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14243700000015

第15章 影视表演的案头准备(2)

第三节 剧本的一般分类

文学剧本主要有三种:戏剧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

这三种文学剧本在题材分类中又有喜剧、悲剧、正剧、历史剧、伦理剧、悬疑剧等。当然,近年来随着影视剧市场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也相继出现了青春校园剧、小品剧等不同的样式。

剧本的分类直接关乎演员的表演,比如从未演过喜剧,或者说第一次尝试喜剧表演色彩的角色,演员就要加以研究,该如何赋予角色喜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等。

但无论如何设计,其主体都离不开演员的自身条件,如确实缺少喜剧创作的重要一点———“幽默感”,同时还缺少外在的形象条件,那么创作中将很费力气或者说费力不讨好,建议表演者还是不要去触摸。

再如,演历史剧也是需要演员认真研究,人物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朝代的礼仪、行走、说话语调、服饰等都应遵照剧本的不同类型去研究思考。

剧本的类型决定了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就是说剧本决定了不同类型,也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创作样式。在演员从事的表演生涯中,随着表演的积累,实践阅历的丰富,一定会碰到不同类型的剧本和角色,像《风雪夜归人》、《霸王别姬》中的旦角等。但这毕竟是作品中的极少数,能创作这样的旦角形象的演员为数太少。

总之,不管喜剧的、正剧的、悲剧的,作为演员,随着演技的成熟都会有兴趣去逐一尝试,去挑战不同类型的剧本人物创作。

第四节 剧本中的人物关系

在明白剧本的类型及发生的事件、时间、地点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梳理清楚人物关系。这是创作人物最重要的前提。

常听有经验的老演员说:“什么是演戏?就是演人物关系。”人物关系越是复杂,就越是要摸清对不同人物的态度以及变化中的态度。清楚对人物的不同态度就是对不同人物的判断所产生的结果。

判断产生态度,产生行动。在影视镜头前,一般中全景是表现人物关系最为适合的景别,因为在这样的镜头中,演员可以不太受景别的局限,选定自己认为能表现人物某种关系的动作来完成。这里说的动作,主要是表现人物之间的喜悦或仇恨所产生的外部动作,这样的动作带有很强的内在推动感。

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这场戏,当诸葛亮最终答应刘备的请求时,刘备感动得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个“如何是好”,如果只用近景就无法表现刘备的心情。而在二人中景里,就可以把刘备激动的动作表现出来。

那么用什么动作才能表现人物的关系及真情实感呢?观众看到,刘备采用了跪拜的大礼。

如果用现代人的评判,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且年龄也比诸葛亮大,怎么可以给他行跪拜之礼?但从刘备求贤若渴及对诸葛亮崇仰已久这个特殊的人物关系来看,刘备的大礼是合适的。

表现人物关系而产生的动作要与景别很好地结合,这是影视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如果编剧不把人物关系安排好,就无法“出戏”,同样演员演不好人物关系也没“戏”。

在一个剧本里,有时候会整理出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这就需要先从大的关系分析入手,找出对表演最直接相关的几组关系加以研究。

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人的关系,从小说的开篇到三人去世,都是全戏中的主要人物关系。这种主要关系必须紧紧抓住“手足情”这三个字才能准确地去体现。然而,对刘备来说还有很多的关系,如与诸葛亮的关系、与曹操的关系、与孙权的关系,等等。这些不同的关系里有的是崇仰与信任,有些是人在屋檐下或逆境中不得不小心谨慎、提防,有些是相互利用,等等。把这些关系梳理清楚,人物就准确了,人物的不同层面也出来了。

演员在一部戏里不可能把每一个关系都面面俱到地演出来,也不可能细致到所有交手的戏,都去刻意表现一种关系。反过来说,如果演员真的做到面面俱到,那么他的戏连起来看也就一定是平平而无特色的。

演人物关系、研究人物关系、表现人物关系及重点体现人物的特殊关系,是表演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创作影、视、剧首先要从剧本中搞清楚的。

第五节 揭示人物心理

主要指人物心里的活动,也是人物心里所想。对表演来说,心里想的也叫心里动作,通常我们也叫它“内部动作”。这是以目的为意识、看不见的内在动作。细微刻画人物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比如喜不露色、惊而不变都是表现心理,也可以说“藏而不露”。但任何表演都不能只藏不露,既要藏又要露,还要把藏与露都让观众看明白,这就是影、视、剧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最重要一点。我们知道,表演真正的核心不仅是展现给观众表面的人物行为,而更为关键的是人物内心的活动。通过无言行为准确把内心活动体现出来,一要靠剧情的铺垫;二要靠演员准确的人物心理活动表演。

揭示人物心理是影视表演中最重要的。在中全景中可以看到的人物关系,而人物心理的体现则必须在近、特景别中完成。

在影视创作中,中近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导演用得较多的镜头,也是影视完全不同于舞台的所在。优秀的演员喜欢在这样的镜头去表现,因为这是很见演员功力的镜头。

一般情况下,演员在研究剧本时对这样的镜头都不会轻而易举地一笔带过。除了研究文学剧本之外,还要针对导演分镜头剧本中所给的景别进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在表现近景中如何去准确体现某些细微动作。

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的最后一集中,陈大雷去救顺溜,当顺溜点燃围在身上的炸弹而与水塔同时爆炸时,陈大雷的近景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把他对顺溜的情意,以及自己来迟的愧疚,包括他已经预料会有此结果的复杂心理表现到最佳状态。在这样一种表现人物心理复杂准确的活动中,使全戏中陈大雷与顺溜的情感完成了一个句号。

这样一个镜头带有总结性的,也带有回顾全片的震撼感,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普通近景所完成的复杂而准确的人物心理活动,对全片及人物的塑造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似乎能从很多优秀的影视片中看到这样的镜头,有些是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有些则是双方掩藏不露。这一点仍举《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那场戏为例。

这场戏除了三个全景介绍环境,其余则以二人中景、近景、特写为主。选择中景、近景、特写主要是为了更好体现两个对手间的心理较量,突出表现刘备、曹操这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暗藏的杀机。

从镜头中看到,一个是积极进攻,一个是退一步再退一步;一个是句句要让对手上钩,一个是绕钩而游,所问非所答。台词在这段戏中已经不是重要的了,二人的心理斗法则是近景中最重要的。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故事,刘备对曹操请他喝酒一事心里非常紧张,因为刚刚发生“衣带诏”之事,而他已经在密谋除去曹操的密诏上面签了名字。

当曹操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在家做的好大的事!”使刘备一惊诧,感到非同小可。演员是如何表现这一惊诧的呢?准确的心理活动不是随意做一个惊诧就可以完成的。刘备心里确实是“心虚”而产生真的惊、怕。演员用张开的嘴巴表现出了意外、吃惊———但随着曹操说到“在家种菜浇园”时,刘备就着张开的嘴巴笑了一下,急速且不易察觉地回复了常态。这个近景中表现出的是,刘备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的无奈与害怕,同时也表现他能随机应变的枭雄本色。

这个近景中的惊诧是演员为了上下呼应而设计的,看似一个张嘴很平常的惊诧镜头,但重在后来用笑快速掩藏惊诧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戏中我们更看到了二人开始积聚心里不断变化与活动中较量:曹操: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刘备:未知其详。

曹操: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间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在这三个镜头中,主要表现曹操春风得意、叱咤风云、吞天吐地的气概,在他的眼神里虽有奸诈、试探的感觉,但不失英雄气概与潇洒。

刘备:备肉眼安识英雄?

曹操:休得过谦。

刘备: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曹操:既不能识面,亦闻其名。

这组镜头中则是刘备从心里窥测曹操究竟要说什么、思考要怎样应对的细微心理活动。当他明白了曹操所说的英雄的所指时,及时的应变就是装傻充愣,乱指一气。

刘备:(真实地乱指一通)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曹操: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刘备: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洲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曹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洲,刘景升可为英雄?

曹操: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刘备: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刘备: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

曹操:刘璋虽是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