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14243100000084

第84章 增强软实力善用“巧实力”(2)

2.掌握国外受众的心态与需求

“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一切工作都要考虑“人”的因素,要把“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重心。

新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受众为本”,即要把受众的兴趣与需求作为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受众接受不接受、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在对外新闻传播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国外受众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一切新闻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国外受众的兴趣与需求。

为此,就须加强对国外受众的研究,真正弄清他们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希望得到什么帮助;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而且要真正以此为依据来策划和组织报道,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

由于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传播理念与接受习惯的差别,国外受众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会有特殊的要求。如果不能根据国外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自然会遭到他们的拒绝和排斥,这样也就难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对外新闻传播需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兴趣与实际需要,善于运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事实报道来实现传播目的,要尽可能地把他们希望获知的关于中国的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真实、全面、及时、主动地提供给他们,不要人为地设置“禁区”,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

实践说明,在信息传播呈现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的情况下,人为地封锁传播内容和拖延报道时间往往会造成自身的被动。

3.信息公开要及时、充分、透明、有效

以往在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敏感问题的事件时,我国的新闻媒介往往反应迟钝、动作迟疑,犹豫之间便失去了主动。有时出于种种顾虑则干脆压下不发,将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拱手让给别人。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例如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我国媒体报道时间上的延误和信息的不透明就造成了后来的被动。相反,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我国媒体在事件发生后仅仅几个小时就作了报道,做到了反应迅速、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从而赢得了主动,收到了好的效果。

对外新闻传播需要讲求技巧和艺术,需要善于运用巧实力,需要做到“巧使力”。我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总结的“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的对外传播观念和方法,就很值得思考与借鉴。傅莹作为一个常驻国外的外交官,直接接触国外民众,熟悉西方的舆论环境,她所提出的这些观念和方法是她亲身体验和实践的结果。

按笔者的理解,所谓“早说话”,就是要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说话,即要把话说在前头,说在人家急于获知信息、了解情况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你守口如瓶,缄默不语,既是对民众知情权的轻视,也是不顾说话效果的表现。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早说话”,就是“早报道,报及时”,即要做到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公布相关信息,保证新闻的及时性,以使受众迅速获取信息,满足其知情需要。

所谓“多说话”,就是要主动说话,经常说话,反复说话,要让人家感到你的真诚和坦率,知道你愿意同他坦诚交流与沟通,而不会有意掩盖和回避。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多说话”,就是“多报道,报充分”,即在新闻事件发生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要通过连续报道,随时将事态的发展过程、变化情况和处理结果如实地告知受众,以便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情况,保证新闻的充分性。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的知情需要,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事态的发展过程,以便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事态及时发表意见,行使监督权利。

所谓“说明白话”,就是要把话说准确,说透彻,说明白,让人家能够听明白你的话,弄清楚你的真实想法,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说明白话”,就是“实报道,报清楚”,即要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注意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背景信息,提供事实真相,并且对事件作出透辟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读,要做到不存留疑点,不掩饰矛盾,不回避问题,不推诿责任,让受众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件的整个情况,保证新闻的透明性和有效性。

对国外的受众来说,要让他们能够听明白你的话,还要注意使用对方语境中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世人公认的一些传播理念来传播新闻、表述观点,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听懂你的话,而且能够听进去你的话。

从对国外受众的分析看,他们中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的新闻传播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之所以对中国产生误解和隔阂,原因很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人是敌视,这种人往往有意抹黑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等;

一种人是傲慢,这种人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民族优越感,总觉得中国不可能做好,无视中国的发展进步;

一种人属于偏见,这种人往往不相信中国能做得那么好,怀疑中国的发展进步;

一种人属于观念,这种人由于受文化传统和传播理念(如西方国家有人提出“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新闻”)的影响,认为媒体就应当揭露问题,而不应当评功摆好唱颂歌;

多数人属于无知,主要是对中国了解不够,知之不多,存在信息鸿沟,存在信息不对等、不对称的情况,在这些人眼里的中国还是过去的中国——小脚女人、旗袍马褂、贫穷愚昧,等等。

上述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对外传播如何才能实现“传通”、“致效”。

我国新闻媒介只有充分提供国外受众所需要,并且能够接受的新闻信息,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国,以消除对我国的误解和隔阂。4.善于用事实说话

积以往之经验,新闻传播要使受众能够顺利接受,并且收到好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于用事实说话。

按一般人的心理,人们通常较易于接受那些具体、生动、有内在说服力的事实,而不愿意接受那些硬性说教的东西,特别忌讳那些空洞、死板、生硬和口号式的宣传。因为他们愿意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做出判断,得出对事实的结论和看法,而不是听别人指手画脚,说长道短。

“事实胜于雄辩”。在劝服受众,特别是国外受众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因此,新闻媒介在进行对外新闻传播时需要提倡“用事实说话”,提倡运用现实生活中那些具体、生动、形象而有说服力的事例和典型来启发和引导受众。

“用事实说话”,可以寓理于事,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使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传播者所传播的思想观点。

记者要学会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事实,将自己想要说明的观点巧妙地寓于事实的客观叙述中,使受众在接受记者所报道事实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蕴涵的某种立场和观点。这是新闻传播的理想境界,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传播艺术和技巧之一。

我国著名对外传播专家、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不但提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传播理念,而且在“用事实说话”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经验。

例如,1999年9月2日,他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期间的一次演讲中,在总结中国100年的变化时,就用了许多事实和数据。他用过去20年中中国年均GDP增长9.7%的事实和数据,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介绍中国妇女百年来的变化时,他用20世纪初中国小脚女人和20世纪末中国女足获世界杯亚军的两张照片作对比,既形象,又生动,很有冲击力和说服力,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