币合作的清迈协议也逐步实现,成立亚洲债券市场的设想也接近实现。还有,在气候变化、能源、跨境传染病对策、海盗以及其它非传统型的安全保障等领域,应该加强相互合作的问题不胜枚举。ASEAN+3正是就此展开对话的平台。在东亚的确存在以构筑共同体为目标的区域主义的动向,此动向正在作为承担上述功能的合作机制走向具体化。

然而,这种东亚区域主义的动向,随着2005年东亚首脑会议(EAS)的设立而开始出现动摇。这次首脑会议在ASEAN+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形成所谓ASEAN+6。日本打算以此16国为基础强化东亚区域合作。与此相对,中国希望以原来的ASEAN+3的13国为中心。ASEAN也在成员国构成问题上出现分裂。因此,现在的情况是,关于将来要成立的东亚共同体的最初成员国,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姑且不论最终是否成立区域共同体,在展望东亚区域主义的将来趋势时,欧洲的经验应当是有帮助的。欧洲统一的尝试,简单说就是在欧洲范围内实现了和平的构筑和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正义与和解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正视德法之间以及东西欧之间血的历史,实现正义与和解,这是欧洲统一的重要侧面。实现欧洲统一就是努力让互相杀戮的仇敌能够携手共唱同一首歌。这一正义与和解的进程的推进,是为了实现以联合国为中心、依据国际法而构筑起来的普遍价值和规范。这一点也需要注意。

如此构筑起来的EU这一区域共同体的制度,在各种各样的政策领域推进了区域内管理即针对共通问题的多种层次的共同行动,同时,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均以促进全球化管理为目标。为了对应全球化而谋求近邻诸国关系的紧密化(区域化),构筑EU区域管理的目标正是与联合国机制下的全球化管理同步进行,并促进其发展。

不必说,对于试图保持全球影响力的EU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有新帝国主义、软霸权主义等批判,而且其在区域内的现实可行性或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效性,也出现了很多失败的例子。其实,区域管理和联合国体制下的管理之间本来就存在很多摩擦。尽管如此,立足于普遍的国际法原则,构筑促进全球化管理的区域管理机制,据此以推进正义与和解的进程,EU的这一努力方向,在展望东亚区域主义今后的发展趋势之际,不正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吗?

如上所述,在东亚的确存在着区域主义的胎动。以东亚共同体为目标的言论早已非常盛行。我在过去3年里,参加了研究如何拟定东亚共同体宪章草案的课题组。这一草案的日英对照版已公开在以下网页上,请诸位一定参考一下。无论是什么样的评论,我们都非常欢迎(http://project.iss.u-tokyo.ac.jp/crep/pdf/dp/Draft_Charter_of_the_East_Asian_Community.pdf)。关于这个宪章草案的日本语的解说书已经出版了,英语的解说书预定明年尽早刊行。

在这个宪章草案中,具体列举了本稿前面所强调的国际法的强制性规范,明确了国际法的普遍价值和规范,并且为了建设能够为全球化管理做出贡献的东亚,进行各种制度设计。特别致力于如何能够使解决各个具体问题的政策过程,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功能性的合作体制的构筑,对立足于普遍性价值、贡献于全球化管理的东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唐利国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