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14244100000025

第25章 网络青年的性心理(4)

三、关于因性而孕

北京大学医学部胡教授曾经说过,青年性成熟产生的主观性困惑、客观上网络带来的性沟通的诱惑,在青年性心理出现迷茫以后,最高行为表现就是未婚先孕。这是两性交往早期出现的突出问题。

2008年4月5日新华网介绍,政协委员魏向东在河北省政协会议上介绍了一份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调查。调查是选择了数家医疗单位作为协作单位,调查对象是115名25岁以下女青年。其中,有婚前性行为的61人,占53.04%,18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人。未婚先孕的有55人,20岁以下的19人,其中做过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高达13人。有个女孩子一个月内就和几个网友上过床,有的甚至为了十块钱上网费就可以和网友发生性关系,更有女孩纯粹靠与人做爱维持每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费用。有的还把是否与网友发生关系当成了炫耀的资本。

这份调查反映的问题,除了说明网络环境下青年的性开放、道德贞操观念发生深刻的改变以外,还说明青年在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无意识地采用了这种自我牺牲的反叛行为,争取自己的精神愉悦空间,同时也说明社会教育在青年性心理引导方面远远落后于青年行为的需要。

四、对同性恋的认识

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同性恋属于违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同性恋基本属于禁忌话题,有关同性恋的书籍在市场上寥寥无几。很多人(包括一些同性恋者自己)都把同性恋等同于“公厕经验”,“同志”生活长期处于“暗柜”状态,因为他们的性取向一旦曝光,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地,他们转而走向地下生活,性伙伴也不确定,多是一夜情参与者,往往是艾滋病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这种状况不仅降低了同性恋者的自尊心,而且助长了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偏见。

近几年情况有一些好转。2005年12月,中国卫生部首次向外公布了处于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的数量为500万到1000万人,这个数字很笼统,但是起码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过去,我们对待同性恋(以下也称“同志”)采取的是不理、不提、不问、不说的态度。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这个人群的生活、心理感受也同样重要,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大连等20多个城市出现了男同性恋社区艾滋干涉志愿者组织。他们在社区内开展“同伴教育”,用现身说法,推行使用安全套。据媒体介绍,圈内人士乐意接受这种善良的宣传与建议。

在成都、重庆等地可以看到,同性恋人群中有不少人已经有了稳定的伴侣,有了自己社区的生活,置业购房生活在一起。过去,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不敢公开自己的生活,现在情况有了改变。同性恋、“同志”等词,在社会流行文化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各大网站中,基本都有以“同志”为专题的论坛或聊天室等,人气常常很旺。以北京“同志”的游泳网为例,注册的会员数千人,每周在十多个活动点上,举行户外活动与体育比赛。全国“同志”排球比赛、羽毛球邀请赛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每年举行一次。媒体与“同志”沟通增多了。在过去报道中,“同志”形象“妖魔化”较普遍,同性恋与社会的沟通受阻。

2006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了有众多新闻单位记者参加的同性恋问题研讨会,促进了媒体记者对这一独特社区的了解。

同性恋作为一种国际范围内的社会现象,有各种存在的理由,从尊重人权的角度,谁都不能剥夺同性恋者的性取向选择。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无论如何增进了解,同性恋是不能和人性常态的异性恋爱、结婚生子相提并论的,它和人类基本的性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别,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团体存在,本质原因还是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扩张,为人本身的生理和精神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基础是性选择对常态性取向的偏离。

归结以上介绍分析,为简明起见,笔者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恋爱、婚姻与简单的性交往有本质区别。要把婚姻交往和一般的性交往的目标严格区别开来。网络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了婚姻道德标准的慢慢变化,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标准是稳定的,或者可以称之为底线。性关系的稳定持久而忠诚、彼此承担经济与道德责任和义务,情感的亲密交流,是婚姻的基础,离这个基本条件越远,就越不能用婚姻来衡量。从心身健康的角度看,人本能的情感欲望和道德理性冲突决定:稳定的婚姻和婚外性关系是不可兼得的,否则就必然付出健康的代价。

第二,情或爱需要及时沟通。要把自己对对方的感觉如实地告知对方,及时了解反馈信息。要在明白并且能够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勇敢地表达自己诚实的内心语言,包括追求和拒绝,勇敢代表着自信,自信的人,即使错了,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虚假的情不可能有真爱,而没有真爱,不过是游戏人生。

第三,要保持精神独立性。失去自爱和自我、依恋对方,不会有幸福的婚姻。独立性是婚恋中最重要的原则,要保持独立人格,有自己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精神私密空间,在任何交流中都不能失去自我价值,否则,单纯依恋对方,就会成为附庸,时间长了相关的人便会感觉精神疲惫,慢慢就会逃避乃至分离。

第四,要共同变化和提高。只是希望通过对方变化来带给自己幸福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想法。一般地,男性被期望在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较多,女性在家务、情感体贴上被期望较多。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其中一方会先于对方发生变化,包括职业、生理、秉性、交际特点等等,双方都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变化是否和对方的变化大体同步,并且要自觉调整自己,适应双方的变化,不断丰富婚姻的社会内容。

第五,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带来了开放甚至泛滥的倾向。如果从社会心理压抑和代偿的角度理解,这是对社会压力的反叛。但是,从青年心理健康和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角度看,不管是借助于网络渠道还是受国际性开放文化的诱导,这种性行为的开放甚至泛滥,都不利于青年自身的心身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果网络青年自身不能及时提高自我意识能力,反省性心理健康状态,那么迟早会演变成社会的阻碍力量,严重的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这一点,在美国20世纪早期的性开放浪潮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