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14243100000062

第62章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1)

题注:本文是在2008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抗震救灾与媒体责任”论坛上的主题演讲稿。文章论述了汶川地震报道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内容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等。

本文获得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论文奖,后来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其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将会在中华民族灾难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消极情绪很快便得以缓解,并迅速转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这其中新闻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中成功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对于扭转地震所造成的被动局面,迅速凝聚人心、团结民众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现无疑将被载入中国新闻史和救灾史的史册!

事实证明,这次我国新闻媒体的震灾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迅速地组织起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强大舆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局面。因此可以说,“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这次震灾报道的制胜法宝。

5月12日14∶45,即在大地震发生18分钟后,在当时对震中、震级和损失情况尚不知晓的情况下,新华网便开始滚动发布震灾消息。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条新闻。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而地处灾区的成都广播交通台在14∶55就已进入直播状态。

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00,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02插播“突发事件”片头,并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20,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00,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00起在“中国之声”中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反映和报道灾情与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排除各种困难进入灾区,发回第一手信息。最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派往前线的记者超过150名,新华社超过100名记者。而在一周时间内,记者们播发的稿件达4600多条。而四川当地的媒体更是倾所有之力投入震灾报道,及时、充分、全面、准确地反映和报道灾情。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面对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开震情信息,准确提供震灾情况,充分报道事实真相。比照1976年的唐山地震报道,当时新闻媒体只报救灾而不报灾情的做法,此次汶川地震无论是在报道理念,还是在新闻实践上应当说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

这次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危害大,波及面广,一开始灾区民众的焦虑与消极情绪明显,所以当时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社会舆论就可能转向消极方面,各种负面的东西就会迅速传播蔓延。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的新闻媒体不封锁消息,不回避灾难,不推卸责任,而是在第一时间对灾情做出如实反映,并不断跟进作深入报道。媒体及时发布最新信息,提供最新的死亡人数、失踪人数等情况,报道最新的援救行动。这些多渠道、全方位、透明、准确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使得群众在较短时间内对地震情况有了总体了解,从而止住了可能蔓延的谣言。

特别是灾区的群众通过媒体能够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充分把握灾区情况,因而稳定了情绪。同时,也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作用,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就为新闻媒体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这次汶川地震,“真实跑在了谣言的前面”,媒体成了群众消除恐慌的“定心丸”。这些比喻不但形象,而且准确。

也正因为报道的及时、信息的透明和事实的准确,新闻媒体牢牢地把握住了舆论先机,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借助舆论的支持,迅速、有效地控制灾区局面,顺利地实施抗震救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震灾报道中,以往善于借机炒作的一些西方媒体难得地显得很平静。究其原因,同我国新闻媒体及时、充分的报道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我们报道的及时与充分、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灾情信息与灾区真相完全公之于世,使得某些西方媒体失去了寻觅“缝隙”的机会和进行炒作的由头。

而为了及时报道震灾情况,许多境外媒体不得不大量采用我国媒体的报道。据统计,在5月12日—16日短短3天时间内,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有关节目信号。文字报道则大量采用新华社的新闻稿件。这不但有助于震灾信息传播的准确与规范,而且也有助于震灾报道议题的集中和统一,从而也提升了我国媒体报道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先声夺人”,要靠“先发制人”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不但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而且是舆论引导的普遍规律。

二、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

这次汶川地震,新闻媒体力求做到报道客观、评论公正,而且媒体、记者与灾区群众心灵相通,感情相系,这是新闻媒体取信于民进而获得报道成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客观”,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种有效手段。新闻报道只有做到客观,才更加真实可信,才更具说服力。

“内容客观”,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应当是现实发生和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测和任意想象的,更不是无中生有和凭空捏造的。

这次震灾报道,我国媒体通过大量真实、客观的报道,向人们展现和揭示了灾区发生的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真实情景——倒塌的房屋、垮溃的堤坝、塌陷的道路,以及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奋不顾身救人的解放军官兵和普通群众……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不但感受灾害、认识灾害,并最终战胜灾害。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要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和报道新闻,特别是要用一种平常心正确看待和处理负面新闻。

以往面对灾害性事件,一些媒体的报道总要想办法回避其中的消极因素,以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事实上,消极因素并不会因为回避而消失,有时回避反而会因为它的客观存在而引起更多的非议,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造成一些群众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不利于帮助群众理智、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

这次震灾报道,新闻媒体在做好正面报道的同时,也适时地报道了一些负面信息。像《那些倒塌的校舍:水泥空心预制板功过》、《四川灾区破获一批趁灾抢劫盗窃案件》、《中学教师地震时率先跑出称绝不会先牺牲自我》、《四川官员打志愿者被停职卫生厅先辟谣再道歉》、《成都救灾帐篷续:商家擅自加盖红十字会标销售》、《红十字会天价帐篷1万3一个?》,等等。这些报道所反映的都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事情,虽然不是主流却是客观存在的,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地反映和揭露这些问题,不但不会影响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反而能使群众感到新闻媒体是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揭露问题的,从而增强对媒体的信任度,也更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

在这次震灾报道中,新闻媒体非常注意对地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公正的评论,在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可谓恰到好处。新闻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没有一味地报道和渲染悲情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该如何面对天灾,而是抓住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思想疏导和心理抚慰。无数群众被媒体亲切得体的报道和评论所感动,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之中。