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14244100000024

第24章 网络青年的性心理(3)

(六)网络婚姻

这本是网络设计者戏谑式的成人世界游戏。相互默契的双方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中同居,其具体过程为:网民根据网络中提供的个人信息资料在虚拟社区中寻找所谓的真爱,一旦感情有了归属,便忙于在网络社区中构筑爱巢、注册结婚、度蜜月、生儿育女。

网络同居比一般网络恋情更具有反传统习俗、逃避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心理驱动力,网络家庭好像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安逸,没有压力,即使在网络同居中出了问题,个人所受的伤害也要比现实中的情感失败所受的伤害小得多,这是网络同居行为在网络青年中蔓延和传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是,网络同居游戏的消极后果也是非常可怕的。

2006年7月27日CCTV《法治在线》播出“当结婚已成网事”节目,嘉宾小楠17岁,辍学。平时最喜欢玩的网络游戏叫《劲舞团》,通过玩游戏,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0多次网婚。他说,网婚就是好玩呗。小楠和飞雪在网络上结婚后,最长的一次是他们在网上玩了五天五夜。CCTV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80名年龄在14到18岁之间的学员,有23%的人有过网婚的经历。其中不少孩子有过十多次、几十次的网婚经历。每次网婚最长维持一年左右,而最短的只维持几个小时就离婚了。56%有网婚经历的孩子选择“会见面”,他们在见面中有的只是聊聊天,有的会有一些亲密举动,甚至还会发生性行为。38%的人表示经历过网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婚姻的看法。

参加网络游戏,当玩到一定积分时网上“婚姻登记处”就颁发“结婚证书”,以后,他的努力方向就是当上“爸爸”,当积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他有了第一个“孩子”,以后还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孩子”。网络“孩子”到一个阶段就会“死去”,死了也不伤心。在这样的游戏中潜移默化产生的冷漠心理,会在潜意识中破坏现实生活中人本能的爱心。

在心理感受方面,网络同居只要付出微小的代价便可以得到超值的精神享受,这样的速成生活,会降低青年实际生活的交际与沟通能力,使青年形成回避现实的自闭人格障碍。同时,由于游戏中可以同时与多人在网络中同居,而不必考虑现实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当这种行为延伸到现实中的时候,会导致青年爱情观以及性观念发生动摇,出现道德沦丧行为。网婚还可能使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从小曲解婚姻,对婚姻产生游戏态度,错误地以为家庭和婚姻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责任感和道德约束。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也有值得研究的文化价值。法学家强调,当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存在时,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规范和控制,而不是消极地打压和否认,何况,网络同居问题与现实传统婚姻文化的对比,可以给我们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启发。

三、比较分析网络的影响力

和过去年代的青年相比较,网络青年在性心理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变化?下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年性心理有巨大的影响和诱导作用。

(一)三代人的比较

2008年1月16日,有网友通过网络在线方式调查60、70、80年代的三代人的婚姻观,27857人填写了问卷,其中60后4716人,70后10988人,80后12153人。

三代人对爱情的期望值都很高,皆超过了70%。这一点没有差异。但是,与爱人相识的途径,60后首选是别人介绍,完全是现实的传统途径,其他两代人多为周围熟悉的人,80后第二位选择是萍水相逢,其中包含着网络交际的功劳,这是当代青年的独特点。

60后、70后认为婚姻是围城,80后说婚姻是快乐王国。传统的婚姻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忠贞、理性、刻板,因此才会产生围城的感叹。

而到了当代青年眼中,由于评价婚姻的标准已经改变,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多元的婚姻体验,所以,婚姻成为他们快乐人生的构成要素之一。

对婚姻质量的评价,首选项都是“凑合”,排第二位的,60后是“不满意”,70后是“很满意”,80后是“比较迷茫”。对于婚后性生活,三代人首选“如鱼得水”,第二是“味同嚼蜡”。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分析,说明当前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高了,性生活作为婚姻的重要质量标志,有相当一部分人失去兴趣。这里没有区别出80后青年的独特性,但是也可判断出他们对婚姻的多元化要求。

关于婚外情,60后中30%的人承认有,还有30%暂且没有。70后中20%的人承认有,40%的人在等待。80后中20%以上的人相信彼此忠诚,不会有,其中还有一半的人暂时没有。这个选项说明,婚外情已经比较普遍化,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里应该有网络的因素。80后青年选择“希望彼此忠诚”,这和他们婚龄较短、对现实婚姻生活的状态比较满意有关。

调查显示出的信息,说明婚姻观念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还是比较一致的,一是希望婚姻稳定,二是感觉婚姻质量不高,存在婚外情的情况。网络对三代人都有影响,但是,对80后网络青年的影响显然更多一些。(二)80后的独特性所谓80后,即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包括目前的青年主体。

他们的婚恋观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湖南商学院骆晓戈教授及蒋秀玲等人于2008年7月到8月发放问卷800份,完成了《当代“80后”婚恋观调查》报告,重点研究长沙市18到28岁青年的婚恋观念。

在认识另一半的途径问题上,19.71%的人是在社交活动中认识的,有34.46%是由同学、同事发展而来,通过网络认识的占20.99%。

这个数据可以对前面提到的调查做补充说明,即青年的婚恋渠道有大约五分之一是通过网络解决的。

对于婚恋形态的多元化选择难题,这里直接给出了答案。有19.55%的人认可网恋,有52.40%的人认可同居,有23.72%的人认可试婚,有22.44%的人认可闪婚。有10.74%的人认可闪离,有10.58%的人认同一夜情。26.6%的人认为婚后一定要贞洁,表明婚姻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性已经淡化了,贞操观更趋向自我感觉,对于传统的“忠贞于婚恋对方”的观念和行为,当代青年态度趋于淡薄。

对于选择维持婚姻稳定的主要因素,有76.64%的人选择包容,有73.32%的人选择责任心,有63.3%的人选择经济基础,认为孩子是维持婚姻稳定的主要因素的人仅为23.88%,说明青年对于孩子在维系婚姻稳定方面不是特别重视。这是一个独特的变化。青年一方面认同闪婚、闪离、试婚、婚外恋、一夜情,一方面却又向往白头偕老的传统姻缘,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说明,青年的婚恋观的多元化已经十分凸显。不过,青年追求婚恋的根本目标依然是一生的婚姻幸福,这个目标与传统没有很大差异,保持了一致。由于网络交际导致实际生活圈子缩小,当代青年婚恋的新特点中还有一个相亲的问题。本来有网络婚恋的多元化渠道,青年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应该不会出现剩女、剩男的尴尬,可是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

2008年7月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2005-2008中国相亲现状调研报告》提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群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俗称“三高”)的城市精英群体,但在婚姻上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理想归宿,一不留神成了大龄青年,即剩男剩女。社会学专家章友德教授认为,剩男剩女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白领对结婚产生一种焦虑症,认为网络婚恋不可靠,现实交际圈子很小,而且自己的选择标准无法降低,他们认为与其坐等成为剩男剩女,还不如主动出击,趁年轻时有年龄优势而尽早解决婚姻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加入相亲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