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14244500000022

第22章 政治人物主导下的传媒体制变革(1)

——俄罗斯传媒体制研究

虽然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但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更多的是将其界定为欧洲国家,这是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之后几个世纪努力追求的西化结果。俄罗斯国家制度的变化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典型性,特别是对与苏联有着诸多相似经历的中国,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的中国提供了大量经验教训。在俄罗斯诸多社会制度中,传媒制度的变化与国家体制、国家性质、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强烈的互动,对他国而言,其20多年的现实改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俄罗斯的社会发展概况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地跨欧亚两大洲。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俄国于1917年11月7日发生了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一起加入。

1990年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六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终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一)政治变革:两种集权的转变

从苏联至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轨,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过程。苏联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变。当时正值苏共中央领导人换代,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开始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最终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下台,并使得苏联体制解体。

叶利钦1993年建立了“总统集权制”政体,这种政治体制虽然克服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病,而且在稳定政局和社会形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实际上还不完备,因为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很小,政府缺少独立性,形成一种“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格局。可以说叶利钦时代确立的政治体制是混合型的“选任专制政体”,既含有民主的因素,又具有集权甚至专制的特点。

到了普京时代,在国家体制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注重加强民主并通过立法来执行国家政策,但仍然继续保持了“选任专制政体”的框架,并出现重新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形成了一种新的集权政治。即使到现在为止,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也没有停止,仍在进行中。

1.“公开性”改革和“新思维”战略思想的提出1985年3月11日,时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替去世的契尔年科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又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此时的苏联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大幅滑坡,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针对这一系列的危机和矛盾,戈尔巴乔夫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改革,戈尔巴乔夫首先提出“公开性”原则,强调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活动应该让人民知道,向人民大众公开。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又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宣布“新思维”是核时代的战略思维,它不仅针对国际问题,同时也作为苏联国内改革的指导方针。由此,在苏共领导阶层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现存的体制发生了严重变形,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旧有的官僚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所以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才能解决苏联的各种问题。这基本上是苏联向现今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的准备阶段。

2.国家权力重心从党转移到议会

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宣布苏联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战略目标是建立“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以1988年6~7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为转折点,改革的重心很快便转到了政治领域。在这次会议后不久,即1988年12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宪法(根本法)的法律》,对国家的政权结构作了一些新规定,由2250名代表组成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54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为其常设机构。至此,国家生活的主要的政治中心是人民代表的代表大会,而不是苏联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了。

此后,在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内进行的首届人民代表选举中,民主派取得了1/3的席位。1989年11月12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表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中提到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来改革这个社会大厦,同时提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原则。这是苏联正式由一党制向议会政治转轨而进行的党政分离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开始阶段。

3.从一党制向多党政治与总统制转变

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取消了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法定地位,并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1990年3月1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1990年10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成立,成为支持叶利钦改革的政党基础。1991年3月17日,俄罗斯进行全民公投,同意设立总统一职;5月下旬,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法》;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对戈尔巴乔夫政府进行倒戈的“8·19”政变。叶利钦以反对政变的坚决态度赢得了俄罗斯联邦政府军队和民众的支持。

政变结束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获取了政权,共产党失去了执政权。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2月26日,苏联解体。在这一阶段中,共产党报业被停刊,恢复后有的报纸成为新政府和银行家猎取的对象。

4.从苏维埃议会体制向总统权力集中制过渡

总统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最高领导权之争于1993年进入白热化阶段。叶利钦将新宪法版本关于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定位的问题交于全民公投,在1993年4月的公投之后,叶利钦赢得了多数选民的支持,确立了联邦宪法的总统版本。1993年10月,叶利钦调动军队炮打“白宫”(原属于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以武力解散国会,结束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政府与议会双重政权并立的局面。最终,叶利钦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个人手中,形成总统集权的初步局面。

1993年版的俄罗斯宪法为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人民权利和自由作出了规定,改变了国家的性质,由社会主义国家改为“主权的、民主的、社会的、法治”国家。

在宪法第一章第一条中规定: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是一个民主的、联邦的、法治的和以共和国形式统治的国家。宪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在俄罗斯境内承认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存在。在宪法第二章中涉及人民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三条中规定,宪法保障个人尊严和私人领域免于被揭露的公民权利。第二十九条规定,宪法保障每个人思想和言论自由。……保障大众传播自由。禁止有关机关对新闻的牵制。新宪法形成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的构架,以及行政双首长的总统制之行政体制。

5.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000年普京上任后,有人将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归纳为“民主的框架,集权的内核”。框架是民主的,三权分立,总统、议会、司法院都是独立的。而内在实质上却是总统高度集权的,一方面加强垂直领导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机关的协调和统一等横向上的控制,将权力都集中在总统身上。

这种政治体制模式也被叫做“可控的民主”。所谓“可控民主”,是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性手段来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令统一和畅通;以弱化民主制和执行权力膨胀为代价,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国家权力结束由激进变革所带来的社会混乱,实现国家的强盛与发展。“可控民主”是俄罗斯在经历多年痛苦的转轨探索后悟出的政治发展道路,它是西方价值观念与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俄罗斯在现实中追求强国、秩序、稳定、发展与在理想中崇尚自由与民主之间作出的两难选择。

(二)经济转型:从盲目激进到理性渐进

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实施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激进式改革,大规模的经济私有化、经济自由化以及过度紧缩的财政政策把俄罗斯推上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快行道。然而,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经历了社会的空前动荡和经济上的萧条,卢布的不断贬值引发人们对俄罗斯前途的重重忧虑。21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在普京总统任内,俄罗斯经济终于走出了衰退和低迷的阴影,开始稳步增长,俄罗斯也被誉为“金砖四国”之一。

1.休克疗法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的解体,为新自由主义方法的激进试验打开了大门。1992年1月,在总统叶利钦的支持下,以代总理盖达尔为首的激进改革派开始实施以“休克疗法”为特征的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从医学领域引入到经济学领域,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发明。其最初含义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经济的方法——正如萨克斯本人所指出的那样——“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以激进的、一步到位的方式,通过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方式来稳定客观经济,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休克疗法”也就成了激进转轨的代名词。主要内容包括:(1)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除某些生活用品和少数交通、能源等生产资料外,一切商品价格全部放开,不久又放开全部能源及能源产品的价格;(2)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遏制恶性通货膨胀;(3)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卢布可兑换;(4)以无偿的方式和行政手段推行大规模私有化,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私有化任务。

从实际效果来看,“休克疗法”改革非但没有实现当初预想的目标,反而使原本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化,造成了经济严重危机:(1)经济长期衰退,国力下降。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连续7年经济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其中工业下降46%。(2)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私有化过程中,很多国企经理与官员勾结,将企业产权无偿或低价转让,国家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流到国外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是侵吞国有财产的赃款)至少3000亿美元。(3)贫富分化加剧。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数人暴富,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下降了50%~70%。国企“大拍卖”后的1996年,占全国人口4%的富人的收入甚至高于80%低收入人口的总和。(4)寡头势力膨胀。俄罗斯私人股份银行从1991年起就放开,少数人利用金融力量廉价收购国有大企业、侵吞国有财产、迅速聚集财富形成金融工业寡头,这是俄罗斯私有化的突出特点。据调查,22家大型私人企业控制了俄罗斯大型工业生产企业总收入的40%、就业的40%以上。1996年总统大选后,金融工业集团经济势力急剧膨胀。

最著名的是“七巨头”,他们控制了国家金融、工业和媒体(到1996年年底,俄罗斯的金融寡头、工业资本集团和政治集团几乎已把所有的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都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

2.经济恢复振兴

“休克疗法”的失败让俄罗斯政府看到了激进式经济改革在俄是不可行的,转而进行渐进式改革。渐进式经济转轨开始于切尔诺·梅尔金出任俄政府总理。切氏上台一开始就提出,现政府“要对经济政策进行修正,使其更切合实际”。以此为出发点切尔诺·梅尔金政府一方面强调改革不可逆转,要继续深化改革和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积极制定深化改革和反危机纲领,并着手修改经济转轨方案,以实现由激进式向渐进式的转变。切氏之后的几届政府总理基本上都延续着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为普京的经济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0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将经济转轨的重心从所有制变革转换到强调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控制上,扶持民族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重社会福利建设,领导俄罗斯走富国强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