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14243700000016

第16章 影视表演的案头准备(3)

刘备:如张锈、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曹操: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刘备:(装糊涂)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这组中景为主的镜头中,展现了二人不间断的你来我往、探视对方的心机,其心理活动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了一个积极进攻,一个步步防守的场面。

中景景别给了二人连续心理碰撞的最好画面空间。

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

刘备:谁能当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一声炸雷,刘备筷子掉地,他不是怕雷,是曹操的一句话吓坏了)。

刘备:(忙掩饰自语的)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

这组近景镜头突出表现刘备与曹操二人彼此心照不宣的心理活动,从中景景别到近景、特写等重中之重地表现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活动。

应该说,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及准确体现心理活动中的不断变化,是演员影视镜头前表演万万不可疏忽的。尤其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用各种假借的某种情绪或不准确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塑造人物的准确性。

在影视经典作品中,尤其是近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例子很多,挑选一些作品认真赏析将对表演大有提高与帮助。

第六节 表现人物感情

感情发生的链条是用来表现人物关系的。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是人的本体。

七情具体指的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表演艺术的真谛是必须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离开人的真情实感表演艺术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艺术作品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其艺术性,而艺术性所包含的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情感”,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能称其为作品。不管是戏剧的还是影视的,以及一切能构成为艺术作品的都不能抽掉情感而单独存在,而镜头前的情感流露与体现是影视创作的灵魂,是表现人物关系亲、疏、仇、爱、恨的重要体现依据。

演员表现人物的情感主要来源于剧本,需要在“情融于理”、“理融于情”中去投入。

所谓“投入”是指演员要设身处地地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角色中去。体验角色,创造角色都离不开“情感”。

但影视创作中,只有角色的情感,而没有相处中与你配戏演员的情感也是对创作很不利的。与角色情感近似的生活中情感(与合作的演员)在影视创作的相互配合中往往会有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在多个角色相互配戏时更为重要。人们常说,笑,为什么笑?哭,为什么哭?恨,为什么恨?这些都是人物强烈情感的表现。但如果表现不当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的扮演者在三年多的拍戏中建立了亲如兄弟的生活感情,这种真情实感确实给创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如首场的“桃园结义”结拜中,很多动作是真情的催动下产生的,如三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互的跪拜等。

再如“古城相会”中表现离散的三兄弟再次见面的时候,在完成这场戏的时候,演员几乎没有事先走戏,其中关公从马上下来摔倒在地,张飞满眼泪花,刘备嘴角的抽搐———在下意识中三个人的手又握在了一起。

当然,演员也最忌讳不问故事情节前后的动情,以为真哭了、真笑了就是好的,其实不然,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情感时必须知道该动情到什么程度,应该知道前后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过了”与演“不够”都有失真实,尤其是面对中近景时,宁可不够也不能过。

有些演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把他拍过的戏连起来看时,总觉得不是“过”了就是“不够”,总感觉在情感线上疙疙瘩瘩的,这主要是因为常事演员没有认真捋清人物的情感线,或者在情感上表现失真。

但在多数时候,演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某个单元镜头,导演不启发的时候“不够”,而导演启发几遍就“过了”。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在前后拍过的镜头中仔细回想当时的情绪、动作等,以便保持人物主要情感的连续性。

精读剧本对演员情感的表现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层次、有顺序地展开对人物所赋予的情感,可以避免感情不连贯以及跳跃式的疙疙瘩瘩。

不管表现什么样的情感,真实、准确是影视镜前表演最重要的,把握好各种不同情感的表现是完成好人物创造的前提,也是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更具鲜活的基础。

第七节 塑造人物性格

“性格”一词对表演来说,尤其对很多从事演艺职业的演员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什么是演戏?演戏就是演人物关系。什么是塑造人物?主要是塑造人物性格。生活中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影视文学创作中也是同样如此,一部好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而那些鲜明的人物性格往往是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命运展开的。

演员创造角色其一切分析及研究都是为突出体现人物的性格。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没有性格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但就性格创造来讲,戏剧创造与影视创造在演员的挑选上似乎决定着一半的人物性格,也就是说二者在明确人物性格后而选择的演员上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

戏剧舞台由于离观众较远,再加之演员的夸张化装造型,一般情况下不太强调演员的外形,只要“戏好”,声音好,其形象完全可以通过化装造型完成。

而影视则不同,演员首要的是外部形象要符合镜头的特殊要求;其次才是能否胜任人物角色。这一点已在前面讲过,由于受摄影机镜头的光学原理及纪实的特性要求,即便同样的造型,也要要求演员本身要与角色形象距离贴近。所以说演员的外形是否合适角色要求的外形十分重要。

笔者十八年前在央视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是直奔曹操这个角色去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演员,我很清楚我的外形与要求的曹操有很大距离,但用表演能力来驾驭这个角色我是非常有信心的,但结果是在几名导演的说服下我演了刘备。按当时的心情来说我是完全不喜欢刘备这个角色,我觉得创造这样一个人物是费力不讨好。在百年的京剧舞台上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演刘备出了名的,事实上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倾尽了我全身心的精力。

举这样的例子,是说一般演员很难在影视镜头前扮演与自身反差很大的角色,这一点在表演艺术中早有三点区分:本色演员、类型演员、性格演员。

从这三种类型演员中不难看出,所谓“本色演员”就是不管演什么角色都在演自己,但必须是碰到与自身外形、气质等大致相同的角色才能胜任。这类演员包括老、中、小都有,其中以年轻刚上镜的演员为多。

“类型演员”也是由演员自身条件来划分的。简单地说就是,只能演一个类型系列的人物。比如某个演员自身长得很白净,生活中给人印象文绉绉的,那么他就只能去完成这类系列人物,如教师、工程师、文员、医生、文化局长,等等。类型的决定并不是演员本身演技不行,而是受影视镜头的特殊要求所局限。很多类型演员对此“愤愤不平”,而总想有机会能在类型上突破一次。这一点可以理解,他们在舞台上创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然而期盼也好,不平也罢,但在镜头前往往越演越失真。

当然不是说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其中也有一些演员在本色、类型中逐渐突破防线,创造出距离自己较远的人物形象来。

“性格演员”一般来说是使用技巧来塑造人物的,也是能塑造离自身较远的人物形象的。叶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是这样比较精辟地论述的:“演员体现角色的性格必须追求心理特征与外貌特征的多样统一。中国演员一贯注重形神兼备,在形象设计、刻画方面力求外貌、声调、表情动作等与性格的心理方面和谐统一,从形中透出神来,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境地。”

事实上,在影视创作中真正达到形神兼备的演员尚不多见,尤其是像《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扮演者那样,将美与丑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演员更是少见。

还有《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列宁的扮演者史楚金,将列宁的形象及性格鲜活且生动逼真地再现于影幕之上。

从塑造人物的性格到演员的不同创作类型,整体都是趋于影视创作对不同角色的需求,无论是本色演员还是类型演员、性格演员,其表演创作中把握人物性格,做到形神兼备,是演员所要达到和所追求的。在不失真的原则下,尽最大努力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每个演员务必要努力的方向。

表演创作中流行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事实上无论小角色也好,大演员也罢,其成功的经验都是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思考与练习提示

1.什么是“影视文学剧本”和“影视分镜头剧本”?两者有什么不同?

2.分镜头剧本在格式上一般如何表现?

3.概括分镜头剧本的主要作用。

4.简述演员读剧本的重要性。

5.演员应该如何读剧本?

6.剧本在题材分类中都有哪些?

7.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8.什么是创作人物最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